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一個沒有平原支撐的山區省,山地和丘陵占據了貴州92.5%的國土面積。
貴州,中國西南喀斯特分布中心,喀斯特地貌占據了貴州73%的國土面積。
就憑以上兩項地質背景,就足以看出貴州地形復雜,生態脆弱,土地承載力低。雖然貴州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豐富多樣的物產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也有長江、珠江上游特殊的地理位置,但山地的生產條件和喀斯特地貌天生的水肥缺限,給予了貴州人生產生活的考驗。
由于歷史的原因,貴州的民族組成復雜,文化差異性大,人口眾多,空間競爭壓力大,決定了貴州在經濟發展方面困難,同步小康和脫貧攻堅同貴州的生態保護與建設的博弈更加突顯。人們總是發現一種怪現狀,那些生態環境保護良好的地方,反而成了貧窮落后的地方。那些為生態保護作出貢獻最大的人,反而成了生態紅利最少的人。生態的同心圓沒有與經濟同心圓重疊,而是與貧困同心圓重疊。因此出現了一些異樣的聲音,認為是生態保護使得當地經濟發展受阻。有些地方要求撤銷前些年建立起來的自然保護區,理由很簡單:生態保護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脫貧攻堅的需要,保護區應該為經濟發展讓路。
多年來,貴州的各級各屆政府都在為如何找到平衡點而努力,探索“靠山吃山”中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
2016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為了通過試驗區建設探索和積累經驗,在綜合考慮各地現有生態文明改革實踐基礎、區域差異性和發展階段等因素后,從東部、中部和西部選擇了經濟社會發展有差異,但生態基礎相對較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福建省、江西省和貴州省,成為首批試驗區。這是貴州的機遇,也是重大考驗。如何在背負著貧困基數大、貧困面廣的社會背景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生態文明建設與同步小康齊頭并進,讓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連,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和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真正總結出“貴州經驗”,這不僅是對中國的貢獻,也是對全球類似區域和發展中國家的貢獻。
貴州圍繞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建設、西部地區綠色發展、生態脫貧攻堅、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生態文明國際交流合作“五大示范區”戰略定位,開展了綠色屏障建設、促進綠色發展、生態脫貧、生態文明大數據、生態旅游發展、生態文明法治、生態文明對外交流合作、綠色績效評價考核等八項制度創新試驗。
生態建設,不光是動物植物、山水河流,同樣關系到人的生活,生態文明更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生物環境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把生態系統搞成千瘡百孔、生物多樣性難以維持不是生態文明,讓群眾生計難以維持、總處于貧窮落后也絕不是生態文明。
貴州將建設大生態與大扶貧深度融合,探索建立了易地扶貧搬遷“貴州模式”,對遷出地進行土地復墾或生態修復。率先在全國出臺生態扶貧專項政策,實施生態扶貧十大工程,推動“大生態”與“大扶貧”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并在貴州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將大生態、大扶貧、大數據作為一個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三大戰略行動。將生態建設覆蓋自然生態空間全方位,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領域,推動各級各界干群全參與,貫穿人民生產生活全過程。真正站在生態文明的高度,統領各行各業的建設與發展。
盡管貴州在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中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也探索出了一些新經驗新路徑,取得顯著的成績,但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才剛剛開始,距離真正的生態文明的距離還很遠,仍然面臨著多方面的考驗。
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永遠是一個堅定的命題,不僅考驗人的能力,也考驗人的意志與恒心。貴州的地質條件特殊,經濟底子薄弱,生態環境需要保存良好,但極為脆弱,一旦破壞難以恢復。按照中央的統一督署,貴州正處于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的關鍵階段,既面臨加快發展的重任,又面臨資源約束趨緊的壓力。如何在加強生態建設的同時加快發展,深入持久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促進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統一,對貴州是一次大考驗。
按照貴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貴州要大力構建生態文化、生態經濟、生態目標責任、生態文明制度、生態安全“五大體系”,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強力實施大生態戰略行動,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各項改革創新試驗,奮力書寫美麗中國的多彩貴州新篇章。要創新生態扶貧機制,明確提出了退耕還林建設扶貧工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扶貧工程、生態護林員精準扶貧工程、重點生態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工程、自然保護區生態移民工程、以工代賑資產收益扶貧試點工程、農村小水電建設扶貧工程、光伏發電項目扶貧工程、森林資源利用扶貧工程和碳匯交易試點扶貧工程十大生態扶貧工程。訂立了具體的建設目標,退耕還林任務繼續向三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14個深度貧困縣傾斜,對符合退耕還林的貧困村、貧困農戶實現全覆蓋,確保69萬戶貧困戶每畝退耕地有1200元的政策性收入。到2020年貴州省生態護林員隊伍將達9.67萬人,人均管護森林面積穩定在1500畝以內,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5.2萬戶,實現人均增收2300元左右。
大目標是由一個一個的小細節構成的。對于貴州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西部山區省份,脫貧攻堅與可持續發展還真就不是一蹴而就的。生態移民雖然改變了社區的基礎設施條件,但對生產條件和成本、可持續性等問題如不預先考慮,就會影響扶貧效果,甚至是快速返貧。生態護林員的形式對于個體的精準扶貧戶的扶持效果非常明顯,但對于區域性的貧困問題并不一定能夠根本性解決,也許是杯水車薪。只有讓生態與民生結合起來,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解決硬件問題,通過培訓、引導、幫扶解決軟件問題,才能讓生態扶貧的成果得以保證,效果得以持久穩定。
世界不是平的,有高有低,有前有后,恰恰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同步小康不是絕對平等,也不可能絕對平等,但不能容忍絕對貧困。針對貧困問題應進行充分的分類,真正地做到“精準”,而不是數字的精準。充分展開問題樹的討論,真正做到“打破砂鍋問到底”,把“貧根”找出來,然后對癥下藥。該國家兜底的就由國家兜底,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該培訓的培訓,該支持的支持。不管哪一種扶貧都不能養懶育惰,不能讓“逆淘汰”現象在扶貧方面出現。
至于扶貧的途徑,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實事求是地有針對性的循序漸進地推進,不可能一步到位,不能看絕對數字,而要充分考慮質量和可持續性。
生態旅游無疑是扶貧的好途徑,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開展生態旅游,也不是生態旅游一抓就靈。當然,貴州自然資源豐富,景觀和民族文化優越,是開展生態旅游的良好基地。
生態旅游講究在保證生態系統完整性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采取一種環境友好型的旅游方式,強調社區的參與與利益保證,并讓游客在旅游過程中享受生態知識和環境教育,理解和強化生態倫理,更多地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
通過生態旅游讓當地社區脫貧致富的例子非常多,曾經在茂蘭保護區工作期間就有過很多的嘗試,把當地群眾組織起來進行培訓,將他們熟知的本土知識與科學知識溶合在一起,升華提煉,形成生態旅游的講解內容,效果也非常明顯。原本對家鄉的自然資源熟視無睹的群眾,通過培訓了解了更多的自然資源的價值,提升了自豪感和自信心。將科學知識與傳統知識結合起來,用簡單易懂的語言介紹給客人聽,更加能夠引起游客的興趣和共鳴。每一次的講解和帶路雖然才100-150元,對于社區來說已經可以解決不小的問題,對于客人來說均攤到每個人頭上不過一二十元錢,能夠了解到那么多的信息,也非常樂意。將客人安頓在群眾家吃住,又是一筆收益。要想讓生態旅游扶貧和促進社區經濟發展的動力長存,必須在當地社區建立一種資源公平享用、經驗分享、環境共建共享的機制,讓生態旅游成為社區人人認可的資源利用方式,將生態保護與群眾的可持續收益掛起勾來。當群眾看到自然資源給他們帶來的直接好處后,自覺保護自然資源的行為就得到了保證。
當地社區就是生態旅游資源的一部分,也是生態的一個元素。沒有當地文化內涵體現和活文化參與的所謂生態旅游,割裂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在生態旅游中絕對不能排斥當地社區,而更應該防范大公司介入后的壟斷。有些地方打著生態旅游的招牌,由外來企業與當地群眾爭利益,最后失去生態旅游的意義,有些地方甚至失去了旅游和生態價值。
生態產品認證與推廣是生態公平享用的重要途徑。貴州的欠發達恰恰留給了貴州一些好底子。由于沒有受到太多工業發展的影響,生態環境保存相對完好,空氣、水、土壤都仍然處于清潔狀態,這是很多所謂發達地區不可求的。在這樣的環境下,用綠色生態的方法培育出來的產品,是最健康的綠色產品。但由于沒有認證,沒有引導和管理保障,魚龍混雜,生態產品不能夠真正通過價格體現它的價值,迫使本來希望保持生態種植的農戶也不得不放棄。近年來一些生態產品在逐漸得到認可和價值體現,茅貢米、有機茶、蟲草雞等產品明顯地突出了產出效益。
生態扶貧講究各個擊破,更需要大平臺。國家公園建設是生態扶貧的契機,國家森林步道建設更是通過生態旅游的形式解決偏遠山區的生態旅游扶貧問題。要充分挖掘、解譯各個點的生態內涵,提升游線上的生態賣點。以線帶點,以點帶面,使生態旅游水平得到整體提升,再用生態旅游來增加當地社區的收入。
生態的問題要用生態的方法解決。人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員,人的貧困也是生態問題的一種。簡單的移民,也是生態空間競爭和生產資料競爭的結果,但生態移民應該與簡單移民有所區別。生態移民與社區發展就像生病時看中醫和看西醫,一個是直接改變,一個是自身調理,而最好的辦法恰恰是中西醫結合。集中是一種最為簡便的集約管理方式,但并不是最適的生態空間分布。用生態的方法解決貧困問題可以達到長效,但要有一個相對長的過程。用急于求成的方法表面上解決了問題,但到頭來很可能是失敗。
試驗示范,首先是要試驗出經驗,然后按經驗去示范,達到推廣的效果。試驗就允許探索,允許適當的出錯,但不是不可逆的錯。用生態的方法循序漸進,就不會錯得很遠。
真正的脫貧,還需要培育一種良好的環境,一種和諧的思想和欲望。是要營造一種公平而不是仇恨與忌妒心。新農村建設除了良好的基礎建設外,更需要建設新農民。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