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荒漠化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生態問題。長期以來,我國把防沙治沙作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務。經過40多年不懈努力,我們成功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巨大成就。在實現“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過程中,離不開全民的廣泛參與,離不開許多人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我們特推出報道《41年,80萬棵樹——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靜縣種樹老人付志周》,講述荒漠化防治背后的感人故事。
3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哈爾莫墩鎮哈爾莫墩村,一望無際的藍天下,一排排白楊參天聳立,欲吐新綠。
但樹下,一位老人徘徊的身影不在了。
老人叫付志周。在哈爾莫墩村,這片蒙古語意為“榆樹林”的地方,付志周耗費了半輩子,傾盡41年歲月,在沙漠里種下80萬棵樹。
2024年2月3日,付志周因病離開人世,享年81歲。他走后,留下千畝生機盎然的綠。
3月7日,付志周的二女兒付巧榮登上縱深20多米的大沙包,站在高處俯瞰。
圖為付志周生前在沙包地忙碌。 付志周家屬供圖
夕陽余暉下,一眼望不到頭的白楊林綿延至遠方。
“看著這片樹林,我常常想到父親。種樹,是他這一輩子的執念?!备肚蓸s望著遠方的白楊林,目光中飽含思念。
在風沙流動的窸窣聲里,老漢在沙窩窩里扛著樹苗踽踽獨行的身影,仿佛從未走遠。
“活人不能被沙子欺負死”
生于平原之地——河南省開封市通許縣的付志周,卻與茫茫沙漠結下了不解之緣,自踏入沙漠那天起,他就開始了與風沙纏斗的大半生。
1965年,22歲的付志周響應國家支援新疆的號召,和愛人陳愛蘭在哈爾莫墩村落了腳。
“大風卷起來的時候,只能看見兩三米的地方?!备肚蓸s的記憶里,一片白茫茫的沙漠,構成這座荒涼村莊單調而恒定的底色。
曾經,付志周被漫天飛沙迷了眼,人被風裹挾著前行。待風散去,視野重歸于清晰時,他發現自己迷失了方向,躲避在他人屋檐下。
在哈爾莫墩村,被風沙侵襲的不只是人。1983年,付志周承包了沙包邊上的47畝地,滿懷希望種下小麥和玉米。
種子在精心呵護下長出一點點苗頭,希望卻盡數夭折于一夜之間。
襲來的風沙如洪水猛獸,無情地從莊稼地肆虐而過,冒出芽的苗子或長掩于地下,或被凌厲的大風刮斷,再也沒了生機。
眼看村莊難逃被風沙吞噬的厄運,付志周心里默默立下誓言——“活人不能讓沙子欺負死。不能讓沙子把我們的條田都淹沒了,把我們的莊稼都‘打’死了?!?/p>
想擋住風沙、保住土地,種樹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扛著一把坎土曼,拉著一輛簡陋的牛車,付志周和陳愛蘭一前一后,在自家的田邊栽下一棵棵樹。
土是用牛車從10公里外拉來的,付志周把這份來之不易的資源看得格外珍貴。
風襲來,土撒了些在樹坑外頭。他不忍心看著“寶貝”被浪費,小心攏起散落的土,把它們一點點重新捧了回去。
付志周兩口子沒有先進工具,就憑著最原始的方法,“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尋找一塊地勢低的沙地,平地、挖坑、栽苗、澆水……
他們在沙漠里播撒下希望的種子,日復一日,再也沒停下來。
“我得去看看,它們被大風刮壞了沒”
1978年,“三北”防護林工程正式啟動。在這條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的萬里風沙線上,一條綠色長城逐漸筑起。樹木以堅韌之力對抗風沙侵襲,守護阡陌良田。
田地邊,付志周種下的樹苗漸漸躥高,長成一片防護林,護住了莊稼。
他卻開始考慮得更多:“自家的農田得到了保護,但大家的農田還是被沙子‘打’死,怎么辦?”
“三北”工程讓付志周有了一個更宏大的設想——栽更多的樹,把沙漠里能種上樹的地方都種上。
7號井旁的初代白楊林,是這片綠洲夢想的起點,當年纖細的樹苗,經過40多年時間,已長成近50米高的參天白楊。
樹下,付志周教誨子女的話,仍縈繞在二兒子付國喜耳畔?!耙敫?,多栽樹。年輕栽樹,老了有福?!?/p>
付國喜小時候不理解,風沙來臨時,為什么別人都往屋里躲,但父親總是沖出門去,向著沙漠深處逆行。
付志周往外沖的目標,總是同一處——他辛辛苦苦種的樹?!拔业萌タ纯?,它們被大風刮壞了沒?!?/p>
付志周俯下身子,在風中扶起一棵棵樹苗。見到哪棵樹苗根松了,趕忙去邊上培一圈土。直到樹苗安然無恙地度過這一場劫難時,付志周皺起的眉頭才舒展開來。
在沙漠里種樹,人與之對抗的,除了風沙前進的步伐,還有流沙下陷的加速度。
用力地揮動坎土曼,挖下40公分深的樹坑后,沙子也飛速下滑,只有趁著沙坑剛顯出形的間隙,精準栽下樹苗,把浮在表面的沙子踩實,一棵樹才算種了下去。
春天,付志周夫婦二人從早忙到晚,一天能種下四五百棵樹。
每天輾轉在沙包與沙包間,風餐露宿漸成習慣。每次回家要走3公里路,付志周心想,不能把寶貴的時間都浪費在往返的路上。于是,老兩口午飯時,常常以天為幕、以地為席。背著一壺水,掏出一個馕,搭配幾口咸菜。這些年,每頓午飯都這么將就過去了。
有時,在渠里舀起一瓶水,簡單沉淀泥沙后,一口下肚;有時,在臨時搭建的帳篷里煮一碗面,風透過帳篷的縫隙灌進來,面條里摻雜著沙子,磕得牙疼。
但付志周從不抱怨。
“老漢老兩口真是一天福沒享,受罪了?!迸c付志周認識了幾十年的哈爾莫墩村村民允啟明的評價很直接。
“他是干大事的,總是為老百姓想得很多,為自己想得很少。他的樹栽起來了,老百姓的日子也好起來了?!痹蕟⒚髡f。
“我們是不是干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沙漠里種樹,久了,付志周摸索出了一套方法。
買樹苗成本高,他就自己育苗。
取一根綁著鐮刀頭的長桿,把樹枝割下來,扎成一捆捆放到菜窖里,灑上水,等到種樹的季節拿來用,這樣養出來的樹苗成活率高。
但是,割樹枝并不容易。枝條被割下后,從幾米或十幾米的高處迅速下墜。人稍一不留神,便會被狠狠砸中。付志周和家人因此掛了不少彩。
沙漠里缺水,付志周靈感乍現,找來幾個廢舊的酒瓶,試著用玻璃瓶種樹。
他把玻璃瓶灌滿水,將樹苗的根系插入玻璃瓶中,然后用黃泥堵住瓶口,就這樣,在沙漠里“種”下了500個玻璃瓶。
辛苦付出后,總算有了收獲。漸漸地,玻璃瓶里浸潤的樹苗長出了嫩芽,為沙漠添上了一抹抹明亮的綠。
僅憑單薄的人力,去創造一片綠洲,遠遠不夠。
2003年,和靜縣出臺防風治沙政策?!懊馊シN樹的土地資源費,不收水資源費,發放貸款和樹苗,還減免好多筆項目款?!闭С至Χ却?,付志周更增添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縣里給予部分村民購置拖拉機的補貼,付志周抽中了機會。那天,他比中了彩票還興奮,臉上露出了難得的笑容。
他召集家人開了一次家庭會議,話題關乎樹的未來——轉變種植方式,從人工種植到科學造林。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資金,加入到這場與風沙的抗爭之中。
“覺得老爺子干的這件事,確實是件利家利民的好事,支持?!弊优畟兗娂娔贸隽朔e蓄,加上付志周的貸款,購置了1臺拖拉機、3臺推土機。
茫茫沙漠,自此有了機器的轟鳴。
7座井前前后后打下來了,一道8公里長的防滲渠修起來了。付志周雇了周邊村民幫著栽樹,有了人工和機械助力,種樹效率大大提升。一年忙活下來,能種下5萬至6萬棵樹苗。
一棵棵白楊樹迎著風,倔強地在沙漠里佇立著。
付國喜想起父親當年看來遙不可及的期盼?!斑@么大一片沙包,都是白沙子,當有一天樹木都成材了,長成一片片森林了,再回頭看,我們是不是干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如今,夢想落地生根。沙漠里,一片奇跡般的綠洲浮現。
“付志周看得遠”
家人的理解與支持,讓這片綠意蔓延向更遠的角落。
這么多年,夫妻二人走過一片又一片沙地,陳愛蘭總是堅定地陪伴在付志周左右,無怨無悔。
有一次,陳愛蘭在修防滲渠時,重重地跌倒在溝里,爬不起來。她沒吭聲,硬是頂著日頭在溝里躺了半個小時,才給小兒子付溫平打電話。
“老娘知道大家都在忙著給樹澆水,她不想打擾我們。在沙地里,如果澆水澆到一半不澆了,另一半地就會跑水,前功盡棄,但水費、電費還是得照常掏?!?/p>
“還是為了省錢?!敝v到這里,小兒子付溫平再也沒有控制住眼淚,他感嘆,“老娘總是在背后默默付出?!?/p>
在二兒媳何雨艷眼中,付志周話不多,“是那種默默用行動去感染周邊的人。站在那里,就有威嚴感?!?/p>
自1999年嫁到付家,何雨艷就開始跟著老兩口種樹,這么多年一直堅持了下來。樹下,付志周夫婦勞作的身影,無形中給予她一股力量。
“也有干不下去的時候,但看到二老拿起坎土曼,揮了一下又一下,我不忍心,爬起來接著干?!焙斡昶G說。
起初,有人不理解付志周的堅持,“付志周真傻,把錢都扔沙子里?!?/p>
付志周報之以沉默。沙漠里倔老漢揮汗如雨的身影,好似一種無聲卻有力的回應。
2016年,付志周有了“以地養樹”的想法。他在樹木中間留下一片片土質好的地,種下辣椒、洋蔥、苞谷。作物借著防護林躲避風沙,產生的收益反哺于樹木養護,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白沙漫天的情景再也見不到了,綠色近在眼前,農作物富了口袋。防風造林實實在在的好處,老百姓都看在眼里。
種樹的隊伍逐漸壯大。
哈爾莫敦村和周邊幾個村300多名村民陸續栽下樹苗,曾經不理解的聲音,也化成一聲聲贊許——“付志周看得遠”。
這些年,付志周在沙漠里種下80萬棵樹,筑起了一道34公里長的綠色屏障。
和靜縣林草局工作人員吐爾遜古力告訴記者:“隨著‘三北’工程的實施,哈爾莫墩村地處的沙河子區域和2004年相比,植被覆蓋率由最初的3%提高到70%左右,耕地面積由7000多畝增加到1.3萬畝?!?/p>
哈爾莫敦村村委會主任何其鵬也見證了這里的變化:“以前,老百姓種的農作物剛出苗,就被風沙刮死了?,F在,這種情況再也沒有了,土地流轉費漲到了每畝1530元,村民的經濟收入大大提高了?!?/p>
“一輩子,值了”
2018年11月30日,付志周走進人民大會堂,戴上全國“三北”防護林建設40周年綠色長城先進獎章。
“沒想到,我們在沙包里栽樹,能得到國家這么大的榮譽。一輩子,值了?!彼袊@。
2023年8月,哈爾莫墩村建起“付志周道德模范館”。館內至今仍保存著付志周前往人民大會堂的請柬、亮堂堂的獎章與一旁斑駁的農具,共同見證了這位治沙老人染綠沙海的故事。
付志周生前,曾許下一個心愿——“這輩子要在沙漠上栽一百萬棵樹。栽不完了,讓我的兒孫繼續栽下去?!?/p>
如今,二兒子付國喜、兒媳何雨艷每天輾轉在林地與農田里,照料好老人生前留下的一片綠蔭。小兒子付溫平搞起了農業,研發農機設備,提高莊稼收割效率。
一大家子人的生活軌跡,隨著樹木的年輪不斷延伸。
何雨艷想起在一個平靜的午后,她問付志周:“這里的沙地要是都栽上樹了,沒有地方再栽了,怎么辦?”
付志周留下一個讓人難忘的回答:“如果再年輕十歲,我還要去塔克拉瑪干沙漠里種樹?!?/p>
付志周生前最喜歡白楊的性格:“耐寒凍不死,耐旱渴不死。成活率高,生命力強,耿直?!?/p>
沙漠里,一株株白楊挺著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力爭上游,一如這群曾經對抗著風沙、播種下綠色的人們。
來源 | 中國環境報
編輯 | 廉偉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