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間,木材產量從350.4萬立方米調減至64.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81.23%,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量、活立木總蓄積、林地面積實現“四增長”……
81.23%,令人驚嘆的森林覆蓋率!
678.36萬公頃,不斷擴大的森林面積!
5.38億立方米,持續增長的活立木蓄積量!
這組數字為黑龍江大興安嶺國有林區實現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活立木蓄積量和林地面積“四增長”添加了生動注腳。實實在在的發展為恢復森林生態功能、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構建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和重要的森林生態屏障打下了堅實基礎。
生態 構筑綠色長城的根基
生態,是人類生存的根基;森林,是生態安全基礎的保障。大興安嶺生態建設的第一要務就是保護好森林資源,創造更大的生態價值。
作為全國四大國有林區之一的大興安嶺,橫亙在祖國東北部邊疆,不僅是東北乃至華北的重要天然屏障,更是中國北方的綠色長城。
作為黑龍江、嫩江兩江源頭,大興安嶺林區是維護生態平衡、保護國家糧食安全、確保我國主要木材資源戰略儲備基地的重要區域,十余年間累計創造生態價值2.7萬億元。據專家測算,由于生態的快速恢復,每年僅納碳、貯碳、制氧、涵養水源等方面的生態服務價值就高達1163億元,是國家重要的貯碳納碳基地。其生態價值,已遠遠超出森林資源自身價值。
十年天保工程實施,務林人實現了由砍樹人向護林人的歷史性轉變,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保護生態的洪流之中。
大興安嶺林區人圍繞“把資源管起來,讓百姓富起來”的國有林區發展戰略,建設生態型花園式新林區,全身心地實施天保工程,大幅度減少木材產量,大抓公益林建設、封山育林和退耕還林等,使林區的森林資源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和恢復。
通過森林植被恢復、森林后備資源培育等五大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工程,著力構筑中國北方“綠色長城”,目前大興安嶺林區已成為全國面積最大的國家級生態功能示范區。
調整 發展戰略的加減之道
大興安嶺林區被環境保護部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不是偶然的。
“十一五”期間,大興安嶺從生態保護、發展戰略出發,主動減產,累計減少經營性消耗396.24萬立方米。通過實施殯葬改革、砂金禁采和以煤代木,累計減少木材非經營性消耗502.5萬立方米;通過開展林地專項治理等措施,收回林地315公頃,退耕還林9080公頃。特別是2009年以來,大興安嶺搶抓國家中幼林撫育補貼試點機遇,全力抓好森林撫育,職工生產季節月增收2900元。
“十二五”期間,大興安嶺木材產量將分3年調減到位。林區木材產量將由天保一期工程的214.4萬立方米/年,調減到56.5萬立方米/年,調減157.9萬立方米,調減幅度達73.6%;其中,2011年調減到72萬立方米,2012年調減到64.3萬立方米,2013年調減到56.5萬立方米。
2011年至2012年,實現活立木總蓄積由5.27億立方米增加到5.38億立方米,增加1146萬立方米;林地面積由799.33萬公頃增加到799.69萬公頃,增加0.36萬公頃;森林面積由676.04萬公頃增加到678.36萬公頃,增加2.3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80.95%提高到81.23%,增加了0.28個百分點。
科技 支撐森林經營的脊梁
科學經營森林,是對森林生態系統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集約經營,目的是保護和維持森林生態系統各種功能。如要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環境和諧美好,就得讓“存折”實現快速增值。
營林造林,植樹綠化,是大興安嶺實施天保工程的戰略重點。多年來,以科技為支撐,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增加資源總量,實現林地生產力最大化,是大興安嶺林區讓“存折”盡快增值的積極手段。
為盡快恢復森林生態功能,豐富生態功能區物種的多樣性,大興安嶺林區通過科學選育,增加了森林植被,豐富了生物物種,優化了森林結構,減少了水土流失,有效地遏制了生態惡化的趨勢,環境狀況日益改善,生態效益明顯。
在構建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推進生態功能區建設進程中,大興安嶺林區加大營林造林工作力度,重點實施了森林植被恢復工程、森林后備資源培育工程、“兩江”流域治理工程、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森林防火工程五大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工程。據統計,2006年-2011年,全區累計完成人工更新造林9.2萬公頃,其中火燒區森林植被恢復2.99萬公頃、退耕還林3696.67公頃。
截至2011年,全區累計完成中幼林撫育補貼試點工程36.39萬公頃,促進了森林覆蓋率大幅度提高。
保護 完善管理體系的利器
在維護生態系統平衡、推進自然保護區建設上,大興安嶺林區先后建立了9個省級以上森林、濕地和野生動物保護等類型的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面積大、起點高,保護區管理機構和基礎能力建設較為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護工作規范,切實保護了森林、濕地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經過積極努力,黑龍江省環境保護廳已經正式批準嫩江源頭為省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試點,并納入全省四個試點單位之一,該區總面積203萬公頃,占全區總面積的24.36%。
大興安嶺還加大了自然保護區、濕地、森林公園的保護監管力度,構建起布局合理、類型齊全、功能完善的自然保護區體系。去年,全林區有害生物防治作業面積4.31萬公頃,無化學防治,無公害防治率100%;林業有害生物應施監測面積102.8萬公頃,實際監測101.92萬公頃,監測覆蓋率98.7%;預測發生林業有害生物11.78萬公頃,實際發生12.04萬公頃,測報準確率為97.8%;應施種苗繁育基地產地檢疫7380公頃,實施檢疫7380公頃,種苗產地檢疫率達100%,成災率為零。
以提高森林質量和覆蓋率為目標,以森林改培補植補造和綠化為重點,林區2012年完成森林改培補植補造20萬公頃,義務植樹102萬株,村屯綠化337.33公頃。強化森林管護,管護森林面積780萬公頃。10年間,完成中幼林撫育任務183.93萬公頃,完成森林改培66.66萬公頃,完成人工造林6.67萬公頃。
林下 挖掘林業經濟的寶藏
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是林區當前和今后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戰略任務,是推動林區轉型發展的戰略之舉,目標是初步形成以原生資源采集為主,人工種植繁育為輔,同步發展精深加工的林下經濟產業化格局。
合伙承包林地,養殖林蛙、肉牛、獺兔,采集野生漿果、藥材,發展森林雞、森林鴨,一年收入數萬元。近幾年,阿木爾林業局興安林場的老職工王軍忙得不亦樂乎,“林下資源經營改革讓我心里有了底,我這個不起眼的林莊,簡直就是一座金山!”他深有感觸地說。
地處東北邊陲的黑龍江大興安嶺,是全國最大的國有林區,廣袤的原始森林內野生漿果、黑木耳、蘑菇等林下資源十分豐富。截至3月末,全區共落實野生藍莓、紅豆和偃松等主要利用資源轉讓面積達到42.41萬公頃,完成年度轉讓計劃的100%。有6705戶職工參與轉讓承包,轉讓地2964塊,戶均轉讓面積63.26公頃,轉讓承包預收入約459.4萬元。為鼓勵和扶持規模加工企業發展,專門預留3.55萬公頃作為加工企業原料基地,允許企業經營承包。為增加生態旅游項目,還專門在加漠、呼阿等主要公路兩側安排0.76萬公頃,作為野生藍莓旅游觀光采擷園進行管理。
2012年初,大興安嶺林區堅持“全員、全部、公開”的工作原則,在總結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將林下資源承包經營工作全面落實。
據介紹,到2012年11月末,全區參與林下資源承包經營人員40773人,發展林下經濟可利用面積610.93萬公頃,已承包經營林下資源面積466.5萬公頃,占可利用面積的76.3%,人均承包經營林下資源面積114公頃,做到了“地塊定人、資源定主、管理定責、職工定心”,為發展林下經濟奠定了堅實基礎。
通過積極開展林下資源承包經營,林區林下資源得到有效管理,林地得到了綜合利用。林下經濟的快速發展,成了大興安嶺林區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2012年,大興安嶺林區通過制訂方案、明確責任、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利用豐富的林地資源,嘗試探索發展林下經濟的9種模式,重點發展五大產業,取得了初步成效,顯現出強勁的發展后勁。大興安嶺林區目前已確定371處林下經濟發展示范基地和示范戶,主要發展品種為黑木耳、冷水魚養殖、藍莓和北藥種植,實質性經營面積已完成204.1萬公頃,全區11個林業局全部制訂了發展林下經濟五大產業的規劃和推進方案及相關的扶持政策,設立林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3872.5萬元,現已全部投入到位,全區林下經濟小額擔保貸款額度4656萬元,已發放小額貸款2910萬元,全區發展近51個地、縣、鎮(場)林下經濟技術服務站,林下經濟預計實現經濟效益15.2億元。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