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一座隱藏在甘肅南部的城市,不僅擁有悠久歷史與豐富文化,更因溫暖濕潤的氣候與多樣的地貌,展現出“一山四季、十里不同”的壯麗景觀,同時肩負著長江流域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使命。然而,曾經頻發的森林火災,給這片綠色家園帶來了沉重創傷。如何在火災后科學有效地修復火燒跡地,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經過不懈研究與實踐,甘肅省森林消防總隊與隴南市政府在森林火燒跡地修復領域探索出自然修復與人工促進修復相結合的創新道路,為同類地區提供了寶貴經驗。
修復成效:自然與人工雙重奏
研究表明,隴南森林火燒跡地的修復效果與火燒嚴重程度緊密相關。在輕度火燒區域,自然修復展現出強大生命力。輕度火燒通常僅灼傷地表植被,對土壤和深層根系影響較小。此時,采取封山育林、禁止人為干擾等措施,能最大限度保護殘存植被和種子庫,借助自然演替規律,逐漸恢復生態系統。監測數據顯示,輕度火燒跡地在自然修復下,植被蓋度可在3—5年內恢復至火災前水平的80%以上,物種多樣性也得到較好保留。
然而,當中度和重度火燒發生后,自然修復的局限性便顯現出來。中度火燒會導致大量喬木死亡,土壤結構受損,自然恢復過程緩慢,且易滋生雜草,阻礙原生植被回歸。重度火燒則幾乎摧毀地表所有植被,土壤肥力流失,生態系統功能幾乎喪失,單純依靠自然力量,恢復周期可能長達數十年,甚至無法完全恢復。
在此情況下,人工促進修復成為加速生態恢復的關鍵。在中度火燒跡地,通過人工補植鄉土樹種、改良土壤、防治病蟲害等措施,可顯著提升植被恢復速度和質量。例如,隴南某中度火燒跡地,人工補植云杉、油松等適生樹種,并結合客土覆蓋、施肥等技術,使植被蓋度在2年內達到60%,遠高于自然修復區域的30%。而在重度火燒跡地,需采取更為綜合的修復措施,包括清理倒木、平整土地、構建人工植被群落等,為自然恢復創造有利條件,同時逐步引入先鋒樹種,加速生態演替進程。
策略選擇:因地制宜 精準施策
隴南的實踐表明,火燒跡地修復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案,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的原則。根據火燒嚴重程度和植被類型,制定差異化的修復策略,是提高修復效率、保障修復效果的關鍵。
對于輕度火燒跡地,應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輔助為輔”原則。重點做好封山育林工作,加強巡護監管,防止人為破壞和火災復燃。 同時,可適當進行人工促進更新,如補植鄉土樹種、清除入侵物種等,加速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
中度火燒跡地的修復,則需要“人工促進與自然恢復相結合”。在清理倒木、平整土地的基礎上,科學選擇適生樹種進行人工補植,同時保留部分自然萌蘗的幼苗,形成人工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的植被群落。此外,還應加強土壤改良和水分管理,為植被生長創造良好條件。
重度火燒跡地的修復,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采取“自然修復為基礎,人工修復為主導”的策略。首先,要對火燒跡地進行全面評估,清理危險倒木,防止次生災害發生。其次,要通過客土覆蓋、施肥、播種等措施,改善土壤條件,為植被恢復奠定基礎。同時,要構建人工植被群落,選擇生長快、適應性強、固土保水能力好的先鋒樹種,逐步恢復地表覆蓋。最后,要加強后期管護,包括澆水、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確保人工植被的成活率和生長勢。
保障措施:劃定紅線 政策支持
為確?;馃E地修復工作順利推進,隴南從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保障。在政策層面,隴南劃定了生態修復紅線,將火燒跡地納入生態保護范圍,嚴格限制開發活動。同時,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生態修復。例如,對參與火燒跡地修復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支持。此外,還建立了生態修復責任追究機制,對破壞生態的行為依法嚴懲,形成了強有力的政策約束。
資金是生態修復的重要保障。隴南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支持,將火燒跡地修復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同時,加大地方財政投入,設立專項資金,用于修復項目的實施。此外,還創新融資模式,引入社會資本,通過PPP模式、生態補償機制等,拓寬資金來源渠道,為修復工作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技術是生態修復的關鍵支撐。隴南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引進先進的修復技術和管理經驗。制定了火燒跡地修復技術標準,規范了修復流程和技術要求。同時,加強技術培訓和推廣,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此外,還建立了生態修復監測評估體系,定期對修復效果進行評估,及時調整修復策略,確保修復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展望未來:科技創新 社會參與
隴南森林火燒跡地修復的實踐,為同類地區提供了有益借鑒。未來,隴南將繼續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不斷完善火燒跡地修復機制,提升修復水平。
一方面,將加強火燒跡地修復的科技創新,研發更加高效、環保的修復技術,提高修復效率和質量。例如,探索利用生物技術、遙感技術等手段,對火燒跡地進行精準監測和評估,為修復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另一方面,將強化火燒跡地修復的公眾參與度,提高全社會的生態保護意識。通過開展生態教育、志愿服務等活動,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火燒跡地修復,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保護的良好氛圍。
隴南的實踐證明,自然修復與人工促進修復并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只有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才能實現火燒跡地的有效修復,重建健康的生態系統,守護好綠水青山,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張永航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