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主要從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視角,圍繞綠色發展的成績單與重點任務、“雙碳”目標下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統籌推進綠色轉型規劃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來闡述。
一、從發展背景到實踐創新:綠色發展的成績單與重點任務
當前,我們要建設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現代化。綠色化發展和智慧化發展是基本底色。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和發展
1.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態文明”這一概念。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p>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薄鞍焉鷳B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p>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同時,“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被寫入黨章,“貫徹新發展理念”被寫入憲法。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p>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部分,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我們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p>
因此我們說,生態文明核心要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我們對生態文明的總體認識。
2.生態文明的實現路徑是綠色發展
第一,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大力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讓綠色出行、節水節電、“光盤行動”、垃圾分類等成為習慣,各級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要走在前列。持續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系列活動,廣泛動員園區、企業、社區、學校、家庭和個人積極行動起來,形成人人、事事、時時、處處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
第二,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進行第十一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這是從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角度來談綠色發展。
3.綠色發展——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實現綠色發展的路徑是什么?這就是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第一,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二,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強污染物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開展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嚴密防控環境風險。深入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
第三,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茖W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加強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來物種侵害。
第四,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清潔低碳轉型。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加強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確保能源安全。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總體來說,我們當前正處在人工智能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其中綠色化發展和智慧化發展是兩個重要抓手。
(二)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點工作
1.2024年生態環境方面取得的成就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對2024年在生態環境方面取得的成就進行了闡述。
第一,生態環境質量有新改善,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2.7%,優良天數比例上升至87.2%,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提高到90.4%;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幅超過3%;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3.7億千瓦。
第二,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強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深入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縮減”。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積極成效,大量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穩步增長。推動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推進新能源開發利用,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接近40%。啟動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更趨活躍。
2.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部署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p>
第一,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持續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制定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行動計劃,加強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深入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推動“三北”工程標志性戰役取得重要成果。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堅定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積極推進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新期待。
第二,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完善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和標準體系,營造綠色低碳產業健康發展生態。深入實施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培育綠色建筑、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新增長點。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加強重點用能用水單位節能節水管理,有力有效管控高耗能項目。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大力推廣再生材料使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三,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扎實開展國家碳達峰第二批試點,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行業覆蓋范圍。開展碳排放統計核算,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加快建設“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發展海上風電,統籌就地消納和外送通道建設。開展煤電低碳化改造試點示范。規劃應對氣候變化一攬子重大工程,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
二、“雙碳”目標下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一)“雙碳”目標的提出與發展實施
1.“雙碳”目標
2020年,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其中,碳達峰是指碳排放量達到峰值;碳中和要實現的是使碳排放量與碳吸收量相一致。
關于碳達峰,我們在二十多年前曾圍繞能源安全和氣候安全做過研究。以前我們用化石能源,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就形成了有機聯系。同時,碳排放量又與產業結構相關。因此,在一定的產業結構下,其化石能源消耗量決定了碳排放量。根據當時的研究,我們預測我國到2030年,在交通以及鋼鐵、化工、建材等領域的產業結構會逐漸低碳化,因此我們認為在2030年我國可以實現碳達峰。今天看來,我們對這一研究結論更加深信不疑,并且如今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也是作為“雙碳”目標之一進行推動的。尤其是在近二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風光發電、水力發電等的興起,使我們實現碳達峰的信心更加牢固。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接近40%”。關于碳中和,我國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一個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說,那時我們的碳排放量與碳吸收量將會相抵消。這也需要進一步發展非化石能源,包括風光發電、蓄水發電等。這都有利于我們實現低碳排放,以及能夠將排放的少量碳進行光合作用,推動實現碳中和。實現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一個重要領域。只有實現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才能夠更好地實現“雙碳”目標;“雙碳”目標也是一個剛性約束,倒逼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進一步促使發展方式轉型,進而促進循環經濟發展。這也是一個遞進關系。我國近些年的發展表明,“雙碳”目標提出后,新能源汽車等終端產品的快速推廣,減少了傳統燃油汽車尾氣排放帶來的空氣污染。
碳達峰碳中和“1 N”政策體系構建實施。2021年9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印發;同年10月,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有關部門出臺能源、工業、建筑等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實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撐、財政支持、統計核算、生態碳匯等支撐保障方案,31個省份制定碳達峰實施方案。
2.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第一,扎實開展國家碳達峰第二批試點,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首先,我們來看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近些年,在“雙碳”目標行動上,鄂爾多斯市首創并落地全球首座零碳產業園。鄂爾多斯因煤而興,現在在發展零碳產業上又走在前面。園區內80%的能源直接來自風電、光伏和儲能,另外20%的能源通過電網回購綠電,從而實現100%的零碳能源供給。2022年4月,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一期建成。產業園集成新型電力系統、基于國際標準的零碳數字操作系統和綠色新工業集群三大支柱。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擁有“風光儲氫”綠色能源供應體系。目前,園區所發綠電已實現百分之百就地消納,保障綠色零碳能源供給。此外,生產中所使用的蒸汽均為電鍋爐產生,工業余能利用率高達70%以上。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已入駐9家新能源頭部企業。
再來看雄安創新中心。建設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雄安創新中心在推進“雙碳”目標時,采取了開源和節流的措施。從開源來看,一是整個園區裝機2.28兆瓦的太陽能光伏,可以為園區提供大概1/4以上的用電量;二是使用地源熱泵,園區通過地源熱泵技術向地下借能源,冬季提取土壤熱量來供暖,夏季將室內的熱量回輸至地下制冷,相比傳統空調該系統可降低40%以上的碳排放,并維持室內恒溫20℃至26℃,園區地下設有3臺10噸重的地源熱泵機組,這也是調節溫度的核心設備。從節流來看,采用節能建材、玻璃幕墻恒溫技術等設計,使用三玻兩腔的玻璃幕墻,降低內外熱冷交換??傮w來看,雄安創新中心總建筑面積約19.8萬平方米,年碳排放總量為11104噸,通過建筑的被動式節能和建設清潔能源站實現減碳2721噸,高效節能調光燈具和智能照明系統等減碳2268噸,園區高效數據機房、智慧運維管理等減碳644噸,屋頂光伏發電減碳1357噸,實現年減碳量6990噸,剩余4114噸二氧化碳通過綠電交易或碳交易抵消。
第二,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202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到了三個階段目標。一是到2025年,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進一步完善,一批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相關標準和產品碳足跡標準出臺實施,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基本建成并定期更新,相關計量、統計、監測能力得到提升,為“十五五”時期在全國范圍實施碳排放雙控奠定基礎。二是“十五五”時期,實施以強度控制為主、總量控制為輔的碳排放雙控制度,建立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評價考核制度,加強重點領域和行業碳排放核算能力,健全重點用能和碳排放單位管理制度,開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碳排放評價,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和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三是碳達峰后,實施以總量控制為主、強度控制為輔的碳排放雙控制度,建立碳中和目標評價考核制度,進一步強化對各地區及重點領域、行業、企業的碳排放管控要求,健全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推行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推動碳排放總量穩中有降。
《方案》還明確提出,“將碳排放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業碳管控、企業碳管理、項目碳評價、產品碳足跡等政策制度和管理機制”??傮w來看,一是完善碳排放相關規劃制度,合理確定五年規劃期碳排放目標,制定碳達峰碳中和有關行動方案,完善碳排放雙控相關法規制度;二是建立地方碳排放目標評價考核制度,合理分解碳排放雙控指標,建立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評價考核制度,推動省市兩級建立碳排放預算管理制度;三是探索重點行業領域碳排放預警管控機制,完善重點行業領域碳排放核算機制,常態化開展碳排放形勢分析監測,對碳排放增長較快的行業領域進行形勢預警;四是完善企業節能降碳管理制度,健全重點用能和碳排放單位管理制度,發揮市場機制調控作用,健全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加快健全完善綠證交易市場;五是開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碳排放評價,將碳排放評價有關要求納入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對項目用能和碳排放情況開展綜合評價,制定重點行業建設項目溫室氣體排放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六是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制定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加強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建設,建立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
第三,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行業覆蓋范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選擇了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2021年7月正式開市,已經順利完成了兩個履約周期,其中第二個履約周期是2021、2022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40%以上,納入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截至2023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4.42億噸,累計成交額為249.19億元。其中,第二個履約周期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為2.63億噸,累計成交額為172.58億元??傮w來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規模逐步擴大,價格穩中有升,交易主體更加積極。
第四,開展碳排放統計核算,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
第五,加快建設“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發展海上風電,統籌就地消納和外送通道建設。我們知道,“胡煥庸線”以西多是高山、高原、荒漠等,這些地方雖然植被少,但卻是光伏發電的很好的基地。因此,“胡煥庸線”以西的“沙戈荒”地區就成為我國重要的能源供應地之一。同時,我們還采用光伏治沙。也就是說,光伏板既能發電,同時利用光伏板遮蔽陽光,還能減少地表水蒸發,對地表保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利于作物生長,可謂一舉多得。我國也是海洋大國,從南到北幾大海域都可以發展海上風電,一些剩余電量還可以通過高壓輸送通道輸送出去,以支持經濟發達地區的用電需求。在“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設上,有華電天山北麓戈壁基地、庫布其沙漠鄂爾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寧夏騰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寧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工程等。
第六,開展煤電低碳化改造試點示范。
第七,規劃應對氣候變化一攬子重大工程,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我國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認真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繼續落實好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
(二)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第一,穩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專門部署了穩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包括加強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在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方面,比如西北風電光伏、西南水電、海上風電、沿海核電等多管齊下,積極發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因地制宜開發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推進水風光一體化開發。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保持合理布局和平穩建設節奏。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5%左右。
在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方面,加強清潔能源基地、調節性資源和輸電通道在規模能力、空間布局、建設節奏等方面的銜接協同,鼓勵在氣源可落實、氣價可承受地區布局天然氣調峰電站,科學布局抽水蓄能、新型儲能、光熱發電,提升電力系統安全運行和綜合調節能力。建設智能電網,加快微電網、虛擬電廠、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建設。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深化電力體制改革,進一步健全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體制機制。到2030年,抽水蓄能裝機容量超過1.2億千瓦。
第二,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2023 年,我國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不斷優化。
第三,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重工業制造是耗電量最大的行業之一,近年來制造業逐漸清潔化、低能耗。
第四,交通領域綠色低碳水平持續提升。鐵路、水路貨運占比不斷提升;大宗貨物綠色疏運比例穩步提升;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充換電便利性大幅提升;鐵路運輸綜合能耗持續下降;民航綠色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第五,重點用能工業企業能耗持續下降。
第六,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不斷實現新突破。截至2024年底,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8.89億千瓦,同比增長25%,約占我國總裝機的56%,其中,水電裝機4.36億千瓦,風電裝機5.21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8.87億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0.46億千瓦。
第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穩步提升。2024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3.46萬億千瓦時,同比增加19%,約占全部發電量的35%。從上述數據來看,雖然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約占我國總裝機的56%,但發電量卻只占全部發電量的35%,這也說明可再生能源特別像光伏電站發電會受白天光照時間等因素的影響。
(三)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
那么,什么是綠色經濟和綠色發展?其含義是指人類經濟活動不能超出自然和人自身的承受力,或者說不破壞這樣一個底線。首先,要實現在能源利用上的低碳發展;其次,要使物質的循環是可以再生的,實現循環發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就是要發展循環經濟,減少污染排放。比如,三峽集團推動水運產業綠色轉型升級、伊利綠色轉型等。
三、統籌推進綠色轉型規劃和可持續發展
(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以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為引領,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那么,主要目標是什么?到2030年,重點領域綠色轉型取得積極進展,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減污降碳協同能力顯著增強,主要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和標準體系更加完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到2035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基本建立,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廣泛形成,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取得顯著進展,主要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經濟社會發展全面進入綠色低碳軌道,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圍繞五大領域、三大環節,部署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首先看五大領域,一是構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空間格局,包括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打造綠色發展高地;二是加快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包括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改造升級、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三是穩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包括加強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四是推進交通運輸綠色轉型,包括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建設綠色交通基礎設施、推廣低碳交通運輸工具;五是推進城鄉建設發展綠色轉型,包括推行綠色規劃建設方式、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建筑、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五大領域從空間、產業結構、能源、交通運輸結構、城鄉建設等方面作了部署。再來看三大環節,一是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包括大力推進節能降碳增效、加強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二是推動消費模式綠色轉型,包括推廣綠色生活方式、加大綠色產品供給、積極擴大綠色消費;三是發揮科技創新支撐作用,包括強化應用基礎研究、加快關鍵技術研發、開展創新示范推廣。三大環節從循環經濟、綠色消費、科技創新等方面作了部署。
(二)推進可持續發展總體方略
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十三屆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全會上的致辭中指出,可持續發展是破解當前全球性問題的“金鑰匙”,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相近、理念相通,都將造福全人類、惠及全世界。
可持續發展,不僅是我們自己要發展,別人也要發展;不僅我們這一代要發展,我們的子孫后代也要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才是我們生活的目的。發展是永恒的主題,可持續是其基本特征之一。作者:劉治彥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