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替河山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边@是新中國首任林業部部長梁希描繪的動人遠景,也是新中國務林人長期踐行的錚錚誓言。
新中國成立75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以林草濕之筆,用智慧和汗水,在神州大地上描繪出一幅幅丹青畫卷。過去到處滿目瘡痍,現在處處綠意盎然;曾經的大漠荒山,現已變成綠洲林海;水土流失嚴重的不毛之地,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幸福家園;以前風沙肆虐,如今天朗氣清……舊貌換新顏,滄桑呈巨變,見證著中國林草事業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昭示著生態文明建設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綠色生態奇跡持續創造
新中國成立75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林草改革發展,將其納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動和重要舉措,為林草事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保障。
這是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的75年。
廣大人民群眾和林草工作者致力于自然生態保護修復,艱苦奮斗、開拓創新,持之以恒、久久為功,一代接著一代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各地錨定目標、保持定力,持續開展國土綠化,加強生態保護修復,以有力有效的務實行動,打造綠水青山,建設秀美山川。
長城內外盡朝暉,萬里河山美如畫 周萬萍攝(中新社發)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生態文明新時代。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林草系統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力實施生態保護修復,科學開展國土綠化,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開啟了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這十多年,全國累計完成造林10.95億畝、森林撫育12.40億畝、種草改良7億畝。完成濕地保護修復項目3600多個,修復和新增濕地面積1400多萬畝。完成防沙治沙任務3.55億畝,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這是實施生態工程、以大工程帶動大發展的75年。
在長期組織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持續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基礎上,實施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等重大生態工程,全面推行工程治理。
“三北”工程實施40多年來,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4.8億畝,治理退化草原12.8億畝,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5.05%提高到13.84%,61%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4.5億畝農田得到有效保護。特別是2023年6月6日以來,各地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以防沙治沙為主攻方向,以重點項目為抓手,以光伏治沙等新技術模式為突破口,全面打響“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一年多來,“三北”工程攻堅戰完成綜合治理任務4000多萬畝。
這是加強生態建設、創造生態奇跡的75年。
我國林草事業經歷了以木材生產為主到以生態建設為主的發展階段,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相結合,加強保護修復,著力提升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我國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連續四十多年“雙增長”,成為世界上森林資源增長最快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21世紀以來中國貢獻了全球約四分之一的新增綠化面積,是全球“增綠”的主力軍。我國森林面積達到34.6億畝,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24.02%。
——我國草地面積39.68億畝,居世界第一。草原定位實現從生產為主向以生態為主的根本轉變,草原持續退化趨勢得到基本遏制。重點天然草原牲畜超載率從十年前的23%下降到10.09%,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提高到50.32%。
——我國濕地面積8.45億畝,居世界第四。我國是世界上紅樹林面積凈增加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紅樹林面積由21世紀初的33萬畝增加到45萬畝。建立國家重要濕地58處、國家濕地公園903處,指定國際重要濕地82處,認證國際濕地城市13個。
——我國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縮減”,重點治理區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率先實現聯合國提出的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
在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的推動下,片片新綠不斷涌現,綠色版圖日益擴大,森林草原如同一道道綠色屏障,發揮著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等重要生態功能,守護著祖國的萬里山河,人與自然的關系持續向好。
國家公園建設創新突破
國家公園和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是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實踐,也是國家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的重要抓手。
2015年,我國啟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探索開展國家公園體制機制創新、生態保護修復、社區協調發展等重點工作。在10個國家公園試點基礎上,2021年首批設立了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5個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
如今,首批國家公園內,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實現整體保護;連通了13個大熊貓局域種群生態廊道,保護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棲息地;東北虎、東北豹等旗艦物種數量持續增長;雨神角蟾、福建天麻、武夷林蛙等頻頻刷新物種紀錄。
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正在建設。我國制定了《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科學布局了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含已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總面積達到110萬平方公里,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0%,涵蓋了國土生態安全屏障最關鍵的區域,保護了80%以上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及其棲息地。統籌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先后在北京、廣州設立國家植物園、華南國家植物園,又遴選了14個國家植物園候選園。
國家公園法治建設加快推進。國家公園法草案2024年7月31日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9月10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進行了初次審議。出臺了國家公園創建設立、總體規劃、監測評估、資金項目等10多項制度辦法和5個國家標準,公布實施了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國家公園制度標準體系逐步建立健全。
這十多年,從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到正式設立,再到國家公園體系建設和法治建設,我國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進一步加強了重點地區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保護,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堅實保障。同時,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也成為展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提升了我國在全球生態保護領域的影響力。
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設立于1956年,是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保存了大片原始森林,維護了生物多樣性。2024年,這個保護區設置了一條“小小科學家成長之路”主題自然教育體驗徑,一條以“自然森林”為主題的自然教育探索徑,許多孩子利用暑假來此研學,親近自然、了解自然。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逐步建立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濕地公園、地質公園、海洋公園、沙漠公園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目前已有9000多處,總面積約占全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同時,擁有世界自然遺產15處、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處、世界地質公園47處,數量均居世界第一。建有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34處,數量也居全球前列。我國初步形成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生態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75年來,我國持續加強林草濕沙和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管理,穩步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棲息地建設,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穩步提升。
野生動植物保護更加有力有效。發布并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及相關配套制度,調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植物名錄,以及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加強大熊貓等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及國際合作,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嚴厲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科學防控野豬等野生動物致害。絕大多數種類的瀕危珍稀野生動植物種群總體穩中有升、棲息地質量不斷改善,極度瀕危野生動物和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生存形勢發生了歷史性、全局性好轉。旗艦物種數量持續增長,大熊貓、海南長臂猿、亞洲象、穿山甲、朱鹮等旗艦物種以及蘇鐵、蘭科植物等300余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恢復性增長。在我國野外曾一度消失的普氏野馬、麋鹿等極度瀕危野生動物和華蓋木、德保蘇鐵等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重新建立了野外種群,生存區域不斷擴大。
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林草資源。嚴格實行林地用途管制和定額管理、森林采伐限額、草原禁牧、草畜平衡等制度,劃定并堅守生態保護紅線。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全國所有的天然林得到有效保護。扎實開展森林督查、打擊毀林毀草等專項執法行動,掛牌督辦典型案件,公開通報典型問題,開展警示約談。開展林草生態綜合監測評價,建成林草生態網絡感知系統,實現了智能化管理。
林草災害防控持續加強。切實加大森林草原火災防控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力度,采取包片指導、“揭榜掛帥”和攻堅行動,全力防控森林雷擊火、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互花米草等,堅決守住生態安全底線。
林草治理體系逐步完善
75年來,我國不斷深化林草改革創新,加強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
法律制度體系逐步健全。中央出臺了集體林和國有林改革、國家公園體制、林長制、科學綠化、荒漠化綜合防治和“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以及草原、天然林、濕地、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復等一系列意見制度方案。出臺了森林法、草原法、濕地保護法、防沙治沙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林草部門主要實施7部法律、15部行政法規和47部部門規章,強化了林草執法監督。
支撐保障體系明顯加強。明確了林業草原生態保護修復資金、改革發展資金、中央預算內投資,中央和各地對林業投入不斷加大。建立了一批林業科研機構、重點實驗室、科研技術中心(基地、園區),建成了科技推廣應用體系、標準體系。全國現有國家級、省級、市級林業科研機構236個,科研人員1.9萬余人,縣級以上林草科技推廣機構2855個、3.5萬余人,林草系統有兩院院士14位。
組織管理體系全面建立。堅持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辦林業,廣泛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實行重點工程項目制,推行工程治理。全面推行林長制,共設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127.41萬人,其中省級林長422人,全國共有生態護林員185萬人。各省建立省級林長制基本制度123項,林長履職、“林長 ”等省級工作制度機制142項,形成了完備的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組織體系、責任體系、制度體系、督查考核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各級黨委和政府林草資源保護發展責任不斷壓實,部門協同推進林草重點工作效能顯著提升,基層林草基礎建設能力不斷增強。
國際合作體系日益完善。國家林草部門牽頭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濕地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聯合國森林文書,參與履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等涉林草國際公約。加強林草對外合作,我國與60多個國家和組織簽訂并組織實施15個政府間雙邊合作協議、112個部門間雙邊合作協議和5個區域合作協議。深度參與國際林草事務,推動在北京成立國際竹藤組織、亞太森林網絡組織,在深圳籌建國際紅樹林中心,成功舉辦了多個重要林草國際會議,引領并推動全球生態治理進程。
生態惠民活力持續提升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2002年以來,集體林改從福建走向全國,從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取得了重要成果,極大激發了林業發展的內在活力與潛力,造就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推進了擴綠興綠護綠,打造了森林“四庫”,造福了山區林區廣大人民群眾。
目前,順利完成集體林地明晰產權、承包到戶、勘界發證等主體改革任務,全國發放林權證1億多本,基本建立集體林地“三權分置”運行機制,形成集體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經營的格局,進一步增強了林業發展內生動力,有效促進了林權增值、林業增產、林農增收。集體林地租金由林改前每年每畝1—2元提高到20元左右,南方集體林區達到30—50元,有的地方達到100多元。全國林權抵押貸款余額從2010年的100多億元增長到1700多億元。集體林業帶動了4700多萬農民就業,林地畝均產出300元,比林改前增長3倍多。集體林改策源地福建武平捷文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由林改前的1600元增加到近3萬元,增長了18倍。
林草改革發展帶來了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催生了綠色經濟的蓬勃興起,促進了民生福祉的顯著提升。林業產業快速發展,產業規模實力持續擴大、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總產值快速增長,不僅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與轉型升級,也為農民增收致富開辟了廣闊渠道,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據統計,2023年,我國林業產業總產值超過9.2萬億元,形成了經濟林、林下經濟、木竹加工、生態旅游4個年產值超萬億元的支柱產業。經濟林產量達到2.26億噸,成為繼糧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農產品。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額超過1800億美元,我國已成為世界林產品生產、貿易、消費第一大國。全國直接從事林業產業的就業人數達6000萬人。林區山區農民收入的20%左右來自林產品,部分林業重點縣超過60%。
生態文明疾風勁吹,生態行動如火如荼。放眼神州大地,從山區到平原,從沙區到海疆,從城市到鄉村,到處是山河錦繡壯美、人與自然和諧的動人場景,綠水青山改新顏,美麗中國入畫來。今日中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人更富,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轉載自中國綠色時報)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