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地處全國西北風沙前沿,干旱缺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是全國荒漠化面積較大、分布較廣,危害嚴重的省份之一,全省平均每年因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造成的經濟損失約5.1億元。
近年來,我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促進沙區經濟社會發展,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防沙治沙,通過實施一大批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大力開展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在過去的幾年間,全省呈現出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減少、程度降低的“雙減雙降”態勢,荒漠化和沙化趨勢有所逆轉,沙塵暴強度明顯減弱、次數明顯減少,沙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調動各方參與形成防治合力
嚴酷的自然條件和脆弱的生態環境,不僅威脅全省的生態安全,而且嚴重制約著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多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將防沙治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全局,加強領導。各級政府在荒漠化防治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廣泛參與治沙事業,形成強大合力。“十二五”期間,全省防沙治沙累計投入28.51億元。
在防沙治沙工作中,武威市建立完善治沙生態林承包經營機制,按照“分沙到戶、承包治理、開發經營、收益歸己”的原則,采取個人、聯戶、企業承包經營的方式,將國有治沙生態林承包到戶,已承包到戶面積12.06萬公頃,其中承包治沙面積千畝以上的大戶75戶,承包面積達4.7萬公頃,完成治沙面積2.1萬公頃。
涼州區頭墩營林場始建于1976年,地處騰格里大沙漠西南緣、紅水河畔,生態環境惡劣,土地沙化、堿化現象十分嚴重。“登高遠望一片沙,大風一起不見家”,是當時的真實寫照。在這樣的情況下,林場不要說進行綠化造林,連生存都很艱難。
2005年,楊跟勝擔任了林場支部書記,他帶頭學習科學技術,走訪農戶,積極探索林場改革,調整優化林場種苗培育結構,強化苗木市場競爭能力。在他的帶領下,林場逐步承擔起涼州區造林綠化用苗引進、生產、培育與經營以及防沙治沙、沙產業試驗示范、國家級生態公益林管護等一系列任務。
“造林不易,育林更難,造林治沙就是要打持久戰”。隨著植被逐步恢復,沙漠的綠色一天天濃起來的時候,放牧的人又多了起來。于是,楊跟勝在林場定下了規矩,不準在林地內放牧,不準損壞一草一木。被發現的,即便是關系再熟再好,也要嚴肅處理,最后還要依法進行補種。有人勸楊跟勝,低頭不見抬頭見,還是留點面子吧。他說:“給這些人留了面子,就會斷送掉沙區人民的命根子。”
今后,我省還將進一步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生態建設,引導企業、社會團體和公眾履行生態補償義務。通過財政支持、信貸支持、對口支援、企業自籌、群眾投入、社會捐助、探索設立沙區生態補償基金等形式,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進一步支持沙區生態保護建設。
技術突破成為防沙治沙關鍵
張掖市甘州區石崗墩灘,過去是一片“風吹石頭跑、低頭不見草、抬頭不見鳥”的不毛之地,大風一起,遮天蔽日,風沙滾滾,嚴重破壞著全市人民生產生活環境和周邊鄉鎮的農業生產。早在1995年,張掖市有年金龍(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宋有年實地調查后,決定承擔起在這里植樹種草綠化、優化生態環境的重任,為家鄉的發展盡一份力。
石崗墩灘屬礫石沙灘,在這里造林種草,要比在綠洲內部自然條件好的地段成本高8倍以上,而成活率要低40%,科學造林自然成為綠化的重頭戲。
在市、區林業部門支持下,宋有年抽調專人進行了林業科技攻關,制定出了一套科學合理的技術措施,在造林中首先采用了當時較為先進的保水劑、環保蒸騰抑制劑噴灑樹苗,用于造林綠化的試驗,在植樹造林中采用了機械開溝、人工整地、大苗栽植的方法,大膽使用人們當時不敢用的根部導灌、低壓軟管輸水、“U”型渠等新型節水技術進行灌溉。
為了造林綠化,宋有年先后投入180多萬元配套大型營林機械20余臺,新打機井4眼,襯砌高標準“U”型渠17公里,埋設低壓輸水管道22公里,架設溫室滴灌輸液管49.5公里,徹底解決了造林缺水問題,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到了98%和95%,硬是在這片沙灘上綠化土地1萬余畝,培植出30余萬株速生林木。
近年來,我省充分發揮防沙治沙科技優勢,在民勤、敦煌等縣(區)建立了一批防沙治沙試驗基地和示范縣,大力推廣黏土沙障、草方格沙障、農作物秸稈沙障、尼龍網沙障、仿真植物等新材料、新技術,推行“帶、片、網”三位一體綜合治理、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生態修復與生態經濟同步實施等成功模式,提高綜合治理水平。全省林業科研單位、在甘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積極參與防沙治沙新技術研究和示范推廣,開發出近百項實用技術,組裝配套多個技術體系。
武威市引入甘肅建投成立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現有的生物治沙、機械化固沙等工程技術措施,研發制造治沙裝備,規劃在騰格里沙漠南緣投資建設治沙試驗基地0.68萬公頃,目前已鋪設草沙障133公頃,引進無人機進行高空數據分析,為科學治沙積累了經驗,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荒漠化防治(機械治沙工程)試驗示范基地。
治用結合持續開拓發展空間
在防沙治沙取得成效的同時,不難看到,我省沙區農牧民對沙區資源的依賴程度依然很高,無序開發沙區資源、開墾沙化土地、開采地下水的現象還時有發生。
為了徹底改變這種狀況,沙區各地在充分考慮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的基礎上,在保護沙區生態環境不受破壞的前提下,適度發展沙區特色產業,合理調整沙區產業結構,增加沙區農牧民收入,讓沙區群眾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實現防沙治沙與精準扶貧的有機結合,達到生態受保護、農民得實惠的目標。
2002年,古浪縣橫梁鄉下條子溝村的李能寶積極響應國家退耕還林政策,舉家遷入瓜州縣,在當地東巴兔村東沙門子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經過幾年的辛勤努力,他將東沙門子這個全縣有名的風沙口建成了一片綠洲。
后來,李能寶在退耕還林地上試種枸杞200畝,發展起了特色種植。他先后吸納30余名農戶聯合發展,成立了萬家紅枸杞專業合作社,迅速擴大枸杞種植規模。為了進一步擴大瓜州縣枸杞產業規模,發揮產業優勢,李能寶開發建成標準化枸杞生產基地3000畝,年產枸杞干果超過200噸,年獲利280余萬元。
在民勤縣,當地把治理保護和開發利用并重,探索建立集壓沙修路、造林綠化、工業治沙、生態農業、扶貧開發“五位一體”的沙產業發展模式,使防沙治沙與產業發展、扶貧開發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形成了結構合理、生態穩定、經濟高效的綠洲生態防護屏障和防沙治沙產業體系,帶動和促進了沙區生態脫貧和產業致富。
目前,全省已發展沙產業企業、基地1000余家,甘肅菁茂、天盛等100多家企業年產值在100萬元以上,全省沙產業累計產出153億元。
下一步,我省將著力構建沙區綠色生態產業體系,大力發展高效節水型產業,構建綠色生態產業體系。堅持治用結合,充分利用沙區自然資源,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理念,發展沙區種植、養殖、精深加工等現代農業、循環農業,發展觀光旅游業和風光電等清潔能源產業,開發以沙為原料的建筑材料產品,積極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建立“企業 農戶”治沙產業模式,建設一批沙產業帶,形成沙產業集群,讓群眾在防沙治沙中脫貧致富。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