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orestry.gov.cn/lyj/1/lcdt/20250701/632450.html?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推薦詞
高山杜鵑作為滇西北老君山高海拔生態系統的重要類群,憑借其極端環境適應力與群落構建能力,在海拔1800—4158米的冰蝕湖畔、冷杉林緣及流石灘地帶繁衍生息,是橫斷山脈生物多樣性的生態關鍵建群種。
根據科學考察,滇西北老君山記錄原生高山杜鵑35種(占中國總種數12%),含棕被杜鵑、寬鐘杜鵑、密枝杜鵑、乳黃杜鵑、多枝杜鵑、大理杜鵑等狹域特有種。是當地傈僳族、納西族、普米族等民族傳統利用的藥用、食用、文化植物;同時也是支撐滇金絲猴等野生動物、多種特有傳粉昆蟲生存的重要蜜源植物。
滇西北老君山作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依托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開展了科學考察及各項保護監測工作,為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老君山自然、人文資源提供依據。目前,滇西北老君山科考項目已收集2352份植物標本和234份獸類樣本,發現了多個新種,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了關鍵樣本。
樹木檔案
高山杜鵑,杜鵑花科杜鵑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是橫斷山脈高海拔地區重要物種。植株高度從匍匐型10厘米至直立型5米不等。葉片呈革質卵形或橢圓形,花朵簇生,晚于同海拔草本植物綻放。尤為獨特的是其極端適應性:根系可穿透巖縫汲取裂隙水,蠟質葉片貼地抵御狂風,這一特征使其成為高山生態關鍵建群種。
花果特性方面,高山杜鵑花冠漏斗狀或鐘形,直徑2—5厘米,花色涵蓋粉紅、大紅、淡黃、純白、深紫等,花期4—7月,形成垂直梯度花帶。果實為蒴果,成熟期9—10月,種子微小需真菌共生萌發,野生種無食用價值,但花瓣含槲皮素等活性成分,具傳統藥用功效。
滇西北老君山地處橫斷山脈南段,以其海拔1764—4515米的巨大垂直高差,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地持續書寫著生命的詩篇。老君山北側的主峰腳下,有數十個清澈如鏡的冰蝕湖,大大小小的湖泊、沼澤,沿著溪流成串分布,被稱為“九十九龍潭”。
每年4月—7月,當低海拔地區的桃李花已然凋零成泥,高山杜鵑卻在冰雪初融的寒意中悄然蘇醒,一枝枝一簇簇,粉若云霞的厚葉杜鵑在冷杉林下鋪就如夢如幻的“地毯”,白如霜雪的櫟葉杜鵑在巖壁上凌空綻放,紫似星河的紫丁杜鵑則匍匐于廣袤的草甸。高山杜鵑如同被畫師肆意潑撒的絢麗顏料,沿著蜿蜒的山脊一路向上蔓延,次第綻放,一直開到海拔4000多米的冰蝕湖邊,與蒼翠的樹木、清澈的龍潭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絕美的畫卷。
高山杜鵑花海
演化論中的“極限生存者”
杜鵑,云南八大名花之一,在云南的高山、亞高山植被中占有重要地位,作為植物學界公認的“高山木本花卉之王”,全世界的杜鵑花屬植物有1000多種,而中國西南地區就占了一半以上,是世界杜鵑花屬植物的分布中心。如是,滇西北老君山的高山杜鵑品類繁多,花色豐富花型多變,持續裝點著這片靜謐高冷的人間凈土。
老君山的高山杜鵑,堪稱演化論中的“極限生存者”。附生于冷杉枝干的樹生杜鵑,其根系如同靈蛇般纏繞著苔蘚,只為尋求冷杉高大樹冠的庇護,也為苔蘚留住融雪之水的供給。陡峭巖壁上,櫟葉杜鵑的葉片厚如皮革,仿佛披上了抵御紫外線與冰雹的戰甲,根系如青銅鎖鏈般穿透巖層,只為汲取深藏地下的裂隙水。而冰蝕湖邊,紫丁杜鵑為了適應惡劣的環境,將身軀壓縮至僅10厘米高,蠟質的葉片緊緊貼著地面,仿佛在與肆虐的狂風進行一場無聲的博弈。
巍峨山巔,高山杜鵑肆意綻放,粉黛盈枝,驚艷絕倫
若將老君山的生態比作一部氣勢磅礴的交響樂,高山杜鵑或許不是最激昂、最引人注目的樂章,但它們卻是不可或缺的和聲,默默地守護著這片土地。
在漫長的歲月里,高山杜鵑與周圍的冷杉、高山草甸等植被相互依存,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生態群落。它們為野生動物尤其是昆蟲提供了豐富的食源和棲息之所,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棲息地的一部分,其健康狀況直接且深遠地影響著它們的生存環境;它們的根系發達、深入巖縫,如同堅韌的絲線,將破碎的山體縫合在一起,其固土能力堪比鋼筋混凝土,為山體的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植被覆蓋對土壤水蝕的影響評價”研究指出,植被覆蓋是防止土壤水蝕的重要因素,可見杜鵑密集區對防止土壤侵蝕的積極影響;它們微小而強大,“祁連山高寒灌叢草地杜鵑屬植物的水分動態及生態適應”對高寒灌叢草地杜鵑屬植物的水分動態及生態適應的研究表明,杜鵑屬植物的蒸騰作用在生長季對蒸散量的貢獻顯著,能為脆弱的冰磧物撐起“遮陽傘”,為冰川抵擋烈日的無情炙烤。
大自然的饋贈與生存挑戰
滇西北少數民族與高山杜鵑的淵源,早已超越了單純的觀賞。當地民族自古便有“以花為食、以花為藥”的習俗,民諺云:“春吃杜鵑夏食菌,四季山珍不離花?!崩圩逵锌趥麽t學,用映山紅(即杜鵑)花瓣煎水內服可調經活血,外敷可治跌打損傷。納西族則將其與豬蹄同燉,治療女性白帶異常,稱其為“花中當歸”。如今醫學研究也證實,杜鵑花葉中黃酮類成分效果與部分西藥相當。
此外,高山杜鵑更是納西族、傈僳族、普米族等民族的精神圖騰,承載著他們對自然的敬畏與信仰。當地記載著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雪山女神將她的發簪化作了杜鵑,花瓣上的露珠則是她思念凡間的淚水。每年端午,當地的“情人節”如期而至,身著杜鵑紋樣傳統服飾的少數民族群眾,匯聚在花海中歡唱起舞,感恩大自然的饋贈,并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梢哉f,高山杜鵑見證了滇西北人民的喜怒哀樂,承載著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更是人與自然之間情感交流的紐帶。
高山杜鵑
盡管高山杜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數千萬年,但繁花盛放背后,危機如影隨形。
“麗江老君山海拔上限長苞冷杉和云南鐵杉徑向生長對氣候變化的響應”項目研究指出,氣溫升高對老君山高海拔地區的植物生長產生了顯著影響。同樣,由于氣候變暖,老君山不遠處的玉龍雪山白水河1號冰川自2009年以來呈現全面退縮態勢,至2017年冰川面積縮減1.55%,冰舌末端長度退縮達78.1米(《2018氣候變化影響下中國冰川研究》)。同樣類比,冰川退卻,花期提前。為了生存,高山杜鵑被迫向更高處遷徙,但山巔之上,已是生命的絕壁。
此外,人類活動的增加也給高山杜鵑帶來了潛在的威脅。近年來,部分游客的采摘、亂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對它們的生存帶來了影響,干擾了它們的自然繁衍過程。
當地古老的傳說堅信:“折一枝花,山神的傷口會流血?!钡嵛鞅崩暇阶鳛樯锒鄻有詿狳c區及高海拔生態脆弱區,平衡人類活動與生態保護是維系生物多樣性的關鍵。這種既明顯又隱蔽的生存挑戰,考驗著高山杜鵑的適應能力,也提醒著人類要更加珍惜和保護這片自然的瑰寶。
守護這份珍貴的自然遺產
古老文化的一脈相承,是當地民族對自然的敬畏與依賴,也是生態保護的開端。2001年,云南和麗江各級政府、科研院所、民間力量共同努力,啟動了對老君山滇金絲猴的科學調查,并于2004年首次摸清老君山金絲廠滇金絲猴種群數量在150—180只。之后的每一年,保護修復、監測巡護、科學研究、社區聯動、宣傳教育,接力賽始終在繼續。
調查工作進行中
如今,通過加強保護地管理及社區可持續發展,滇金絲猴種群數量已穩定在350只以上,并發現了亞成體猴群的分群現象。滇金絲猴跳躍于冷杉林間,它們不僅是老君山的精靈,更是整個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象征。保護滇金絲猴,就是保護它們賴以生存的森林家園,也就是保護了與它們共存的無數物種,包括高山杜鵑,以及那些在花叢中穿梭的昆蟲、鳥類。
2023年,由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牽頭,聯合多家單位共同開展的滇西北老君山科學考察正式啟動。本次科學考察旨在全面摸清老君山的資源本底,為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老君山自然、人文資源提供依據??疾礻爮淖匀坏乩?、植被與生態系統、大型真菌與維管植物多樣性、動物多樣性、土地資源、景觀資源及人文資源等多個專題對老君山進行深入考察,揭示老君山的生態密碼。目前,“滇西北老君山科考項目”已收集2352份植物標本和234份獸類樣本,發現了多個新種,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了關鍵樣本。
格拉丹高山杜鵑
從古老傳說到科考人的尋跡,老君山的守護者們以行動詮釋:生態保護不僅是科學命題,更是人與自然的信仰契約。在這里,每一株杜鵑的綻放、每一只滇金絲猴的躍動,都是對守護者無聲的禮贊。
當你踏上老君山蜿蜒的木棧道,走進高山杜鵑的世界,請放輕腳步,懷著敬畏之心去感受這片土地的神奇與美麗。因為你不再是匆匆而過的訪客,而是此地自然家園中的一員。正如紀錄片《我的章魚老師》中,主人公克雷格與一只章魚建立了超越物種的信任關系時,他不再是海洋的旁觀者,而是生態系統溫度的傳遞者——“世間的每個生命都同樣重要,也無比脆弱。你是成員而不是訪客,這有著巨大的區別?!?/p>
滇西北老君山的高山杜鵑,是冰川與季風共同雕刻的奇跡,是傳統智慧與現代保護交織而成的寓言。在這片橫斷山脈的云端,古歌依舊傳唱:“折花一枝淚千行,護花一季福滿倉?!碑斪o林員的腳步聲與游客的驚嘆聲在山谷中回蕩,當實驗室里精密的基因圖譜與民族的古老傳說彼此印證,我們終將懂得:真正的保護,不是將自然封入標本館,而是讓人類重新學會成為生態系統的謙卑參與者,與自然和諧共生,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找到屬于人類的永恒答案。(劉茜 羅懷秀 俞瑤 習白羽)
(滇西北老君山科考項目組供圖)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