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日喀則,那里有條美麗的河……藍藍的天上白云朵朵,美麗河水泛清波。”歌曲《家鄉》中這條“美麗的河”,就是流淌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沃野中的年楚河。年楚河的美麗是日喀則“濕”情畫意的縮影。
在喜馬拉雅山北麓、雅魯藏布江以南的狹長地帶,分布有大面積的濕地,既有湖泊、沼澤,又有奔放的江河,且大多保持著原生狀態。西藏自治區國土“三調”數據顯示,日喀則市濕地總面積約68.5萬公頃,位列全區第三位。
近年來,日喀則市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濕地保護中心)堅持“保護優先、嚴格管理、系統治理、科學修復、合理利用”的原則,大力開展濕地保護與恢復工作,為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促進濕地資源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加強濕地保護力量
奔騰的雅魯藏布江與靜謐的年楚河匯流,在日喀則沖刷出一片平坦寬闊的河谷。河谷間的濕地鑲嵌在雪域高原,好似一顆顆散落的珍珠,牛羊遍野,飛鳥蹁躚,藍天、白云、雪山、湖水交相輝映,構成一幅自然和諧的大美畫卷。
目前,日喀則已建立各級濕地類自然保護區2處(昂仁桑桑自治區級濕地保護區、馬泉河縣級濕地保護區)、國家濕地公園3處(白朗年楚河國家濕地公園、多慶措國家濕地公園、江薩國家濕地公園),面積超過18萬公頃。此外,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雅江中游河谷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也有大量濕地。
為保護好高原的“濕”情畫意,日喀則市于2013年設立濕地管理局,在自治區范圍內率先成立了市級濕地管理單位;2016年更名為日喀則市濕地保護中心;2021年10月又更名為日喀則市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加掛濕地保護中心牌子,將各類濕地公園統一劃歸至中心管理,并將編制由原來的3個增加至9個,為濕地保護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組織基礎。
做好日常保護管理
通過退化濕地恢復、沼澤濕地生態恢復、棲息地恢復等工程措施,以及日常巡護、河長制、勘界立標、環境整治等保護管理措施,日喀則市各類濕地自然保護地的生態系統和動植物棲息環境明顯改善,野生動物數量有所增加,主體水質得到有效改善,濕地自然景觀得到有效提升。
建立日常巡護機制。按照鄉(街道)推薦、建檔立卡貧困戶優先和就近巡護的原則,濕地保護中心聘用周邊居民開展巡護。目前,已有87名專職管護員負責5處國家濕地公園(保護區)的日常巡護管理工作。
明確保護界限。各類濕地自然保護地根據總體規劃范圍進行勘界,實行矢量化管理。設置石質界碑、界樁,采用漢、藏雙語,刻有濕地自然保護地名稱等信息。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日喀則市積極爭取國家投資和援藏投資,對各類濕地保護區、濕地公園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與升級。2019年以來,全市累計爭取國家資金1200萬余元,開展濕地調查監測、濕地管護、宣教工程等建設。今年,計劃爭取投資3000萬元,對江薩國家濕地公園進行保護與恢復工程建設。
加大宣教執法力度
今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正式實施。日喀則市濕地保護中心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專題宣傳活動,設置宣傳點發放濕地保護宣傳資料,向農牧民群眾宣講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不斷提高農牧民群眾的保護意識和法治意識。
日喀則市林草局多次牽頭開展各類濕地自然保護地野生動物保護專項整治行動,加大濕地資源執法力度。據不完全統計,專項行動開展以來,林草局濕地保護及執法人員到各類濕地自然保護地沿途外來施工隊及周邊村居開展法治宣傳30余次,發放宣傳單2萬多份,張貼生態保護宣傳海報3000余張。
濕地要建好,更要管護好。目前,日喀則濕地保護工作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如:濕地公園建設資金來源渠道單一,大部分依賴林業改革發展和林業生態恢復保護資金,濕地保護與恢復投入嚴重不足;科研、監測和宣教能力薄弱,缺乏宣教設施設備,手段相對落后;破壞濕地資源現象偶有發生;各縣(區)林業管理部門還未成立專門的濕地管理站。
要留住日喀則的“濕”情畫意,需要進一步探索高原濕地保護管理新模式。加大現代科技投入力度,依靠衛星遙感、無人機勘察、人員巡護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對濕地資源的全方位、立體化保護;充分發揮各類濕地保護地的宣教功能,探索建立濕地學校、科普基地等;鼓勵單位和個人依法通過捐贈、資助、志愿服務等方式參與濕地保護,持續擴大濕地保護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王勝男)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