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網
當前位置:關注森林 > 雙碳資訊 > 氣候變化 > 正文 站內導航
[]

全球專家探討氣候變化下的古建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媒體:中國新聞網  作者:胡健
專業號:林森 2025/5/22 7:51:05

中新網太原5月21日電 第一屆“氣候變化下古建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21日在山西太原舉辦,來自全球多個文化遺產、氣象、高校、基金會等領域的專家學者,探索氣候變化下古建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為提升世界文化遺產的氣候韌性提供可復制的中國經驗與多邊合作范式。

本次論壇以“氣候變化下古建保護:韌性社區與可持續未來”為主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世界建筑文物保護基金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東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山西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分別圍繞“氣候變化下的不可移動文化遺產:風險與保護策略”和“社區參與氣候變化下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潛力與創新模式”主題,展開主題演講。

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原副主任、亞洲開發銀行原首席氣候專家呂學都認為,氣候變化對文物的影響兼具突發性與累積性,需從政策、技術、社會多層面構建韌性保護體系,加強預防性保護。地方政府要制定當地的氣候適應戰略和規劃,保障文物免受大的極端氣候事件影響。在文物利用和文物保護方面,應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手段,確保文物既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又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同時應開發更多的新技術手段保護文物。

會議期間,“氣候變化下古建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合作交流平臺”正式發布。該平臺通過跨領域、多層次合作提升文化遺產氣候韌性,以跨學科研究與政策協同、試點示范和社會推動、國際合作與行動倡導等路徑,推動古建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為全球氣候治理與文明延續提供中國方案。

同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志愿者”項目揭幕,通過志愿者行動推動公眾參與古建保護。此外,“社區參與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試點”項目也在此次論壇啟動,項目將通過試點實踐,探索一套有特色、可推廣的社區參與模式,為中國城鄉文物保護提供“山西經驗”。作為中國元代以前木構建筑占比超80%的文化大省,山西正從“歷史見證者”轉型為“未來實驗場”,為全球貢獻氣候韌性建設的中國經驗。

本次論壇由世界建筑文物保護基金會北京代表處、山西省古建筑協會、山西省氣象學會、山西省環境科學學會聯合主辦。(完)

閱讀 139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