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海南周刊 | 多姿、多彩、多樣 海南熱帶雨林為物種繁衍生息提供了廣闊空間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21/10/11/032629330.shtml
海南熱帶雨林是我國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島嶼型熱帶雨林,屬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區之一。
從林冠到樹梢,從林底到地表,無數精靈生活在這片家園,這猶如綠色寶藏一樣的雨林,充滿著生命的律動。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鸚哥嶺地區的菌菇。陳澤鋒 攝
竹節蟲把自己偽裝成一截樹枝,苔蘚、地衣和真菌藏進樹皮的縫隙里,一團團翠綠的蕨類附生在枝椏上形似鳥巢,種類眾多的蘭科、苦苣苔科,甚至是杜鵑花科植物正肩挨著肩綻放奇異花朵……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內,通常一棵大樹本身就可以形成一個小的生態系統。
當我們把鏡頭推得更遠,將類似的生態系統進行梳理歸并,一片森林可以被劃分為熱帶低地雨林、熱帶山地雨林、季雨林、竹林、針葉林等數種甚至數十種不同的類型,更不用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內還點綴散布著濕地、草地、農田和村莊聚落等其他生態系統。
不同的生態系統千差萬別,它們為各類物種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廣闊空間,也成就了海南熱帶雨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黑毛石斛。海南日報記者 張杰 攝
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斧頭嶺,一只雌性海南長臂猿帶幼猿在樹上活動。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紛繁復雜的生態系統
小到一棵喬木,大到一片河灘,生態系統好比一個個承載著物種多樣性的“容器”。
從散布巖石的低地丘陵,到溪流縱橫的高山溝谷,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形態萬千的自然景觀,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海拔高度,甚至同一山地的不同坡向,氣溫、降水、濕度、風速等氣象要素都會存在差別,由此鑄造出千千萬萬、迥然不同的“容器”。
打開這樣的一個個“容器”,里面通常裝著水、無機鹽、空氣、有機質、巖石等基礎物質和一定種類的動物、植物、微生物,而植被類型是對其進行分類的重要依據。
由海南大學教授楊小波帶領的植物與植被資源考查隊在給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摸家底”時,便首先按植被類型的不同將這些“容器”分成了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兩大類,前者包括森林(含灌木林)、草地和濕地3個子生態系統,后者則涵蓋農田、木本旱地農業、草本旱地農業、鄉鎮和農村聚居地4個子生態系統。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大部分是人類未過多涉足的原始秘境,自然生態系統在這里占據絕對上風。
如果進一步細究,這里的自然植被可劃分為闊葉林、針葉林、灌叢、草叢等4個植被型組,熱帶雨林、季雨林等9個植被型,熱帶低地雨林、熱帶山地雨林等15 個植被亞型,青梅林、蝴蝶樹林等17個群系(類群)組和82個群系(類群),一些群系還可以延伸出若干群叢,類型十分豐富。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內,僅天然森林植被面積便達3294.3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4.85%。
“影響植被與植物種類分布的生態環境因素很多,其中水熱為主要因素。”楊小波介紹,譬如夏季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東部降水非常豐富、西部降水相對較少,冬季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北部溫度相對較低、南部溫度相對較高,氣候條件的不同,導致不同區域的植被存在明顯的水平分布與垂直分布差異。
海南山鷓鴣。 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攝
瞼虎。姜恩宇 攝
熱帶雨林占比逾七成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內的諸多植被類型和生態系統中,熱帶雨林最為引人注目。
“熱帶雨林是地球上抵抗力最強、穩定性最高的生態系統,然而我國熱帶雨林資源極其稀缺,不足世界總面積的千分之二。”海南省林業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公園處負責人洪小江介紹,海南設立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主要目的,便是保護這一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海南擁有的熱帶雨林資源究竟有多珍貴?答案是:足夠典型、足夠特別。
閱覽衛星圖像人們會發現,面積達3151.87平方公里的海南熱帶雨林,主要位于北緯18°33′至19°14′之間,以海南島中部地區的五指山為中心,向東南方向的吊羅山、西南方向的佳西和尖峰嶺、西方向的霸王嶺、北方向的黎母山輻射分布。
這不僅是我國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也是地球同一緯度上最典型的熱帶森林生態系統。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南部的熱帶雨林屬于典型的亞洲熱帶雨林,但由于緯度偏北,且受季風氣候的影響,這一區域的植被無論是在種類組成還是在外貌結構等方面,都顯著不同于馬來西亞赤道雨林。”楊小波介紹,譬如肉豆蔻科、第倫桃屬是亞洲熱帶雨林的特征科屬,全世界分別有250種以上、60種,但海南均僅分布有2種。
與此同時,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北部的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是世界上頗為典型的常綠闊葉林,屬于世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整體而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內的熱帶雨林既與馬來西亞赤道雨林有內在聯系,也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有一定的聯系,構成了亞洲熱帶雨林與常綠闊葉林的過渡森林生態系統,具有全球唯一性和重要代表性。
正在筑巢的黃猄蟻。 姜恩宇 攝
竹節蟲在啃食嫩葉。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雨林隨海拔升高“換裝”
中國究竟有沒有真正的熱帶雨林?國際學術界曾對此持懷疑態度。直到20世紀70年代,熱帶雨林的標志性樹種龍腦香科植物在云南西雙版納被廣泛發現,中國熱帶雨林的地位才終于得到承認。
能幫助熱帶雨林“驗明正身”的龍腦香科植物,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僅分布有坡壘、青梅2種,均屬珍稀瀕危植物。盡管“家族勢力”不算龐大,它們卻以動輒二三十米的“身高”輕易占據林冠,其中青梅更是成為海南熱帶雨林生存競賽中當之無愧的佼佼者。
走進吊羅山或霸王嶺的某些點位,人們可以看到,在一片片墨綠色的林冠之上,不少青梅呈“鶴立雞群”之勢,形成高差一二十米的又一片稀疏林冠。這些點位通常位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區域,屬于熱帶低地雨林分布區,龍腦香科的青梅、梧桐科的蝴蝶樹、無患子科的細子龍和荔枝、羅漢松科的雞毛松等植物在生存競爭中略占優勢,它們也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最具代表性的地帶性植被類型。
沿著山路攀至海拔700米至1400米的區域,隨著溫度的降低,熱帶植物區系成分相對減少,羅漢松科的陸均松和雞毛松、山欖科的紫荊木、茜草科的魚骨木等亞熱帶植物區系成分逐漸增加,這里便是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又一個子系統——熱帶山地雨林。
“低地雨林和山地雨林構成了海南熱帶雨林的主體,也為海南湍蛙、細刺水蛙、霸王嶺瞼虎、海南瞼虎、海南孔雀雉、海南長臂猿等海南特有動物提供了廣闊的棲息天地。”楊小波介紹,相較之下,位于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海拔1200米以上山頂或山脊地段的高山云霧林面積并不算大,不過這一區域溫度相對較低、濕度較大,依舊為部分動植物提供了一方樂土。
瞧,位于霸王嶺的一片高山云霧林,光是植物群落便可分為四五層,樹干上附生有石仙桃屬、卷瓣蘭屬和石斛屬等蘭科植物,樟科、茜草科、山礬科和殼斗科等優勢植株高低錯落,一只只鋸腿水樹蛙、背條跳樹蛙或側條跳樹蛙躲在樹葉上休息,蛇雕、鷹雕和黑耳鳶在上空盤旋,不遠處的水鹿、海南鼯鼠和巨松鼠跳躍自如,落葉在風的吹拂下窸窣作響……
在地形地貌多樣復雜的海南熱帶雨林里,幾乎每一個角落都能成為某種生物絕佳的生態位。
麗擬絲蟌。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鸚哥嶺樹蛙。姜恩宇 攝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生態系統
3個自然生態系統
●森林(含灌木林)生態系統
(包括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季雨林生態系統、次生灌林生態系統)
●草地生態系統
●濕地生態系統
4個人工生態系統
●農田生態系統
●木本旱地農業生態系統
●草本旱地農業生態系統
●鄉鎮和農村聚居地生態系統
植被分類
闊葉林
●熱帶雨林
●季雨林
●濱江沙生性灌叢
●竹林
針葉林
●熱帶針葉林
灌叢
●地帶性灌叢
●非地帶性灌叢
草叢
●典型陸生性草叢
●非陸生性或河岸沙生草叢
熱帶雨林生態系統
從低海拔至高海拔分為
熱帶低地雨林生態系統 熱帶山地雨林生態系統 熱帶云霧林生態系統
代表性植物
低地雨林
龍腦香科的青梅,梧桐科的蝴蝶樹,無患子科的細子龍、荔枝,羅漢松科的雞毛松;桃金娘科、樟科、楝科、茜草科、山礬科的植物
山地雨林
羅漢松科的陸均松、雞毛松,山欖科的紫荊木,茜草科的魚骨木,殼斗科的紅稠和竹葉青岡,桃金娘科的密脈蒲桃、紅鱗蒲桃和線枝蒲桃,遠志科的黃葉樹等
云霧林
樟科、茜草科、山礬科、殼斗科植物,石仙桃屬、卷瓣蘭屬和石斛屬等蘭科植物,清香藤、山橙、寄生藤等藤本植物
代表性動物
低地雨林、山地雨林
兩棲動物
海南湍蛙
細刺水蛙
鴨嘴竹葉蛙等
爬行動物
霸王嶺瞼虎
海南瞼虎
海南頸槽蛇等
鳥類
海南孔雀雉
海南山鷓鴣
海南柳鶯等
哺乳動物
海南長臂猿
海南鼯鼠
海南新毛猬等
云霧林
鋸腿水樹蛙 背條跳樹蛙 側條跳樹蛙 鱗皮小蟾
海南棱蜥 黑耳鳶 蛇雕 鷹雕 水鹿 海南鼯鼠 巨松鼠等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