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又稱四不像,是中國古代所稱的麈,西方名為大衛神父鹿。這種大型鹿科動物體長可達1.9至2.2米,重135至200千克,以其獨特的外觀和歷史而聞名。原生于中國長江中下游的沼澤地帶,主要以草和水生植物為食。自漢朝末年,因自然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幾乎滅絕。在19世紀,僅存于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的一群麋鹿被西方傳教士引入歐洲,其中英國貝德福德公爵的保護與繁殖使其得以幸存,并于1985年開始送回中國,目前全球數量約為5000頭。外形特征麋鹿體型龐大,體長195-210厘米(雄性)和180-190厘米(雌性),肩高120-140厘米(雄性)和110-120厘米(雌性),體重介于169-220千克(雄性)和140-170千克(雌性)。擁有短頸、長而窄的頭部、大眼、長腿以及帶有末端叢毛的長尾。淚腺顯著,永久齒共34顆,門齒適于啃食。夏季毛色紅棕,具黑色背紋;冬季毛色轉為灰褐,腹部亮奶油色。雄性有獨特的喉部鬃毛,新生幼鹿身上有斑點。僅有眶下腺。雄性擁有奇特的角,由短基部和兩個主枝構成,前枝垂直分叉,后枝簡單向后,帶有棘狀突起。角脫換發生在11月至1月,春季4-5月脫去茸毛。區別辨識麋鹿與其它鹿種的區別在于其獨特的角型、喉部鬃毛、眶下腺的存在以及夏季特有的紅棕色毛皮和冬季的灰褐色毛皮。此外,它們的蹄大且分叉,適于沼澤環境。生活習性麋鹿棲息于平原、草地及蘆葦沼澤地帶,主要以草、蘆葦和樹葉為食。它們是日行性和黃昏活動的動物,非常敏捷,擅長在潮濕地面移動,喜歡長時間站立在水中,游泳能力出色。社會性物種,形成性別分離的群體,僅在繁殖季節出現混合性別群。生長繁殖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