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靜怡)時過立夏,萬木蔥蘢。行走崤函大地,處處山青水凈、綠意縈懷,一幅生態和諧的美麗畫卷躍然眼前。 近年來,我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持之以恒推動礦山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工作,著力構建“一帶、兩屏、十廊、多節點”的生態安全格局,全市礦山生態環境發生歷史性、根本性變化。 全面攻堅,源頭治理。我市先后開展生態修復及綠色礦山建設“春霖行動”、礦山生態修復“清源行動”、礦山治理攻堅戰“綠劍行動”、礦山綜合治理攻堅暨“秋風行動”,全市共治理礦山7.15萬畝,持證礦山累計植樹數量49萬余棵,采礦權數量由2019年年初224個減少到2023年年底184個,持證露天礦山從2019年年初90個減少到2023年年底59個,開采秩序進一步規范,礦業集聚度進一步提高,礦業布局更趨合理。 強化協作,凝聚合力。我市推動建立“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聯合執法監管機制,持續開展打擊“洗洞”盜采金礦及廢棄礦洞礦坑專項整治行動。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排查礦洞礦坑3662個,其中合法坑口178個、廢棄坑口3484個(全部封堵);排查金礦坑口2644個,其中合法坑口178個、廢棄坑口2466個(全部封堵)。 創新治理,建設平臺。我市因地制宜開展治理,研究制定《三門峽市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導則(試行)》《三門峽市礦山生態修復樹種草種推薦名錄》,高標準做好“清渣、降坡、引流、復綠”等重點工作,首創“剃頭+束腰+墊腳”治理模式和“蜘蛛人”植樹復綠模式,努力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為破解行業難題提供“三門峽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