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嬋在棗園查看紅棗長勢(資料圖片)。 王海嬋 提供
初春時節,十四師二二四團土地平整現場熱火朝天,挖掘機在田間隆隆前行,裝載機分散各處清理土包、地埂。二二四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王海嬋站在溝渠邊,現場指揮調度。
“土地平整好后要種植小麥,現在要抓緊時間做好前期各項準備工作,不耽誤小麥播種。”望著正在忙碌作業的農機,王海嬋拍了拍身上的土說,“現在團場種莊稼可不像以前那么難了。”
2003年,園藝專業畢業的王海嬋以為自己會從事環保相關工作。“沒想到會來到一個距離沙漠這么近的團場。”王海嬋笑著回憶道,“有時候前一秒還是晴天,突然就刮起了沙塵暴,黑壓壓的一片從遠處襲來,呼吸都困難。”
“一天要吃半斤土,白天不夠晚上補。”這是王海嬋剛來二二四團的生活常態,但她從未退縮過。這個性格大方、做起事來風風火火的陜西女孩,面對困難有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
來到團場,第一件事就是種植生態林。當時,二二四團將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決定發展特色林果業,種植棗樹。
在遍地都是沙丘的地里怎么種棗樹?剛剛從事農業生產工作的王海嬋犯了難。她買來書學習種植技術,跟著大家一起在干中學、在學中干。推沙包、鋪管網、施肥、澆水,終于等到棗樹發芽。然而,一場風沙將棗樹剛吐露的嫩芽吹得干焦。
“那幾年,我們的心情隨著風沙起伏。好不容易補救過來的棗樹,又被風沙毀了,心里既著急又生氣。”王海嬋說,為了保護棗樹,他們想了很多辦法,種麥子、拉防風網,但一場風沙過后,什么都沒了。
為了種活棗樹,二二四團邀請專家教授防沙治沙和紅棗栽培技術,王海嬋認真做筆記,勤于實踐,修枝、抹芽……一年年過去,棗樹的根越扎越深,枝干也一天天粗壯起來。
如今的二二四團,風里不再裹挾著沙子,每到夏季,連片的棗樹仿佛一片綠色的海洋,煥發勃勃生機。
生態好了,棗樹種活了,如何教會職工群眾管理技術,助力職工增收成為擺在王海嬋面前的難題。
“團場的職工群眾大多沒有管理棗樹的經驗,請來專家講課,短時間內效果甚微。”王海嬋把工作陣地轉移到田間地頭,與職工一道,迎著朝陽下地,伴著夕陽回家。
“抹芽要留下多少?”“夏天紅蜘蛛如何防治?”王海嬋向專家求證書里記錄的方法是否可行,確認可行后,再耐心為職工講解。
經過多年的努力,二二四團紅棗掛果面積達15萬畝,占全團種植面積的80%。大面積種植紅棗在改善團場生態環境、增加職工收入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紅棗成為職工群眾增收致富的“紅果子”。
然而,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傳統種植技術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生產需求。職工由于缺乏先進的種植技術,忽視了對棗園的精種細管,紅棗產量、品質逐年下降。
紅棗品質沒有往年好,這讓王海嬋有些著急:“團場也發現了這一情況,提出要推進紅棗產業升級,降密度,提質量,大力實施紅棗提質增效工程,增施有機肥。”
“這個辦法可行。”聽到各地專家提出的新點子,王海嬋立刻下連隊進行推廣,沒想到剛一開始就遭到了許多質疑。
“這一棵樹能有兩棵樹產量多?”
“種了這么多年的棗園了,突然要拔掉這么多棗樹,產量不高,質量也上不去咋辦?”
面對職工群眾的不理解,王海嬋一趟趟往職工家跑,講理念、看實例,請來專家為農業生產“問診”,申請各項補貼政策。在王海嬋的努力下,職工群眾慢慢轉變了想法,按照要求對自家棗園進行了改造。
2022年,團場1.6萬畝紅棗標準園完成修剪、清園工作,紅棗產量比2021年提高12.18%,價格每公斤平均上漲1元。
“團場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產業結構逐漸多元化,種鮮食水果、莊稼樣樣都行。今后,我要繼續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將這些技術成果在田間地頭推廣,讓職工群眾的致富路越走越寬。”王海嬋信心滿滿地說。
記者手記
在采訪中,王海嬋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沒覺得這里有什么艱苦的。”這個說話直爽的陜西姑娘,在別人打退堂鼓的時候始終沖在前頭,在奉獻中收獲快樂,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每件事。
不斷學習新技術、新成果是農業科技工作者為職工群眾做好服務的基礎。從棗樹“矮化密植”到實施標準化種植,王海嬋始終堅持先自學再推廣服務。扎根團場20年,職工群眾的點贊,是對她奮斗在一線的最大肯定。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