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鐵甲兵”——粉紅椋鳥
粉年春夏之交,在中國西北的廣袤草原上,會出現一群特殊的“生態衛士”。
它們體重不足80克,卻能在一天內消滅相當于自身體重的蝗蟲。
它們外形嬌小可愛,卻是令蝗蟲聞風喪膽的終極殺手。
這就是粉紅椋鳥,
新疆牧民親切稱之為 “鐵甲兵”。
紅
椋
鳥
它們體重不足80克,
卻是令蝗蟲聞風喪膽的終極殺手
它們就是——粉紅椋鳥
新疆牧民親切地稱它們為 “草原鐵甲兵”
生
態
衛
士
2021年8月,新疆伊寧縣迎來了一支特殊的“滅蝗部隊”——20萬只粉紅椋鳥在短短半個月內入住當地為它們精心搭建的巢穴。
隨著這些粉色精靈的到來,草原上肆虐的蝗蟲遭遇了滅頂之災。
01
荒漠中的一抹亮色
粉紅椋鳥是椋鳥家族中的一員,中等體型,體長19-22厘米。它們的辨識度非常高,雄鳥頭部、頸部和胸部為亮黑色,帶有紫藍色金屬光澤,背部、胸腹部及兩肋則是鮮艷的粉紅色,尾部和翅膀黑褐色。頭頂羽毛長而尖,形成明顯的羽冠,就像精心打理過的“大背頭”。
雌鳥雖與雄鳥相似,但羽色較為暗淡,缺少光澤,頭部羽冠也較短。
幼鳥則全身呈皮黃色,兩翼及尾褐色,下體色淺。這種粉色與黑色的獨特搭配,使它們在荒漠中格外顯眼,成為干旱地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飛行時,粉紅椋鳥群發出“ki-ki-ki”的叫聲,當群鳥進食時,則發出卷舌音“chik-ik-ik-ik”的嘈雜聲,熱鬧非凡。它們喜歡群居生活,有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習性。
02
新疆的夏候鳥
粉紅椋鳥是典型的遷徙性候鳥。每年4月,它們從歐洲東部及亞洲中西部越冬地出發,成群結隊飛抵中國,主要在新疆西部和北部開闊地帶繁殖。
到了9-10月,隨著天氣轉涼,它們又集體遷離中國,飛往印度等南亞溫暖地帶越冬。
粉紅椋鳥選擇棲息在干旱平原、荒漠或半荒漠地區,尤其偏愛有懸崖峭壁、水源和樹木的開闊地帶。在西藏高原,它們甚至能在海拔4200米左右的山地河谷生存,展現出強大的適應能力。
03
滅蝗能手
粉紅椋鳥最令人驚嘆的是其驚人的食量和對蝗蟲的控制能力。這種體重僅65-80克的小鳥,每天最多可吃掉180只蝗蟲,進食量超過自身重量。在育雛期間,成鳥每天甚至能捕捉三四百只蝗蟲!
這些小鳥主要以蝗蟲為食,同時也捕食螽斯、甲蟲、蟋蟀、地老虎等多種昆蟲。它們在地面覓食時,常追隨家畜,捕食被驚起的昆蟲。好胃口和大食量使粉紅椋鳥成為自然界最有效的 “滅蝗武器”。
粉紅椋鳥的滅蝗效率令人驚嘆。研究估計,每對粉紅椋鳥在一個防治期可以消滅7萬多只蝗蟲。一只粉紅椋鳥就能保護兩畝草場免受蝗害,遠優于使用化學殺蟲劑的效果。
04
新疆的“筑巢引鳥”計劃
面對蝗災威脅,新疆探索出了一條生態友好的治蝗之路。自20世紀80年代起,當地開始嘗試利用粉紅椋鳥進行生物防治,取代昂貴且污染環境的殺蟲劑。
每年春季,新疆各地會在草原上建造大量人工巢穴,吸引粉紅椋鳥前來安家。這些由石塊堆砌而成的“椋鳥賓館”,為粉紅椋鳥提供了理想的繁殖場所。
粉紅椋鳥的到來讓新疆草原的蝗蟲防治局面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們驚人的滅蝗能力被當地牧民稱為 “草原鐵甲軍”。
06
雄鳥的“怒發沖冠”
每年5-7月是粉紅椋鳥的繁殖季節。它們成群飛至繁殖地后,集群占據石頭堆、崖壁縫隙等筑巢地點。為了爭奪有利地勢,雄鳥之間經常上演激烈的戰斗。
戰斗中的雄鳥會蓬展頭頂羽毛,如同“怒發沖冠”,以此恐嚇競爭對手并吸引雌鳥注意。
經過數日的爭斗和選配,最終形成“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共同筑巢繁育后代。
粉紅椋鳥的巢呈杯狀,主要由枯草莖和草葉構成。每窩產卵4-6枚,卵呈白色或淡藍色。孵化期約14-15天,雛鳥破殼而出后,由雌雄親鳥共同喂養14-19天才能離巢。
離巢后的幼鳥仍需父母喂養一段時間,并跟隨學習捕食本領。在成長過程中,雛鳥的食量劇增,甚至超過成鳥,這也是它們能迅速掌握捕食蝗蟲技能的關鍵時期。
這群粉色的“生態小衛士”,提醒我們最有效的治災方案就源于自然本身。保護這些粉色精靈,就是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