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狐蝠:別名印度飛狐_印度大狐蝠,為翼手目、狐蝠科、狐蝠屬哺乳動物,原產于亞洲南部,中國、印度、孟加拉、不丹、馬爾代夫、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野生于熱帶、亞熱帶果實豐富的叢林地帶。1782年命名,共4個亞種。白天用長而彎曲的爪鉤住樹枝、屋檐、石縫或洞穴的墻壁,倒掛著睡覺或休息。每當夜幕降臨,就從棲身之所傾巢而出,尋找食物。其足腱構造很特殊,鉗握得很緊,甚至死去還在懸掛著。
典型的夜行性動物,因面部酷似狐貍,而得名。它觀賞性強,是動物園中很受歡迎的常見觀賞動物。它非常善于飛行,但體型較大,起飛時需要依靠高度向下滑翔起飛,一旦跌落地面,就很難起飛。
印度狐蝠形態特征
體長20-25cm,重300-400g。面部狹長,吻端突出,耳長直立,眼大而圓,牙齒尖銳。頸部較長,前肢特化成翼,掌骨和指骨除第一指外,均特別延長。前后肢與體側張有彈性的飛膜,后肢扭轉,比前肢短得多。它沒有其他蝙蝠所具有的尾巴。頭部及皮膜均呈深棕色,頸部及腹部為淺棕色。它的胸肌十分發達,胸骨具有龍骨突起,鎖骨也很發達,這些均與其特殊的運動方式有關。
印度狐蝠生活習性
喜集群生活,常常數百只,甚至上千只聚在一起。它飛行時腿后伸,起著重要的平衡的作用。它在休息的時候,常抖動身體,拍動皮膜。與其他蝙蝠不同的是,它的視覺也相當靈敏,能在夜間靠視覺活動、覓食。它有輕微的冬眠的習性,冬眠時呼吸、心跳、新陳代謝變慢,體溫降低,但冬眠不深,還會排泄和進食,驚醒后能立即恢復正常。
印度狐蝠飼養方法
以植物的果實、花蜜等為食,特別是香蕉等軟質的果實尤為喜食。它吃果實的時候,總是倒懸著頭,大口地咬食。它的食量很大,在果實豐盛的情況下,幾個小時內所吃進的食物總量,居然能達到體重的兩倍以上。它外出覓食的往返路線往往是固定的。壽命20-25年。
印度狐蝠繁殖方式
發情期不固定,繁殖有“延遲受精”的現象,即冬眠前交配,精子在雌獸體內越冬后,翌年春天,雌獸才開始排卵受精,然后懷孕、產仔。孕期約6個月,每胎產1-2仔。
原文鏈接:https://sbike.cn/b/yinduhufu/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