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伊魯康吉水母,是一種具有致命毒性的立方水母。它們是世界上體型最小,毒性最強的水母之一,體型約只有1立方厘米,主要棲息在澳洲周遭海域。它們能夠用刺絲胞把毒液注入受害者體內,并引發特定的癥狀,統稱為“伊魯康吉癥候群”。
圖片
伊魯康吉水母主要棲息于澳洲的北方海域。生長在較南方海域的族群,則在澳洲的東南沿岸,目前被認為是因氣候變遷而有往南遷移的趨勢。
目前伊魯康吉水母共有16個已知的物種,下面列舉幾種。
圖片
Carukia barnesi
圖片
Malo bella
圖片
Malo filipina
圖片
Malo kingi
圖片
Malo maxima
圖片
圖片
伊魯康吉水母體型相當嬌小,傘蓋部的寬度大概約5-25毫米,4只觸手從幾厘米至1米不等。其中Malo Maximus這個種類的4條觸手上具有環狀的組織。本種亦為所有伊魯康吉水母中毒性最強的一種。該種的幼體在發展出環狀組織以及性腺之前,其毒性遠弱于成熟個體。
圖片
螫針聚集成叢狀,并且以形式如同紅點組成的環,圍繞著傘蓋部以及觸手。
圖片
由于伊魯康吉水母體型微小,加上體色透明,使得在水中難以發現它們。有關伊魯康吉水母的生活史及其毒性目前所知甚少,因為它們身體太小太脆弱,需要經過特殊處理以及容器來容納。
圖片
伊魯康吉水母毒性甚強,曾于短短三個月內造成5名到澳洲旅游的觀光客喪命??茖W家們猜測,伊魯康及水母的毒液有著能使獵物迅速昏厥的能力,動作迅速的小型魚也不在話下。根據統計,科學家們相信尚有其他種類的水母能引起伊魯康及癥候群,截至目前,Carukia barnesi 以及Malo kingi兩個種類已被證實擁有這項能力。
圖片
不像刺絲胞只長在出手上的大部分水母,伊魯康吉水母的傘蓋部也長有螫針(刺絲胞)。目前生物學家們尚未找出這個特殊構造的演化目的。有個假說解釋道,有了這樣的特殊構造,水母便有更大的機會抓到它的獵物。
伊魯康吉水母能夠從它觸手末端的螫針(刺絲胞)向受害者這入毒液。受伊魯康吉水母的螫傷會產生嚴重的癥狀(伊魯康吉癥候群),例如引發致命的腦出血;這個癥狀造每年共計50-100個人被送進醫院。受到伊魯康吉水母螫傷1次,比起被眼鏡王蛇攻擊100次,以及受大蘭多蜘蛛攻擊1000次,更能彰顯其毒性的猛烈。
圖片
伊魯康吉癥候群的癥狀最早于1952年為雨果·弗萊克所記錄。
伊魯康吉這個名字,是命名自居住于澳洲昆士蘭省凱恩斯北海岸的伊魯康吉人。在1964年,杰克·巴恩斯(Jack Barnes)辨別出第一種伊魯康吉水母,Carukia barnesi。為了證實伊魯康吉癥候群的癥狀,他便在兒子與救生員的觀察下讓水母螫了自己,最終,他很幸運地只得了普通的小病。
圖片
杰克·巴恩斯 Jack Barnes
少量的毒液就能引起伊魯康吉癥候群,當毒液注入人體,會引起手腳的肌肉極度痙攣、背痛以及腎痛、皮膚與臉部的灼熱感、頭痛、惡心、嘔吐、心神不寧、出汗、心跳加速、血壓升高,以及體會到像是心理現象。這個癥狀有部分的成因源自于兒茶酚胺的釋放。毒液中也包含了鈉離子通道的調節子。
圖片
被螫傷的瞬間并不會產生劇烈的不適,但嚴重的癥狀可能會于5-120分鐘后發生。這個些癥狀能維持短至幾小時,長至幾星期之久,且病患通常必須住院。多篇研究指出醋能減低水母毒液的毒性,雖然截至目前為止證據依然不足,但澳洲復蘇醫學委員會依然推薦使用醋。
螫傷只能針對癥狀進行癥狀治療,借著抗組織胺和抗高血壓藥物來控制發炎反應以及高血壓;靜脈注射嗎啡及芬太尼等鴉片類藥物能舒緩疼痛。硫酸鎂曾被報導對于伊魯康吉癥候群引起的疼痛及高血壓有效,但進一步研究認為其證據力尚不足以支持此一論點。
圖片
若治療得當,單一個刺絲胞正常來說并不足以致命。2002年時,在澳洲北部沿海,有兩個人被認為死于伊魯康吉水母的螫傷,因為這個事件,大大地提升了大眾對伊魯康及癥候群的認知。
不知道有多少死于伊魯康吉癥候群的案例被誤認為是其他的死因。除了Carukia barnesi以及Malo kingi之外,目前其他能引發伊魯康吉癥候群的水母種類,仍然是個未知。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