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網
當前位置:關注森林 > 全國林草動態 > 科學技術 > 正文 站內導航
[]

借力中華傳統文化推動自然保護地保護

媒體:中國環境報  作者:王偉、陳念念
專業號:保護地王偉 2020/5/18 9:32:45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來到陜西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了解秦嶺生態保護工作情況,強調“切實做守護秦嶺生態的衛士”。

中國一直高度重視自然生態保護工作,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致力于生態文明建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念的重要來源之一。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多年,積淀了豐富的生態智慧。這些獨特的生態文化,既是寶貴的精神遺產,也是目前可持續發展生態思想的淵源。中國傳統生態倫理思想以“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敬畏生命”“兼愛萬物”“寡欲節用”等為精神基礎,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整體框架,主張萬物之間具有和諧統一的關系,構成人文倫理與自然生態相統一的生態道德。

對于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來說,提高保護成效,營造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良性互動,除了需要政策法規護航、各部門科學有效管理以外,全社會的生態保護共識也是一個重要方面,中國傳統形成的生態保護理念具有重要作用。

“天人合一”,形成了自然保護地生態美學的價值觀。中國古代倡導的“天人合一”、自然界是人類的生命發源之地、人的生存和發展也離不開自然界等觀點,使得自然保護地周邊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和自然本身融為一體,形成和諧的生命畫卷。自然保護地的建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同時,也潛在保存了人類長期適應自然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與習俗。反過來,這種傳統文化使社區居民對家鄉美好環境產生了自豪感,帶動了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和文化多樣性的有效保護。

賽馬前的祭神山活動

(圖片來源: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官網)

比如,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牧民長期生活流傳下來很多生態保護習俗與文化,特別是藏族同胞出于對神山圣湖的崇拜而自發保護野生動物、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等行為,成為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因素。

“物無貴賤”“萬物一齊”,遵從平等的價值觀,這一思想始終貫穿著我國從古至今的生態保護理念發展史。不同于西方生態綠色思潮運動中的“人類中心主義”和“自然中心主義”觀點辯爭,中華傳統文化中孕育出的生態思想本身帶有中庸色彩,主張的是一種平等、仁愛的觀點。特別在面對野生動物保護方面體現尤甚。白居易詩曰:“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就曾作為保護生態環境的宣傳標語,樹立在自然保護地內,教育公眾要遵從生命平等的價值觀。

事實證明,借助傳統“物無貴賤”“萬物一齊”的平等價值觀念,有助于提升公眾對保護野生動物和維系生態系統平衡理念的認知,從而減少自然保護地人為因素方面的威脅。

江西銅拔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圖片來源:劉方正)

“制天命而用之”,表現了人類掌握自然規律變化的智慧,也塑造了傳統的保護生態觀。中華傳統文化包含了人類長期探索自然過程中總結的生產生活規律與經驗,如“川淵深而魚鰲歸之,山林茂而禽獸歸之”等,形成了我國原始的、傳統的、樸素的自然生態保護理念。比如,江西銅鈸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所在區域曾為歷代官府的封禁之地,一方面可以使百姓“有余食”“有余用”“有余材”,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各種生命自然成活和生長。據歷史考證,在唐朝(公元884年),皇帝下詔開始封禁銅鈸山,至清代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撤禁,封禁歷史長達近一千年,正因為這段時期的休養生息,使銅鈸山較好地保留了原生的自然生態環境。

這種深度保護、適度開發的理念使得自然保護地在較為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資源情況下,取得較好的生態保護效果,其蘊含的生態養生、民俗文化等元素也為當地社區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唐家河自然保護區

“善假于物”和“物盡其用”的思想,教化世人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形成了傳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荀子極力主張和宣揚開源節流、取用有節、物盡其用的思想。這種有效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思想,正是自然保護地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的一項有效對策。比如,唐家河自然保護區采取物盡其用和開源有度的生態保護策略,不僅帶來了綠色資產,也帶動了社區參與保護的積極性。在唐家河自然保護區設立之前,曾因接連砍伐樹木使得水質遭到破壞,而從建立自然保護區直到現在,通過種植和保護樹木,保障生態系統水源涵養服務,河水水質及其水量逐漸恢復。周邊社區居民借助良好自然環境,不僅可以推廣野蜂蜜、木耳、核桃等生態產品,更依托自然保護區內的優良水質,壓制出清溪豆腐等特色美食,再加上野菜、桃花酒等傳統農家飲食文化,不斷吸引著游客前來開展生態體驗活動,成為探索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典范。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傳統生態文化對于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具有重要啟迪作用。借力中華傳統文化不斷推動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提升公民生態意識,既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由之路,也是堅持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推廣中華傳統生態文化走向世界的有益實踐。

(作者王偉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所自然保護地研究室主任,陳念念系西安工業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閱讀 25103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