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灘新探:林下聽鹿鳴 沙海育希望
仲夏時節,在位于毛烏素沙地邊緣的寧夏靈武市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道路兩邊一叢叢檸條、花棒、沙柳、沙拐棗等沙生植物,覆蓋在綿延起伏的沙丘上,茂密生長、生機盎然;向保護區腹地行進,高矮不一的林草看不到盡頭,通過無人機鏡頭俯瞰,一條綠色屏障挺立在毛烏素沙地西南邊緣,仿佛一條橫亙沙海的“生命線”。
在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昔日沙海變綠洲。新華社記者任瑋 攝
當滿眼綠意漸盛,沙漠不見蹤影時,順著林間小路不經意走進一片充滿野趣的自然空間:挺拔高聳的白楊樹、樟子松擋住夏日驕陽,槐樹、蘋果樹、棗樹等組成叢林景觀;梅花鹿、馴鹿在林下草地悠然漫步,不時發出呦呦鹿鳴……
這里是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打造的“青綠蒔光鹿營地”,以綠色康養為核心,融合觀光、餐飲、研學、采摘、露營等為一體,分為鹿鳴苑、林宿區、森餐區、聽風區四大區域,游客可以在這里放松身心、親近自然。
“青綠蒔光鹿營地”里的梅花鹿悠然漫步。新華社記者任瑋 攝
這樣的白芨灘,很難看出曾經茫茫沙海的影子。然而當時間指針撥回20世紀50年代,彼時的白芨灘卻是另一番景象:村莊屋舍、農田溝渠被沙漠步步緊逼,沙漠距離黃河最近處只有5公里,當地群眾飽受沙害之苦。
為了生存、發展,過去70余年里,三代治沙人在白芨灘艱苦創業、治沙造綠,因地制宜、因水施策,逐漸形成以草方格固沙技術為核心,多種先進適用技術相配合的“1 4”治沙造林“技術套餐”。累計完成治沙造林68萬畝,控制流沙面積近百萬畝,在毛烏素沙地西南邊緣筑起一道綠色屏障,擋住了沙漠南移西擴,使沙漠從黃河邊緣后退20公里……
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題為“恢復土地,釋放機遇”。在白芨灘,隨著綠染沙海、綠量增加,荒漠生態系統修復成效凸顯,曾經一片荒蕪的“生命禁區”開始孕育無限生機和希望。
昆蟲、鳥類、小獸類回歸,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增加,生物多樣性逐步顯現。如今,沙蘆葦、沙冬青等311種植物在這里扎根,山雞、野兔、狐貍等129種動物在這里落戶。近兩年,紅外相機還監拍到虎鼬、豹貓……
不僅如此,白芨灘的沙產業發展也充滿生機活力。過去幾十年間,治沙人在沙漠腹地和近生活區分別營造沙生灌木林、喬灌混交林,在這兩道生態屏障保護下,選擇沙區邊緣有水條件的地方推沙造田,發展特色林果、生態養殖、林下種植等產業,并整合資源優勢,發展研學教育、森林康養為主的生態旅游,形成“六位一體”沙產業多元化發展模式。
近幾年,白芨灘持續開辟沙產業發展新賽道,利用林下綠蔭環境,打造“青綠蒔光鹿營地”和棗博園萌寵動物科普園,成為森林康養打卡熱門地;探索培育森林康養產品,研發桑葚酒、桑葉茶、桑葚干以及鹿茸系列產品……2024年全年實現沙產業及多種經營收入4400多萬元。
“現在的生活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大泉管理站,治沙職工李國寶種了6畝露地韭菜、承包了4座設施大棚,夫妻倆承包管護800畝防護林,這個家庭每年的工資和產業收入約20萬元。
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王興東說,通過發展沙產業,白芨灘不斷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治沙工人的生活越變越好,治沙事業也保持永續動力。(記者任瑋)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