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自主性
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形成更加主動有利的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吳 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們從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入手,注重點面結合、標本兼治,實現了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我們堅持轉變觀念、壓實責任,不斷增強全黨全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主動性,實現了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重大轉變。我們緊跟時代、放眼世界,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實現了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叭齻€重大轉變”說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自主性大為增強,這在根本上源自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把握,體現在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上,實踐于推進“雙碳”目標的過程中。
以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自覺增強實踐主動性
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恩格斯教導我們不能用“主客二分”思維來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指出:“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何覀儧Q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支配自然界,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边@樣的生態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內在的聯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持續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實現了由實踐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的重大轉變。
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建設生態文明是順應人類文明進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具有歷史必然性。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決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實現綠色發展,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不僅關系經濟發展質量,而且攸關每個人的生活品質。只有人人動手、人人盡責,激發起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才能讓中華大地的藍天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我們要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輔以必要的人工修復,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沙則沙、宜荒則荒,踐行科學綠色觀;對于生態系統受損嚴重、依靠自身難以恢復的區域,則要主動采取科學的人工修復措施,加快生態系統恢復進程。
深刻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現代化邏輯
人與自然的關系要從“斗爭態”走向“和諧態”,必然要通過人自身存在狀態的自我革命。人類社會的現代化就是對前現代狀態的革命,而中國式現代化則又意味著現代性的新生。中國式現代化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鮮明特點,這是對現代化觀念的革命性重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先要完成對發展觀政績觀的轉變,以思想解放和觀念革命來帶動建立健全“綠色發展導向”的科學考核評價體系,通過最大可能的“激勵相容”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提供牢固的制度基礎。
從工業文明轉型升級到生態文明的過程,也不免會有短期陣痛相伴隨。此時,我們只有具備銳意進取的精神,才能為綠色發展打開空間。我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鍥而不舍、久久為功,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在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關鍵環節上打贏漂亮的標志性戰役。生態文明建設是系統性的現代化革命,我們要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我們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把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前提和基礎,以行動自覺主動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在綠色轉型中推動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我們要推動供給側的綠色革命,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后勁。
處理好“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
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既是我們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也包含在“美麗中國”的愿景目標中,還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形成綠色低碳產業競爭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這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關鍵實踐抓手。我們承諾的“雙碳”目標是堅定不移的,但達到這一目標的路徑和方式、節奏和力度,則應由我們自己依據中國發展的現實情況來做出動態的自主決定。我們可以參考并汲取國際先進經驗,但決不受他人左右。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等不得也急不得,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我們必須堅持穩中求進、逐步實現,決不能搞“碳沖鋒”“拉閘限電”“運動式減碳”。我們要立足國情,堅持先立后破,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確保能源安全和產業鏈平穩運轉。我們要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使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我們要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綠色要求,不把傳統行業簡單地當成“低端產業”,不能對其一退了之、一關了之,而是要推動其實現工藝、技術、裝備的升級。我們必須自主推進生產和利用清潔能源的核心技術研發,更高質量地發揮煤炭資源優勢,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轉型。我們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形成更加主動有利的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推動共建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更加科學的綠色認證標準體系。
(作者系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
https://yndaily.yunnan.cn/content/202312/06/content_175472.html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