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梁衡是第一個提出人文古樹概念、且首倡創立人文古樹學科的人。時間是2012年6月14日,在國家林業局邀請他出席的一次會議上。梁衡在題為“重建人與樹木的文化關系”的發言時講到,他要找到一百棵人文古樹,寫出一百篇關于人文古樹的文章。他建議,應當設立“人文森林學”,實施“人文森林工程”——“借森林來保護文化,借文化來保護森林”。在更深層次上,調整人與森林的關系,改善森林生存環境,也改善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
當時,我在國家林業局森防總站任職,單位的主要職責就是森林病蟲害防治和外來物種入侵防控。我聽了梁衡先生的話,以為他只是說說。在中國,有些文化名人,往往說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然而,梁衡卻是例外——他在做了充分的準備之后,背著行囊上路了。
一個人尋找古樹,并不是什么新聞。然而,梁衡在中國大地上尋找古樹,卻成了一個重要的文化事件。
梁衡,這分明是自己逼自己呀!沒有任何資助背景,官方沒要求他這樣做,民間沒人要求他這樣做,家里人沒要求他這樣做,親戚朋友沒要求他這樣做??墒?,他,卻偏偏要求自己這樣做。
事實上,這就是在進行田野調查和考古研究嘛!東找,西找,南找,北找……涉水,跋山,鉆林,撥霧,展露……梁衡就像一個盡責的巡山員,奔走在中國大地,尋覓于崇山峻嶺。為找到那些古樹,他要行程數千里,采訪三四遍,吃盡無數苦頭。是情懷使然?是使命使然?是信念使然?還是良知使然?
在海南島霸王嶺,梁衡身穿迷彩服,在荊棘叢生的熱帶雨林里,尋找長臂猿喜歡攀爬和悠蕩的那些古樹。那里蛇蝎出沒、螞蟥生猛。在贛南大山深處,他鉆進古樹幽暗的樹洞中,不顧潮濕和泥濘,撲通一聲就仰躺在里面,親身體驗從樹洞里仰望天空到底是一種什么感覺。在黑龍江綏棱林區,他穿著雨靴,“嘩嘩嘩”涉水過濕地,到林區最后一片原始林里,尋找當年為抗聯英雄擋過子彈的那棵古樹。在川北的古驛道,他面對那些古柏,聚神凝思,像是見到闊別多年的老友,眼眶濕潤。
當我濯面沐手,懷著崇敬之情,靜靜掀開那本《樹梢上的中國》的時候,忽地一下,滿目的蒼古和翠綠,便洶涌靈動了。我不禁大吃一驚——原來,審視中國,審視中國的歷史,我們竟然忽略了這些生命的存在——歷史從來就是活著的呀!
《樹梢上的中國》共收入33棵人文古樹,包括古柏、國槐、銀杏、棗王、紅柳、古桑、楓楊、古樟、蠟梅、重陽木等,涉及的歷史人物有齊桓公、管仲、秦始皇、項羽、范仲淹、徐霞客、左宗棠、林則徐、詹天佑、沈葆楨、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就數量而言,33棵人文古樹雖然并不算多,但是被梁衡尋找并記下的古樹,卻彰顯特殊的文化意義?!稑渖疑系闹袊芬严群笾赜?次了。2020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樹梢上的中國》入選生態環境部和中國作家協會評出的“十本生態文學好書”,并名列榜首。
一般而言,超過百年的樹,即可稱為古樹了。那么,什么是人文古樹呢?梁衡對人文古樹有自己的定義:有年頭有故事有傳奇,與重大的歷史事件聯系在一起;從縱的方面看必須是歷史里程碑,從橫的方面看必須是當地坐標。
梁衡,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講述歷史呀。
別人是到故紙堆里和壇壇罐罐中尋找歷史。梁衡,則是千里萬里來到古樹下,與活的生命對話——于是,老樟樹、版圖柏、七里槐、重陽木、燕山松、沈公榕、沙棗王、左公柳等古樹便一棵一棵出現在他的面前。這是心靈對心靈的敞開,這是靈魂對靈魂的信任。梁衡在尋找人文古樹,其實,人文古樹也在尋找梁衡。
我們終于發現,年輪里也有波詭云譎的歷史事件,樹梢上也有文明進程的印痕。在我看來,梁衡尋找古樹,或許并非為了去還原歷史情境,而是要找出人與自然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吧?人,對待生命,對待自然,對待歷史,應該持一種什么樣的態度呢?樹木及其森林對一個民族的性格形成到底會有多大影響呢?
一棵古樹,就是一個活著的生命。世界上沒有一棵樹是在等著被砍伐、被割鋸、被鉆孔、被燃燒。但是,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認為樹木就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眾多物質需要而存在的。其實,它的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更是不可估量。
某年,梁衡先生出席我的報告文學《大興安嶺時間》研討會(研討會在呼和浩特召開)。早晨,我們在下榻的賓館的院子里散步,意外發現一棵很奇特的樹,枝葉秀麗,紅果密集。熟透的果子散落在樹下的土壤里,發芽的種子長出無數的小苗苗。我見后并未在意,可梁衡先生卻動了心思。散會后,梁衡從賓館房間拿來水果刀,經園丁同意,在樹下剜了一棵小苗,連同一個拳頭大的原生土球球裝進了一個塑料袋里,如獲至寶般帶回了北京。那寶貝就叫絲棉木。
當時,所有的人都認為,它不可能活。苗還沒有筷子高,長得那么弱,怎么可能活呢?梁衡有經驗,他說:“從南往北移樹很難活,現在是從呼和浩特移到北京,從北往南,準活?!绷汉庑判臐M滿。不過,說歸說,我當時對梁衡的話心里也是打了個問號。上飛機時,連機組人員都很為難,因為根本不知道這東西應該放在哪里合適??墒?,它居然奇跡般地活了?,F在已經長到一房半高,秋天紅果懸掛枝頭時間之長甚至可以等來第一場雪,甚美。據說,絲棉木對二氧化硫和氯氣等有害氣體,抗性較強。木材白色細致,是雕刻等細木工活的上好用材。
難怪一提起這棵樹,梁衡的嘴就合不攏,快樂和幸福就在臉上蕩漾開來。
梁衡是我熟悉的作家中唯一掌握苗木嫁接技術的人。他可以把一種樹做砧木,把另一種樹的枝條嫁接上去,創造出許多稀奇古怪的新樹木。也許是對樹木學有過深入的研究吧,梁衡識別的樹木種類之多也令專業人士汗顏。我雖然在林業部門工作,對松樹的認識,也只知道松樹是針葉樹,至于油松、白皮松、紅松、華山松的一束松針到底有幾枚針,還真是從來沒有留意過。梁衡說:“油松一束兩針,白皮松一束三針,紅松和華山松一束五針?!蔽以闷娴夭杉艘恍┧舍?,一一辨識,結果,梁衡先生說得準確無誤。我想,這該是他長期觀察的結果吧。
不能不提到美國。西部開發初期,美國被稱為一個木材的社會。森林,在美國250年歷史當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直至19世紀后半葉,美國已經是強大的國家了,但在它的歷史進程中,木材仍然是整個社會經濟運轉的軸心??墒?,正是在經濟的飛速發展中,美國自然生態付出了沉重代價。大約19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美國社會逐漸興起了以繆爾、巴勒斯、奧爾森、利奧波德等一批生態文學作家為代表的、一場聲勢浩大的自然保護運動。其影響之廣、持續時間之長,令世界矚目。
生態問題催生了生態文學,而客觀上生態文學又推動了這場自然保護運動,并使其得到了蓬勃發展。1985年,《美國遺產》雜志一項調查顯示,在“十本構成美國人性格的書”中,梭羅的《瓦爾登湖》位居榜首??姞栆浴段覀兊膰夜珗@》《夏日走過山間》《千里走海灣》等一系列影響深遠的作品,被公認為美國“國家公園之父”。
美國歷史學家特納說:“美國的民主,不是來自某個思想家的美好夢想,而是生成于美國廣闊的森林。而且,隨著邊遠地區每一寸土地的開發拓展而逐漸強大起來?!笔堑?,森林不只是美國早期的物質來源,它的宏大氣魄也造就了美國人幽默并且充滿活力的性格特征。
這就與到故紙堆里和黃土里挖掘歷史完全不同了——年輪里的歷史是活著的歷史,它自由生長著,有搖曳多姿的形態,也有長著葉子的思想。這是有血脈有筋骨的歷史。
時間是不可逆轉的,任何人都無法返回歷史的現場。但是,古樹不同,古樹不用返回現場,古樹就在現場。年輪里就有現場的氣息和現場的氣氛。包括人物故事、情景對話、現場細節。古樹不會說謊,也不會騙人。但是,只有與古樹息息相通的人,才能讀懂古樹,破譯密碼,知曉真相。梁衡不就是這樣的人嗎?
在古樹年輪里,歷史呈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延續性。即便是局部的斷裂和失憶,它也能靠自身的修復能力,慢慢愈合。我們民族的基因里是否有樹的基因成分呢?我們不忘初心,我們卻忘記了來處。
研究和了解中國,必須回看歷史,從歷史中探究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多少次,梁衡蹲在地上,一遍遍撫摸粗糙的老樹皮,仿佛摸到了歲月的那張臉,感受到古樹的痛苦和歡樂、堅韌與信念。他不斷地追問,這是什么?這是為什么?這是怎么回事?他在尋找古樹的過程中,自己也獲得了美好的體驗,有時甚至到了心醉神迷的境地。
梁衡有多篇寫樹的作品被選入語文課本,擁有數億讀者。他的作品之所以被奉為經典,被一代一代學子們誦讀,除了審美上的價值之外,更因其與歷史和現實存在著一種深層的聯系,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在古樹的年輪里,歷史的經驗、歷史的教訓、歷史的悲劇、歷史的光榮與夢想疊加在一起。在梁衡筆下,古樹年輪里的故事,是如此的生動,如此的溫暖,如此令我們感動。古樹,有著超乎尋常的生命本能和昂揚向上的精神。古樹,遠比我們想象中更神奇。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的信念。信念是什么?信念是一個方向,信念是一個目標——努力去接近蔚藍的天空,哪怕雷電襲擊,蟲蛀病腐,災害摧殘,也永不放棄。永不!
在梁衡的作品中,隱隱地,從那些古樹身上,我似乎看到了我們偉大民族的影子。即便面對糟糕的人性和價值顛倒的世界,古樹也從來沒有表現出無奈和絕望。它帶給我們的永遠是希望和力量。
13年前梁衡倡導設立人文古樹學科,目前是什么情況呢?
2021年,北京農學院設立古樹保護專業,并開始招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專班。此后,古樹保護專業招生常態化。近年,古樹保護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已經陸續走上工作崗位。2023年,國家林草局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古樹歷史文化》出版發行。作為教材的主編,我清楚地記得,《樹梢上的中國》是教材編寫組的重要參考書目。教材中關于古樹的定義和表述,也是源于梁衡先生對于古樹概念及特征的提法和闡述。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古樹保護也有了剛性的專門法規。我國首部關于古樹保護的行政法規《古樹名木保護條例》已于2025年3月15日起施行。這部行政法規共30條,包括古樹保護、古樹研究、古樹管理、古樹復壯、責任和處罰等方面的內容。條例第一條就明確了立法目的——“為了加強對古樹名木的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制定本條例?!?/p>
可以說,梁衡當年提出的人文古樹概念,以及首倡設立“人文古樹學科”的主張,已在中國落地生根,并且開枝散葉。梁衡的名字,注定要與那些充滿傳奇的人文古樹聯系在一起。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出這樣的話——“梁衡:中國人文古樹之父”。
在此,我們要向梁衡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李青松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