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西部的烏蘭布和沙漠邊緣,一場綠色主題的生態革命正悄然展開。面對3150多萬畝沙化土地,巴彥淖爾市以光伏治沙破題、跨區域聯防聚力、全域防火筑盾,努力探索生態治理與產業富民融合發展新路徑。
荒漠輸出綠色能源、沙地發展綠色產業、制度完善守護林草資源,這片土地正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答卷。
藍綠交織
譜寫綠富同興篇章
巴彥淖爾市境內風、光、熱資源富集,年平均風速每秒8米以上,年日照時數3200小時左右,發展“光伏 ”生態治理條件得天獨厚。
早在2010年,磴口縣就開始探索光伏治沙模式,抬高光伏板前沿高度、距地面不低于1.8米,拉大兩排光伏板矩陣前后間距、不低于12米,在光伏板之間預留空地,栽植具有產業優勢的抗旱節水沙生灌木,成功開辟板上發電、板下治理的新能源開發和防沙治沙新賽道。
近年來,巴彥淖爾不斷拓展光伏治沙模式,打造“光伏 板下”多模式治理示范基地工程,發展產業化、立體化、高質化的防沙治沙新業態。
“光伏 梭梭/四翅濱藜”接種肉蓯蓉模式,突出規?;卫?。梭梭、四翅濱藜是防沙治沙主要灌木樹種,也是接種肉蓯蓉的寄生植物。接種3年后,畝產肉蓯蓉120公斤左右,按市場價格每公斤25元計算,畝均產值3000元左右;四翅濱藜接種3年后,畝產肉蓯蓉150公斤左右,畝均產值3750元左右。規范化種植梭梭、四翅濱藜,可產生較高的經濟收益,實現防沙治沙基地化和產業發展規?;繕?。
“光伏 檸條”種植模式,突出產業鏈條延伸。規?;N植抗旱性強的多年生牧草和一年生牧草,防止土地沙化。牧草養牛、牛糞還田,形成“牧草種植—飼草料加工—奶牛養殖—糞便無害化處理”有機循環產業體系。檸條達產后,每畝可產鮮枝1500公斤,鮮枝粉碎后加工成飼料,按市場價格每公斤0.76元計算,畝均收益1140元左右。
“光伏 甘草”種植模式,突出防沙治沙和新能源融合發展。在光伏板間預留空地種植抗旱節水中藥材,為沙漠治理、發展林草產業提供更大空間。按甘草生長3年的畝產量1500公斤、市場價格每公斤9元計算,畝均產值1.35萬元。
目前,磴口縣初步建成多模式光伏板下治理示范樣板,已在烏蘭布和沙漠建成光伏新能源基地162萬千瓦、面積約4.8萬畝。今年計劃完成新能源基地360萬千瓦,治理面積9萬畝。
完善聯防聯治機制
保護林草資源安全
為加強重大林草有害生物聯防聯治工作,提升區域協同防控能力,遏制松材線蟲、美國白蛾、草原蝗蟲等重大林草有害生物擴散蔓延,巴彥淖爾市與鄂爾多斯、阿拉善盟、烏海市強化跨區域協作,成立聯防聯治小組,完善聯防聯治機制,保護林草資源安全。
聯防聯治領導小組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及時溝通情況,推動各項工作落實。各盟市指定專職聯絡員,建立輪值制度,明確每年度輪值盟市,統籌跨區域工作落實。
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實時互通林草有害生物發生動態、監測數據及氣象條件。盟市邊界區域設立聯合監測點,每季度開展聯合巡查。?聯合申報防治技術研究項目,推廣無人機監測、生物防治等新技術。
同時,加強跨區域調運苗木檢疫互認,對高風險苗木實施聯合抽檢。發現疫情時,第一時間通報相關盟市并啟動追溯機制。統一防治時間、藥劑和標準,避免交叉感染和防治空白區。組建跨區域應急防治隊伍,共享防治設備及物資儲備。
在發生特別重大(I級)或重大(II級)疫情時,需24小時內通報周邊盟市,啟動應急響應,相關盟市在48小時內派出支援力量。
四盟市整合資源、協同作戰,大幅提高預警監測、綜合防治和應急處置能力,提升區域林草有害生物防控的整體效能。
防患未“燃”
筑牢防火安全屏障
巴彥淖爾市堅持在“防”上下功夫、在“滅”上做準備,全面壓實責任,強化隱患排查,深化宣傳教育,多措并舉打好森林草原防火“組合拳”。
落實黨政同責的“雙林長”工作責任,召開全市林長會、簽發市級林長令,發布森林草原防火戒嚴令,明確防火戒嚴管制期以及重點任務。四級林長發揮“協調中樞”作用,圍繞林草防火、資源保護等重點工作巡林1萬余次。2055名林長劃分責任區,形成了市級林長統籌、縣鄉林長具體落實、基層“一長兩員”網格化推進的工作格局。
在清明、“五一”等重要時間節點,到林場、重點山區、交通要道等重點區域開展檢查,檢查發現問題,督促限期整改。市林草局聯合應急管理、公安等部門開展森林草原防滅火檢查專項行動,壓實屬地責任和行業監管責任,形成“問題清單 整改閉環”監管模式。航空護林機組從3月起開展森林草原防火巡護,巡護面積近1.2萬畝。
防火期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值守制度和領導帶班制度,制定節假日值班表,關鍵時期安排撲火人員應急待命,確保迅速響應。市林草局對38處防火檢查站、30處防火管護站、13座防火物資儲備庫、115個防火瞭望塔等單位值班值守、用電用火情況進行隨機檢查,確保安全運行。
采取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通過新設固定宣傳牌、懸掛橫幅和防火宣傳旗、發放宣傳單冊、在新媒體平臺發布防火宣傳視頻,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森林草原防火氛圍。
從黃沙漫卷到藍綠交織,巴彥淖爾以科技賦能生態治理、以機制創新凝聚保護合力,構筑更加堅實的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
編輯:李圣薇
初審:李燕
審核:苑鐵軍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