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厚美 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平臺和有效載體。截至目前,生態環境部共命名6批468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187個“兩山”基地。這些示范創建地區理應在綠色發展水平、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繁榮生態文化、培育生態生活等方面起到走在前、作表率的作用。 然而筆者調研發現,有部分地方滿足于已有創建成果,躺在生態文明示范建設的“功勞簿”上“睡大覺”,持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目標不明確,沒有與時俱進制定鞏固和提升方案;有的地方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上,缺乏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的實踐創新路徑,在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方面還沒有實質性進展。 與文明城市創建等工作一樣,生態文明創建工作不是一勞永逸的,只有明確方向,方能鏗鏘前行;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使創建成果得到鞏固和提升。 生態文明示范建設是一項開創性的工程,要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發揮體制改革、機制創新的牽引作用,緊緊抓住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薄弱環節和制度障礙,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推動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制度建設和創新。比如,四川省青川縣依托新技術,實時監測茶園空氣濕度、土壤溫濕度、氮磷鉀含量等茶葉生長環境數據,形成青川“白葉一號”定制化管護方案,將傳統農業生產模式轉變為高產、高效、低耗、優質、生態、安全的智慧農業模式。 抓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也離不開資金投入。各地應因地制宜建立多層次、多領域、多渠道的激勵機制,鞏固和提升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質效。比如,浙江省迭代優化綠色轉化財政專項激勵政策,2023年—2025年,每年將安排18億元資金,擇優支持20個縣(區)打造一批獨具特色的綠色轉化與共同富裕相結合的典型樣板。有了資金投入,更要強化示范建設動態管理,嚴把建設質量“關”,嚴控準入退出“線”,嚴格成效評估“尺”,不斷擦亮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品牌。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要加快建立以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圍繞“守綠換金、添綠增金、點綠成金、綠色資本”等轉化路徑,探索轉化模式。各地還應依托潔凈水源、清潔空氣、適宜氣候等自然本底,適度發展數字經濟、潔凈醫藥、電子元器件等環境敏感型產業,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拓展延伸生態產品產業鏈和價值鏈。比如,重慶市巫山縣依托山地立體氣候和生態資源發展氣候經濟,實現“生態資源—生態產品—生態品牌—生態效益”良性發展。 相關地區只有做好生態文明示范建設“后半篇文章”,才能真正在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路子上行穩致遠。 http://e-file.isenlin.cn/#/ajaxserv/webform/ainfofrom.aspx#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