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網
當前位置:關注森林 > 地方林草動態 > 云南 > 正文 站內導航
[]

“兩山”回響 | 機器人“插秧”與苦咸水灌溉:“三北”工程智慧治沙記

媒體:微信公眾號  作者: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專業號:西雙版納州林業和草原局 2025/7/11 16:41:23

“兩山”回響 | 機器人“插秧”與苦咸水灌溉:“三北”工程智慧治沙記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2025年06月07日 13:40 北京

,時長00:37

“三北”大地上,一場科技治沙的革命正在進行。從寧夏中衛的“干字杵”植苗工具,到新疆民豐縣的智能機器人,再到內蒙古沙漠中轟鳴的立體固沙車,科技的力量織就的“大網”正將流動的沙丘鎖入綠色屏障。這場以機械臂、算法和生物技術為武器的“治沙2.0時代”,正讓“三北”工程邁向智能化、智慧化。

圖片

△機械裝備助力防沙治沙 符超 攝

從“人工編織”到“機械織網”

在寧夏中衛騰格里沙漠邊緣,傳統的麥草方格沙障如今已升級為“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沙障”。工人輕觸按鈕,機器在30秒內編織出10米長的草繩,效率較人工提升60%,使用壽命從3年延長至6年。中衛市國有林業總場技術總顧問唐希明感慨:“機械編織的草方格草量均勻,防風固沙能力成倍提升,沙漠‘格子衫’真正實現了工業化量產?!?/p>

固沙之后,“播綠”的難題也被科技破解。唐希明發明的“干字杵”植苗工具,形似電鉆,能將苗木根系精準送入50厘米深的濕沙層,成活率提高25%。如今,電動升級版更讓單日種植量翻倍,工人笑稱:“從前種樹如繡花,現在像打樁!”

圖片

△甘肅省治沙研究所手扶式沙障機機械治沙 符超 攝

機器人“插秧” 沙漠里的“智慧農夫”

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5臺“句芒301”機器人正以每5秒一株的速度“插秧”。它們搭載視覺導航與無人駕駛系統,開溝、植苗、覆土、注水一氣呵成,19分鐘完成一畝地種植,油耗僅2.1升/畝。不遠處,“吞沙巨獸”立體固沙車轟鳴作業,每小時播種2000株植物,效率是人工的80倍。

圖片

△植樹機器人 耿國彪 攝

新疆民豐縣則探索“生物治沙 智能裝備”融合路徑。當地通過機械化草方格鋪設、光伏支架智能布設,將治沙效率提升50%,在新疆阿克蘇地區引入可降解容器沙漠種植技術,讓幼苗在苦咸水灌溉下仍保持高成活率??萍蓟紊巢粌H降低成本,更讓“誰治沙、誰受益”的可持續模式成為可能。

“苦咸水與藍藻” 成沙漠的“生命密碼”

在沙地深層,科技正喚醒沉睡的水源。寧夏中衛的工人們利用深層濕沙層的水分,結合人工藍藻結皮技術,將原本需10至20年自然形成的生物土壤結皮縮短至2年。藍藻分泌的黏結物質與凹凸沙面形成“沙漠皮膚”,鎖住水分與種子,讓荒漠在雨后煥發綠意。內蒙古科爾沁沙地則通過“星陸空”監測系統,搭載多光譜傳感器的無人機群每日穿梭2000公里航程,配合地下30米深的全自動氣象站網絡,構建起生態監測數據庫。

圖片

△新疆阿瓦提縣艾西曼區域再生水治沙 符超 攝

當機器人取代鐵鍬、算法優化種植、苦咸水滋養藍藻,沙漠不再是生命的禁區,而是成為科技創新的試驗場。從“人拉肩扛”到“智慧織網”,三北大地正以科技為梭,編織出一張覆蓋生態修復、產業振興與民生改善的綠色巨網。

來源:綠色中國

記者:舒志良

編輯:王爽宇

圖片

閱讀 74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