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網
當前位置:關注森林 > 理論 > 學術研究 > 正文 站內導航
[]

專家關注┃天然林知識是新時代國家最急需的林學

媒體:微信公眾號  作者:內詳
專業號:昆明市林草局 2023/6/28 14:31:48

在我國林業上,有一個重大的漏洞。就是,天然林資源是國家森林資源的主體,天然林保護是國家重點工程,天然林又是國家的重點發展方向??墒俏覀儏s沒有天然林這門科學。

我們都知道,天然林未被破壞的是原始林,但我國的原始林很少了,且人們都已經高度珍視。所以原始林沒有大問題。

天然次生林在長期無人干擾的情況下,也會發育到接近原始林的狀態,這樣的天然林叫“近原始林”(據盛煒彤文)。這樣的近原始林,不光在邊遠地區,人口稠密地區也會有。山西就有幾處,也都保護起來了。

以上兩種情況,不是我國天然林問題的重點。

重點在天然次生林。天然次生林在我國估計占全國森林總面積的60%以上。

現在有一個新數據,說我國有近20億畝“天然喬木林”。這個概念不知道具體是指什么。我估計,大部分都是萌實混生的天然次生林、萌生林,以及部分實生林。

我國國家森林連續清查沒有關于天然次生林的統計。這對于森林經營來講,無疑是一個缺陷。在歐洲,國家森林清查的基本科目是矮林多少、中林多少、喬林多少(就是萌生林、實生林、萌實混生林各有多少)。調查清楚了這樣各不相同的資源,才好制定對策。

我國的天然次生林,很多是1998年天保以后才生長起來的,林齡一般為20年左右。我國恰好是這部分天然次生林,質量最差,生態系統最不穩定,前些年還被當作低效林進行改造。

我國的林學,也恰恰對這一塊如何保護和經營,認知膚淺、沒有理論。幾十年來的畢業生也都沒有把基本的天然林保護和培育理念從學校帶向社會。

40年前,吳中倫團隊在小隴山做了20年研究,他們發現了萌生林“速生-速死”的發育規律,提出了“綜合培育”理念,在譚震林副總理的領導下,國家曾在北方16個省推廣,效果很好。

但20世紀八十年代以后,這項重要發現,被遺忘了。近些年,已知有南林大的葉敬中教授有比較清醒的認識?,F在,遺憾地是,一些專家認為那些東西不能產生SCI論文,他們不愿意涉足這個領域。其實是他們不懂從樹木起源認識林分的重要性。所以我國極其缺乏從這個角度認知森林,只好把各種起源的樹木混在一起,大鍋燴出一些政策、規程等。

這就犯了一個敵我不分的錯誤。我們把萌生樹和實生樹混在一起,就好像是八路軍里混進了很多國軍,雖然都是人,但本性不同。那你就難以駕馭這支軍隊了。

我國無人研究樹木的萌生起源及其帶來的問題。1984年,法國有一位叫Yiidzi AUMEERUDDY的提出了一項《樹木萌生更新研究》。

他的第一部分研究了源于根樁創傷的萌生問題,探索了萌生樹的結構和動態,萌生樹的幼化和活力特點,萌生樹出現的各種不同情況,萌生樹與樹冠的關系,樹木發育某些階段的萌蘗能力,樹木對斷根的反應,根系與萌生樹之間的營養關系等。

他的第二部分研究了萌生樹的屬性分類和萌生樹形態和構造特點,萌生樹的屬性。據說此項研究使得他此后贏得了很高的科學聲譽。

樹木的不同起源,就是實生、還是萌生或萌蘗或根蘗(現代還有組培、細胞胞衣等)起源,造就的樹木一生的性狀,是認知由它們組成的林分的發育動態的基礎科學,也是次生林經營的依據??上覀冞€不知道這些。

據我的知識,萌生林(矮林)有很多天然的劣勢:

——它的林齡等于樁齡 + 樹齡,人們往往忘了樁齡,主要是它導致萌生林壽命變短;

——樹樁如果老化,萌生樹甚至會失去繁殖能力;

——生態系統極不穩定,樹木早長、早死是常態,林分病腐不可避免,生態功能和經濟功能都很差。

——萌生樹只能做實生樹的下林層,它會占據著很大生態位,正能量卻極??;

——萌生樹主干都是基部彎曲,無法生產優質用材;

——萌生化的長期危害是森林遺傳品質退化,優良樹種逐漸減少,樹木高度逐漸降低,林區生態逆向發展,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背道而馳。

歐洲林學,把天然次生林,根據樹木的起源劃分為矮林、中林和喬林,其實就是萌生林、實生林以及萌實混生林。西歐洲森林培育學,關于天然次生林的培育,是他們的林學的重點。德國現代林學,基本不講這方面的內容了,那是因為他們面對的已經是人工純林及其近自然轉變的時代課題。

天然林次生經營,其實質性內容主要是把萌生林轉變為實生林。我國目前20來年生的天然次生林,正處于大批量死亡的自然稀疏期,這種自然稀疏,按道理也是林分自我優化的過程,問題是完全靠它自己去優化,會經常把好的樹優化掉了,嚴重的整體林分退化沒了,這時尤其需要人的干預。人類要的是森林資源為人類服務,人類恰好是要在這個時候對森林順勢進行正向干預。其實就是這么一個短暫的環節,引向正路,林分就會沿著高質量的機制良好發育。

這個干預在我國普遍需要,但又普遍缺位,除了邊遠地區、高山峽谷,我國的森林資源一般說來都在歷史上被反復砍伐過多少遍了。我曾發現近一千年前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里的樹木,都是萌生樹(有的是平頂萌生樹),說明那個時候我國森林就是這樣的了。好在20世紀末,不砍樹了,那些被反復砍伐的樹樁都萌生起來了。但不要忘了,它們多是在原來樹樁上長出來的,它們萌條濃密(往往每叢十幾根、數十根),壽命很短,每過一二十年就會死亡一批。按吳中倫他們的研究,有的還會退回到到原點,變成稀樹荒坡。

20世紀60-80年代初,以吳中倫為首的20人團隊在小隴山發現的就是這個規律。只有經營才會規避這個現象。他們也找到了經營方法(綜合培育法)。

下圖是歐洲人研究繪制的。紅線表明(剪頭所指)的就是萌生林的發育趨勢。你沒法對它們寄予什么希望,它們就是扶不起來的“阿斗”,雖然遠看青山常在,但缺了干預,它就可能走向退化。從圖上可以看出,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期,也就是30-40年,除非人們利用這個特點培育薪炭材,則可揚長避短。

圖片

如果是為了生態經濟,為了多功能,尤其是為了培育優質大徑材,次生林,只有通過經營,設法減少萌生樹,增加實生樹(在這個過程中也利用萌生樹起一些好的作用),林分才會走向健康、持久、穩定。我國國土上的天然林生態系統,只有這樣,才能產生我們想要的效果,才是天然林保護的初衷。

我國的天然林保護,不是那么容易,主要是沒有理念,沒有理論。就現在的認識,人們會從現有的人工林理念出發想事、辦事,十有八九都會把天然林搞成人工林。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們在海南就犯過這樣的錯誤。近年,有一些人搞櫟類天然林經營研究,但其實搞的都是育種、組培、育苗等等人工林那一套,充分考慮現有的山上的天然林如何培育,往往沒有思路。這幾年搞櫟類天然林經營,大家秉持的基本都是人工林思維,不去想山上那么多的天然林怎么辦。

天保都20多年了,我國仍沒有發展起一個天然次生林理念。人們局限于人工林思維框框。從全國看,天然林保護,不消除這些認識上的壁壘,就很難搞好。

天保,保護的是天然林,其實扭轉的是發展的邏輯。林學要是跟進,那就是一場生態文明的林學創新,是對我國道法自然、萬物共育哲學思想的繼承與發揚。

https://mp.weixin.qq.com/s/W-SwEB2AkG21cBqK6OqSCw

閱讀 1536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