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上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國家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的實施,甘肅省以華家嶺為中心揭開了三北防護林建設大幕。經過40多年的建設,甘肅面積最大的人工防護林體系形成,林帶總面積達16萬畝以上。在甘肅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召開前夕,奔流新聞記者踏訪華家嶺等三北防護林甘肅段各人工林帶,即日起推出“只此青綠·三北工程在甘肅”系列報道,展現甘肅生態建設新變化、新成效。
一條柏油公路
蜿蜒盤旋
在百余公里的山嶺上
伸向樹林深處
公路兩邊綠樹成蔭、滿目翠綠
……
這里是華家嶺
張恨水和茅盾筆下的“不毛之地”
現在成了甘肅最長的人工林帶
滿眼都是旖旎風光
這里有甘肅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公路
今天要說的華家嶺,不是通渭縣華家嶺鎮,而是橫亙在安定、通渭、會寧、靜寧四縣區的一條山嶺。
5月7日,奔流新聞記者一行從定西市安定區寧遠鎮出發,驅車從八盤山上山,到了會寧縣丁家溝鎮慢灣村,從這里開始探訪華家嶺的行程。
一條公路穿村而過,向山梁遠處延伸。
據定西市文保中心副研究館員張克仁介紹,這條公路就是原西(安)蘭(州)公路,1935年通車,是甘肅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公路。新中國成立前,西蘭公路是唯一一條貫通西安至蘭州的公路。
抗日戰爭爆發后,西蘭公路成為連接蘭(州)新(疆)公路和運送蘇聯援華軍用物資的重要運輸路線。20世紀80年代,國家建設南北、東西大動脈,西蘭公路并入312國道,當時這條公路車來車往,成了甘肅最繁忙的公路。
1995年,312國道改道從會寧縣城經過后,這條公路逐漸回歸平靜。
如今,這條公路修葺一新,兩旁樹木蔥蘢,成了自駕游的理想之地。從安定區寧遠鎮到通渭縣華家嶺鎮,經過會寧縣黨家峴鄉,直到靜寧縣界石鋪鎮,150公里的路程,沿途山巒蒼翠,空氣清新,令人心曠神怡。
車輛在嶺上一路向東,成林的云杉、楊樹、側柏不斷延伸,林子里不時有紅腹錦雞一閃而過。遠處的山梁上,一排排發電風機不停旋轉……隨著車輛的行進,一幅綠色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定西市林業和草原局造林科科長田存信介紹,這里是全省最長的人工林帶,沿西蘭公路主線就超過百公里,整個林帶長達300公里,面積達16萬畝,成為定西和白銀面積最大、植被保護最好的人工防護林帶。
如今的華家嶺林帶已經成了納涼避暑勝地和度假養生天堂,變成了讓人向往的旅游休閑地。
近兩年,會寧縣攝影愛好者王進祿一直在用鏡頭記錄華家嶺的四季美景。在他的鏡頭里,華家嶺春日山花爛漫,夏日萬木蔥蘢,秋日層林盡染,冬日銀裝素裹。
王進祿告訴奔流新聞記者,秋冬季節的華家嶺,霧凇奇觀讓人大開眼界。公路兩邊草木凝霜、玉樹瓊花,盡顯夢幻魔力。
張恨水和茅盾曾從山梁上走過
如今的華家嶺青山擁翠,可誰能想到,80多年前,這里卻是不毛之地。
當年,張恨水和茅盾兩位作家先后從這道山梁上走過。
1934年夏,張恨水從北京出發,經鄭州、洛陽稍作逗留,隨后進入陜西。半月之后,乘車沿著西蘭公路從涇川進入甘肅境內,經平涼、定西抵達蘭州。張恨水此次西行原打算赴新疆,最后因故由蘭州折返西安。
▲作家張恨水資料照片
張恨水西北之行歷時近三個月,他將西北沿途所見所聞寫為《西游小記》,介紹了沿途各地的風景名勝、民生民俗、歷史地理。
《西游小記》中有一篇名為《誰都頭痛的華家嶺》的600余字短文,文中的華家嶺荒涼、貧瘠、落后,充滿驚險:
“曾經走過西蘭公路的人,談到華家嶺,誰都會頭痛。這原因并不在嶺上出強盜一件事上,因為這嶺實在太長了,長有二百四十華里?!?/p>
“然而旅行的人要是經過兩次華家嶺以后,那么,字典上關于討厭的形容詞,都可以取來形容華家嶺?!?/p>
“這華家嶺的梁子,沒有一棵樹,沒有一滴水,自然,沒有一戶人家?!?/p>
茅盾途經華家嶺是1940年,當時是從蘭州出發去往西安,留下了《風雪華家嶺》一文。文中詳細描述了華家嶺的五月雪,漫天風雪中車陷泥濘的無助,擁擠不堪的“華家嶺招待所”,旅客因被困引起的焦慮和恐慌等。
▲作家茅盾資料照片
茅盾和旅客在華家嶺被困了三天三夜。他在文中說“六盤山誠然險峻,可是未必麻煩……倒是那華家嶺,有點討厭?!?/p>
“當時的西蘭公路華家嶺段是黃土路基,天晴還好,遇上雨雪天道路泥濘不堪,經常有車輛被陷的情況?!?1歲的會寧縣沙灣林業站原護林員馬萬海說,小時候華家嶺給他的印象確實是干山枯嶺,幾乎沒有什么樹。
50年播綠,打造甘肅版“塞罕壩”
如今的華家嶺,與張恨水、茅盾筆下的華家嶺幾乎是兩個世界。
兩位作家當年經過的那條黃土路,后來變成砂石路,再到20世紀70年代的柏油路,最終因西蘭公路改道而被廢棄。
這一切,馬萬海是見證者。
他也見證了華家嶺林帶——甘肅版“塞罕壩”的從無到有。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國家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的實施,拉開了華家嶺綠化的大幕。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華家嶺的自然面貌,甘肅決定大面積按山系營造華家嶺林帶,即以華家嶺為中心,沿西蘭、華雙、漫會公路及其支梁植樹造林。
“第一次大規模造林從1971年春季開始,當時華家嶺周邊的定西、會寧、通渭三縣過萬人齊聚華家嶺,挖坑的挖坑,栽苗的栽苗?!被貞浧甬斈甑膱鼍?,馬萬海感慨萬千。
“大家都是凌晨四五點從十幾里外的家中出發,扛著鐵鍬、楊樹苗步行至造林點,午飯就是自己帶的糜面饃、包谷面饃,一直干到天黑才回家?!瘪R萬海說,經過持續四年的造林,在西蘭公路兩側建成了長100公里的楊樹林帶。
“華家嶺楊樹林帶的營建增加了當地的植被,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變了局部小氣候。但隨著時間推移,由于環境條件惡劣、樹種單一,楊樹出現生長不良、樹體老化、病蟲害增加等問題?!倍ㄎ魇腥A家嶺林業站黨支部書記郭琇說,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從1982年開始,華家嶺林業站引進了一些云杉、落葉松等針葉樹,五年完成改造2萬畝,形成針闊混交、喬灌搭配的穩定森林群落。
郭琇說,目前華家嶺林區定西段已完成5.5萬多畝提升改造任務,尚有3萬多畝需要提升改造,規劃到2027年全部完成提升改造任務。
在華家嶺林業站大牛試驗場工作了40年的安永清將在今年10月退休??粗嘤拿缒鹃L成參天大樹,感覺付出很值得?!疤澢芳胰颂?,但也舍不下這片林子?!?/p>
安永清說,工作40年里,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數。退休后先好好陪陪家人,如果林場需要,他還是愿意回來再干幾年。
2019年,在擔任45年的護林員后,馬萬海將巡護1940畝林地的職責交到了同村一位年輕人手中。
每天早晨,馬萬海依然習慣騎著電動車沿公路巡視一遍林帶,來回10公里。
“這些樹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每天不看一遍心里不踏實?!瘪R萬海說,與他小時候比,華家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這里夏天可以避暑,秋天可以看黃葉,冬天可以賞霧凇,許多城市人會到這里旅游觀光。
綠色生態造福于民
華家嶺生態的改變,讓當地百姓眼里有了綠,地里有了糧,實實在在感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
5月8日上午,華家嶺林帶細雨綿綿,在會寧北部的土高卻難見雨滴。會寧縣沙家灣林業站站長王俊德在華家嶺工作了近40年,深刻感受到了華家嶺氣候的與眾不同。他認為三北防護林在華家嶺的實施不僅控制了水土流失,也改變了局部小氣候,被華家嶺林帶包圍的會寧縣南部的降水量平均要比北部的降水量多了4倍多。
“以往別的地方干旱,我們這地方卻多雨?!睍幙h黨家峴鄉磚井村村民李輝今年68歲,在這個被華家嶺林帶包圍的村子里,他感受到的是生態給氣候帶來的變化。由于氣候潮濕,這里盛產冬小麥,面粉勁道,口感很好。也特別適合種植中藥材和小雜糧,促進當地農民增收?!拔倚r候一遇到刮風天氣就是漫天黃土,林子長起來后,就很少遇見這樣的天氣了?!?/p>
依靠良好的氣候條件,李輝這些年還做起了育苗生意,會寧大部分云杉苗木都來自他的苗圃基地。
雖然已過立夏節氣,在華家嶺林場的職工宿舍和周邊居民家里,依然需要生火爐取暖。華家嶺海拔高、氣溫低,炎熱的夏季,來華家嶺自駕旅游避暑的人絡繹不絕。
“森林是水庫、糧庫、錢庫,還是一個'碳庫’。森林在不停地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保守估計,每畝林地一年固碳1噸,整個華家嶺林區一年固碳總量就達16萬噸?!碧锎嫘耪f,今后林業碳匯交易將是生態優勢轉化成經濟效益的有效模式,目前林業部門在當地政府的牽頭下,正積極與高校合作,構建華家嶺森林碳匯生態核算評價體系,為將來華家嶺森林“碳交易”奠定基礎。
“這里不僅是一條綠色屏障,更是一條紅色之路?!睆埧巳收f。
1935年9月的最后一天,毛澤東率領陜甘支隊越過華家嶺,10月7日翻過六盤山,19日到達陜北。1936年10月的華家嶺阻擊戰中,年僅28歲的紅五軍副軍長羅南輝及800多名紅軍烈士長眠在大墩梁。徐向前元帥說:“南輝同志是紅軍中一位優秀指揮員,他的犧牲,是我軍的一大損失。南輝同志為黨獻身的精神比華家嶺高,南輝同志的英名與華家嶺共存?!?/p>
烈士鮮血浸染的這片黃土地,現在成了人們敬仰的紅色圣地和精神高地。
文丨奔流新聞記者 張鵬翔 邢劍揚
圖·視頻丨奔流新聞記者 師天銘 通訊員 王進祿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