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杉【學名: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 W. C. Cheng】, 屬于裸子植物杉科水杉屬單種屬植物。水杉屬植物在中生代白堊紀及新生代約有10種,曾廣布于北美、日本、我國東北、蘇聯西伯利亞、歐洲及格陵蘭,北達北緯82度。第四紀冰期之后,幾乎全部絕滅,現僅有水杉這一孑遺種。
水杉的發現也經歷了一段曲折的過程。1948年以前,水杉一度被認為已經從地球滅絕。1941年冬,湖北農學院干鐸教授,在萬縣磨刀溪首次發現了一棵似松非松、似杉非杉的古樹,隨手帶了幾枝枯枝標本。遺憾的是,這幾份標本還未來得及鑒定,就在戰亂中丟失。因此干鐸教授是第一個發現水杉的人。1943年,我國農業部技正王戰在四川萬縣謀道溪發現一棵“神樹”,初步鑒定為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后經我國老一輩植物分類學家胡先骕和鄭萬鈞研究,于1948年定名為水杉。水杉被譽為植物界的“活化石”,和美國巨人紅杉 Gaint Redwood/Mountain Sequoia 和海岸紅杉 Coast Redwood 同宗,而水杉最為年長。
水杉活體的重新發現是二十世紀中葉世界植物學界的重大事件,這一重大發現的生物學意義相當于發現了植物界的“活恐龍”,奠定了中國植物工作者在世界業內的地位。胡先骕先生還寫了科普長詩《水杉歌》發表于人民日報,被譽為亙古未有的科學詩,描述了水杉在不同地質年代的景象和習性,謳歌了我國的科學研究歷程。胡先骕先生也被譽為“水杉之父”。
“活化石”水杉
水杉這一古老稀有的珍貴樹種為我國特產,水杉似乎隱隱體現著中華民族歷經浩劫而復生的民族精神:堅忍、頑強、不畏艱險、善于適應環境的特殊性格。水杉應無愧于“中華民族樹”的美譽,于第一批列為國家I級保護植物。水杉野生種分布于四川石柱縣及湖北利川縣磨刀溪、水杉壩一帶及湖南西北部龍山及桑植等地海拔750-1500米、氣候溫和、夏秋多雨、酸性黃壤土地區。
高大挺拔的水杉
水杉是一種高大的落葉喬木,樹干筆直挺拔、氣勢不凡。高可達35米,胸徑可達2.5米。樹干基部常膨大;樹枝向上斜展,小枝下垂,幼樹樹冠尖塔形,老樹樹冠廣圓形,枝葉稀疏。水杉的側生小枝和葉片均對生,這是識別水杉的重要特征。樹葉為單葉,呈扁平、細條狀,伸展如梳,春天時青蔥翠綠,纖細柔美;冬季時,受霜露滋潤后,葉片由柳綠、櫻草黃、杏黃、橙紅,漸次呈現不同的色彩。由于葉齡與位置的區別,不同的葉片顏色變化也不同步,使得整個樹冠色彩斑斕,猶如油畫一般。水杉每年2月開花,11月球果成熟。球果帶長梗,下垂,近四棱狀球形或矩圓狀球形,成熟前綠色,熟時深褐色。種鱗木質,通常11-12對,交叉對生,鱗頂扁菱形,中央有一條橫槽,能育種鱗有5-9粒種子,種子扁平。
青蔥翠綠的水杉樹葉
冬天色彩斑斕的水杉樹
水杉青球果
水杉成熟褐色球果
水杉為喜光性強的速生樹種,對環境條件的適應性較強,在零下34℃及47℃的低溫條件下能在野外越冬生長。新中國成立后,政府相當重視水杉的保護與發展,先后在北京植物園、各大專院校,擴繁推廣水杉。如今,水杉已廣布于我國北至遼寧草河口、遼東半島,南至廣東廣州,東至江蘇、浙江,西至云南昆明、四川成都、陜西武功。水杉也成為對外交流的使者。周恩來總理曾先后將其小苗贈送給朝鮮和尼泊爾。中國的植物園也向世界各國的植物園贈送、交換過水杉種苗,再生移栽的“活化石”水杉現已移植到遍及世界五大洲七十多個國家。
水杉材質輕軟,紋理直,結構稍粗,可供房屋建筑、板料、電桿、家具及木纖維工業原料等用;生長快,對空氣中有害氣體抗性強,有較強的吸滯粉塵的能力,可作造林樹種及四旁綠化樹種;樹姿優美,又為著名的庭園樹種。近年來水杉繁殖栽培技術也得到不斷提升完善,使水杉這一恐龍時代的孑遺植物煥發出新的活力,日本還栽培出三季金黃色葉片的‘金葉水杉’觀賞植物新品種。正如《水杉歌》所贊譽 “祿豐龍已成陳跡,水杉今日猶蔥蘢”。
金葉水杉
水杉標本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