菲氏麂:別名林麂_烏麂_費氏麂,為偶蹄目、鹿科、麂屬哺乳動物,原產于亞洲中國(西藏、云南)、緬甸、泰國。野生于海拔1500-3000m并靠近溪流且相對濕度大的針闊混交林或灌叢間。1889年命名。在我國分布區域十分狹窄,棲息地被破壞嚴重,且亂獵現象仍有發生,種群數量十分稀少。野生于樹木茂密的地區,喜歡更易消化的植被而不是草。以草本植物和樹葉、樹皮、蘑菇、水果為食,甚至可能以鳥卵、鳥幼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
多單獨活動,受驚后常游過溪流逃往彼岸林中隱蔽。當被掠食者驚嚇時,會發出吠聲,提醒同類注意危險。與黑亮毛色極為相似,所不同的是其亮角干長于角柄,頭頂無長的棕色冠毛,黑麂頭頂或角柄處有淺棕色長毛。
菲氏麂形態特征
體長100-110cm,重約20kg,肩高約68cm,臀高約70cm,尾長約15cm,耳長約11cm,后足長約30cm。體型大小與黑麂或赤麂相當,但前頜骨后緣在鼻骨前端1/3處接觸。額腺及眶下腺明顯,額腺是麂屬的特征。額部、耳基及眼后至角基外側的毛鮮棕色。體毛有3-4個色段,背部及體側毛色,從毛基至毛尖的色段順序為灰色、棕色、黑色。蹄上繚有白毛,形成窄而模糊的白色環紋。尾長,尾背黑色,腹面白色,明顯有別于赤麂。
菲氏麂生活習性
覓食主要在夜間。雄鹿發情期領地性較強,很可能會保衛一個包含幾個雌性的領地。
菲氏麂飼養方法
生境條件極端特殊,氣溫低、濕度大、風力大、雨量充沛、霧日長、土壤為山地草甸土。主要以禾本科的野青茅、沼原草、芒、野古草等為建群種。年均氣溫5-7℃,年降水量80cm左右,土壤濕潤肥沃。雜食性,多以耐陰性草本植物及灌木嫩葉為食,入青苔、蕨類。其瘤胃有兩個盲囊,與吃草的偶蹄類相比,食物通過消化系統的速度相對較快。與其他鹿相比,壽命相對較短,有記錄人工飼養存活了近12年。
菲氏麂繁殖方式
每胎1仔。雄鹿在發情期通過角或用尖牙搏斗,來爭奪與雌鹿交配機會。全年可繁殖,但繁殖多集中于冬季。與其它麂亞科成員相比,鹿角較薄,說明雄性個體與鹿角的種內搏斗在配偶競爭中的作用可能不如其它麂。幼仔和母麂呆在一起直到他們成熟。
原文鏈接:https://sbike.cn/b/feishiji/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