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網
當前位置:關注森林 > 評論 > 趨勢評論 > 正文 站內導航
[]

如何培育和發展林業新質生產力

媒體: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內詳
專業號:陸良縣林業和草原局 2024/7/29 15:25:28

如何培育和發展林業新質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作出部署,要求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加快培育和發展林業新質生產力,是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實現林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為培育和發展林業新質生產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創新的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林業“三大要素”的快速躍升,以體制機制創新實現林業“三大要素”優化組合的快速躍升。

加快培育高素質的新型林業勞動者

勞動是價值創造的唯一源泉,勞動者是最活躍、最能動的要素。不同生產力發展水平下,對林業勞動者的要求各有不同。

傳統林業依靠勞動密集型發展模式,要獲得產出增加主要依靠勞動力數量的增加與勞動力有效工作時間的追加。而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傳統林業生產技術保持相對不變、生產方式粗放,與之相匹配的林業勞動者的基本要求多停留在熟悉林業生產規律、能操作基本生產工具,而對勞動者的知識、素質和技能并不做特殊要求。因此,傳統林業勞動者只需憑個體經驗積累和知識口耳相傳就能掌握滿足傳統林業生產所需的知識與技能。

然而,隨著傳統林業的現代化轉型,發展以機械化、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林業新質生產力成為林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如此,必然會對勞動者提出更高更明確的知識、素質及技能要求。

2020年1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努力建設高素質勞動大軍”,“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勤學苦練、深入鉆研,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平”。因此,林業勞動者要積極踐行終身學習理念,努力做到持續創造和熟練操作新型勞動工具、拓展和開發新型勞動對象、使用和維護新型設施設備,主動滿足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的要求。

當代社會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大規模使用,雖會部分替代傳統林業勞動者,但不會完全替代林業勞動者;而更會賦能新型林業勞動者,幫助他們盡可能擺脫勞動的傷害性、危險性、單調性和枯燥性,并大幅度提升勞動生產率。

加快普及高性能的新型林業勞動工具

勞動工具是勞動資料中起決定作用的要素,勞動工具的優劣是衡量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傳統的林業勞動工具包括營林工具(如鐵鍬、?頭等)、采運工具(如斧頭、手鋸、木橇等)、木材加工工具(如斧頭、鋸子、刨子、墨斗等)。這些勞動工具大多借助于人力或畜力,勞動強度大、勞動效率低、勞動環境差,已經完全不適應發展林業新質生產力的要求。 

現代林業勞動工具具有機械化、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特征,能極大提高勞動生產率,能使得林業生產大幅度降低對勞動力數量的依賴。伴隨著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我國的林業勞動工具正在發生歷史性轉變,新型營林機械(如營林拖拉機、營林整地機、翻轉犁、挖坑機、反鏟挖掘機、飛機等)、采運機械(如電鋸、油鋸、全自動伐木機、伐木機器人、集材拖拉機等)、木材加工機械(如木材粉碎機、木材刨花機、盤式削片機、木材剝皮機、木屑機、數控車間等)逐步代替傳統林業勞動工具。特別是伴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無人機、機器人、自動化裝備、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逐步演變為新型林業勞動工具。

勞動工具的升級換代,有效提升了林業生產效率,推動我國林業生產方式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轉變。但從總體上看,林業勞動工具的發展仍相對滯后,與工業、農業等其他行業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加快普及高效的新型林業勞動工具已經成為培育和發展林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任務。

加快拓展可利用的新型林業勞動對象

培育新質生產力,需要實現林業生產空間和林業功能的有效拓展,將集中在林地經營的小林業改造為多功能、開放式、綜合性方向發展的立體林業。拓展林業生產空間需要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和技術革命性突破。立體林業通過多層次、多維度利用空間,催生喬木混交、喬灌混交、林藥間作、林苗間作、林糧間作等多種新模式。

林業具有天然的多功能性。在林業現代化過程中,林業由最初單一的木材生產向經濟林果品、木本糧油、林下種植產品、林下養殖產品等林業物質供給類生態產品方向發展,又向水土涵養、土壤保持、固碳釋氧等林業調節服務類生態產品方向發展,也向生態旅游、森林康養、自然教育等林業文化服務類生態產品方向發展。未來,數字技術、育種技術、林機裝備技術、復合材料技術、合成生物技術將深度融合上述三類林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全過程,成為林業新質生產力的主要實踐應用場景。

努力構建“三大要素”優化組合的新型林業經營體系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林業生產單位是分散的農戶或小規模的家庭林場,商品化、產業化水平較低。集體林地確權到戶后,林地細碎化問題逐步凸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加之農村能源結構發生變化,導致農戶對森林的依賴性明顯降低,林地撂荒現象時有發生。為著力解決農村集體林“誰來種樹”“誰來護林”“誰來經營”的問題,當前不少地區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郊區的林業經營體系正在發生變化——不再由原承包戶單家獨戶小塊經營,而是通過林地經營權流轉的形式,主要由林業專業大戶、家庭林場、國有林場、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和林業龍頭企業等實現規模經營,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全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新階段,建議鼓勵采取有效措施,引導農戶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流轉林地經營權。加快構建以小農戶為基礎、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為重點、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化新型林業經營體系,提升家庭林場和農民合作社生產經營水平,增強服務帶動小農戶的能力。
林業新質生產力并不是對傳統生產力的簡單否定,而是既有替代、又有繼承,既互為補充、又相互促進的關系。林業新興技術必將替代傳統林業產業中的落后技術,同時為傳統林業產業注入新的科技基因。林業新質生產力是不斷動態發展的,今天傳統技術是昨天的先進技術,今天的先進技術大多孕育脫胎于傳統技術,今天屬于先進生產力的新質生產力只是相對于昨天而言。換言之,今天的先進技術明天會變成傳統技術或者落后技術,今天的新興產業明天會變成傳統產業,今天的新質生產力明天會變成傳統生產力。因此,我們需要準確把握林業傳統生產力與新質生產力之間的關系,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加快促進林業生產力水平,全面引領林業高質量發展與現代化建設。
(作者系中國林科院科信所副研究員)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寧攸涼

閱讀 348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