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網
當前位置:關注森林 > 全國林草動態 > 林草熱點聚焦 > 正文 站內導航
[]

華北之冠!清西陵萬株古松,三百年守護秘境

媒體: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王江江
專業號:日月峽資訊 2025/6/26 10:02:34

華北之冠!清西陵萬株古松,三百年守護秘境

——探秘世界文化遺產地的生態瑰寶

晨曦微露,清西陵的紅墻黃瓦在1.3萬株古松的簇擁中蘇醒。平均樹齡220年,這片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古松林,靜觀王朝興替,用蒼勁枝干守護著世界文化遺產。如今,它不僅是歷史的“活化石”,更成為生態保護與文旅融合的典范。

清西陵作為現存規模宏大、保存最完整、陵寢建筑類型最齊全的古代皇家陵墓群之一,其古松林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上。古松林不僅是清西陵自然景觀的重要構成,更是其文化遺產的生動見證者。它與清西陵的文物、旅游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緊密相連,共同構建了一個獨特而和諧的生態文化體系。同時,古松林在維護周邊生態環境平衡、促進區域生態和諧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綠色衛士:

皇家陵寢的活態屏障

據清西陵保護區管委會主任楊梅介紹,清西陵古松林規模宏大,在方圓5公里的范圍內,密布著1.3萬余株古松,平均樹齡220年。此外,還有20余萬株幼松,共同構成了龐大的森林體系,是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古松林。這些古松柏樹群均分布在清西陵保護區范圍內,以4座皇帝陵(泰陵、昌陵、慕陵、崇陵)、3座皇后陵、3座妃園寢、2座親王園寢、1座公主園寢、1座阿哥園寢等14座陵寢及附屬建筑為中心,可劃分為16處古樹群。它們隨山起伏、順道蜿蜒,或成排成行守護在陵寢建筑旁(行栽的“儀樹”),或漫山遍野肆意生長在山坡溝谷(海栽的“海樹”),彌漫在氣勢恢宏的古建群周圍,分布廣泛且與陵寢布局緊密相連,是世界文化遺產地清西陵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和構成要素。

俯瞰清西陵

清西陵古松林的歷史可追溯至1730年(清雍正八年),雍正皇帝選定永寧山為“萬年吉地”,營建泰陵,此后清政府便開始了對陵區大規模的綠化工程,歷時近200年苦心經營。

在栽植流程上,極為嚴謹。首先由欽定大臣實地勘測,將地形、樹株分布與數量等詳細奏報并繪圖,經皇帝親自審批后,再由欽天監擇吉日方可栽植。樹種來源多樣,主要有從淶源、蠡縣、豐潤等盛產茁壯樹株地區采買,由陵區官員在東口子門附近自行培育,清晚期忠臣梁鼎芬眾籌購買樹秧,以及陵區內一些自生小樹。選好的成樹按照冬松夏柏的規律種植。

清政府對古松林培育投入巨大,陵區內務府和八旗內專設管理人員與樹戶,負責松柏樹的種植、澆灌、除蟲、養護工作,并實行3年保固(?;睿┲贫?,規定限內行樹回乾不超過5%,儀樹不超過10%,超出限額需賠栽。為保證樹株蔥郁,規定10年內每月澆灌1次,30年后停灌。為防止森林火災,陵區設上百名“海巡”人員巡山看林,負責保護建筑、防火及嚴防砍伐破壞等事項,每到歲秋季還割除寬二十丈至三十丈不等的火道,配備水龍、水槍、水桶等消防器材。至清末,西陵兆域內松柏繁茂,滿目蒼翠。但清亡至民國間,古松林遭軍閥大肆盜伐盜賣,數量銳減。新中國成立后,古松林受到高度重視與保護,20世紀90年代末統計存量為1.3萬余株并全部掛牌建檔。此后,面對1999年的松毛蟲災害及日常養護需求,通過人工捕拿、飛機“飛防”、樹洞修補、害蟲消殺、樹體施肥復壯、支頂傾斜古松、打防火隔離帶等一系列措施,有效維護了古松林的復壯與安全,使其留存至今,成為清西陵重要的文化與生態象征。

在栽植形式上,西陵松樹的栽植形式分為“行栽”和“海栽”。行栽即在建筑物附近成行成排地栽植,好似護衛陵寢的儀仗,故稱“儀樹”,它們整齊有序,彰顯著皇家陵寢的威嚴與莊重。海栽即在山坡溝谷大面積無規律地栽種,稱“海樹”,它們自由生長,營造出一種雄渾壯闊的自然氛圍。

古樹秘境:

文化與生態的雙重基因

古松在傳統文化中具有長壽、堅韌、永恒的象征意義,這與清西陵所承載的皇家尊嚴、傳承延續的理念高度契合。清西陵作為皇家陵寢,是封建王朝統治階層對身后世界的規劃與寄托,古松林的存在強化了這種莊重、肅穆且永恒的氛圍。古松歷經數百年風雨,依舊屹立不倒,見證了清王朝的興衰榮辱,宛如一部部鮮活的歷史教科書,訴說著往昔的故事,成為清西陵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位于雍正泰陵寶城旁的“臥龍松”,樹干斜倚城墻,枝梢伸展,如一條臥龍伴守著雍正皇帝,其獨特的形態和背后所蘊含的寓意,為泰陵增添了神秘而莊重的文化色彩。

古松林與清西陵文化傳承緊密相連。從歷史傳承角度看,古松林的栽植傳統歷經清朝數代,是清西陵建設和發展歷程的見證,傳承了清代皇家陵寢營造的文化傳統。從文化傳播角度,古松林作為清西陵獨特景觀的一部分,吸引著大量游客、學者前來參觀研究,通過他們的口口相傳和學術傳播,將清西陵文化傳播到更廣泛的范圍,讓更多人了解到清西陵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促進了清西陵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古松林猶如一道天然的屏障,對清西陵的古建筑起到了防風、防塵、防侵蝕的作用。茂密的枝葉能夠減弱風速,減少風沙對古建筑墻體、門窗等部位的磨損;同時,樹林還能攔截空氣中的灰塵和污染物,降低其對古建筑的污染,有效延長了古建筑的使用壽命。

古松龐大而發達的根系深深扎根于土壤之中,能夠牢固地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清西陵所在區域多山地,在雨季時容易發生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古松林的存在極大地降低了這些災害對陵寢建筑的威脅,保護陵寢的地基和地下文物不受破壞。

在生態保護方面,古松林對周邊區域的氣候調節起著重要作用。森林通過蒸騰作用,向大氣中釋放大量水汽,增加空氣濕度,促進降水形成。同時,茂密的樹冠能夠阻擋太陽輻射,降低地面溫度,在夏季起到降溫消暑的作用;在冬季,樹林又能減弱風速,減少熱量散失,起到一定的保溫作用,使得周邊區域的氣候更加宜人、穩定。

古松林為眾多野生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和繁衍的場所,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載體。林中棲息著多種鳥類、松鼠等小型哺乳動物,以及各類昆蟲、微生物等。松樹的果實、枝葉等為動物提供了食物來源,而樹木的樹洞、樹枝等則為它們提供了棲息和藏身之所。此外,古松林下的土壤中還生長著豐富的真菌等微生物,它們在土壤養分循環、有機物分解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共同維護著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

文旅融合:

古松林的綠色經濟轉化

“松林里的負氧離子含量是人口密集區的幾十倍,形成了‘藏風聚氣能量場,天然氧吧深呼吸(實時負氧離子含量14500 )’的獨特環境,是當之無愧的天然氧吧。古松樹中還蘊含豐富的芬多精,具有很好的鎮靜、鎮痛、降壓、抗炎、安眠等功效。越來越多的游客沖著這里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康養功效前來,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享受大自然的恩賜,放松身心?!鼻逦髁瓯Wo區管委會三級調研員劉永田說。

古松形態各異,有身形挺拔、高聳入云的巨人松,有形態婀娜、枝葉紛披的菩薩松,更有亭亭玉立的侍女松、姿態優雅的花瓶松、枝杈相連的情侶松、樹身雪白的白皮松、威武雄壯的羅漢松等。這些古松與氣勢恢宏的古建筑群相互映襯,形成了紅墻黃瓦與青松翠柏相得益彰的獨特景致,充滿著詩情畫意,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賞、拍照留念。

清西陵松林古道是保定太行步道5條精品線路之一,全長16.7公里,路線串聯清西陵、云蒙山景區、千畝栗子林等景點景區,穿越豹子峪、五道河、太平峪、忠義村等特色民俗文化村,是一條深度體驗清西陵皇陵建筑特點、暢享古松林康養資源、品味民俗文化的滿族風情徒步路線。

清西陵古松林的存在促進了周邊村莊的經濟發展。隨著旅游業的興起,周邊村莊的村民依托古松林和清西陵景區,發展起了農家樂、民宿、旅游紀念品銷售等產業。例如,坐落在松林中的民宿“聽松書院”,采擷古松的美感和意境,制作了豐富的“聽松文創”,既滿足了游客的需求,又為村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司法護綠:

古樹保護的創新實踐

古松在生長過程中,由于病蟲害侵蝕、機械損傷等原因,樹干上常常會出現樹洞。這些樹洞不僅影響古松的美觀,還容易導致雨水積聚、病蟲害滋生,進一步危害古松的健康。因此,對樹洞進行及時修復十分必要。修復時,先將樹洞內的雜物、腐爛組織清理干凈,然后進行消毒處理,再用專用的填充材料對樹洞進行填充,并進行表面修飾,使其與樹干外觀相協調,恢復古松的完整性和美觀性。

古松打藥

同時初步建立了病蟲害監測體系,安排專業人員定期對古松林進行巡查,及時發現病蟲害的跡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遠程監控攝像頭、傳感器等,對病蟲害的發生發展進行實時監測和數據采集,一旦發現病蟲害有暴發趨勢,立即發出預警信號。

對于一些樹齡較長、樹干傾斜或存在倒伏風險的古松,采用支護加固措施。根據古松的具體情況,設計并安裝合適的支撐結構,如木質支架、金屬支架等,對樹干進行支撐和固定,防止其倒伏,確保古松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古松支護

隨著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的不斷深入,為加大對清西陵古松林的保護力度,解決以往保護工作中存在的職責不清、執法銜接不暢等問題,“林長制 檢察長制”協同保護機制應運而生。該機制整合林業行政資源和檢察司法資源,形成保護合力,共同守護清西陵古松林這一珍貴的生態文化資源。

各級林長作為古松林保護的第一責任人,負責組織領導本區域內古松林的保護和發展工作。檢察機關通過履行法律監督職能,為古松林保護提供司法保障。具體職責包括對涉及古松林保護的行政公益訴訟案件進行辦理,監督行政機關依法履行職責;對破壞古松林的刑事犯罪案件進行審查起訴,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古松林保護的法律意識等。例如,針對一些企業或個人非法占用古松林地、盜伐濫伐古松等行為,檢察機關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或刑事訴訟,通過法律手段嚴厲打擊違法行為,維護古松林的生態環境和公共利益。

“林長制 檢察長制”協同保護機制實施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方面,通過加強林業部門與檢察機關之間的溝通協作,建立了信息共享、線索移送、聯合執法等工作機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形成了保護古松林的強大合力。另一方面,通過嚴厲打擊各類破壞古松林的違法行為,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有效遏制了破壞古松林現象的發生,古松林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同時,通過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公眾對古松林保護的關注度和參與度不斷提高,形成了全社會共同保護古松林的良好氛圍。

當夕陽為古松林鍍上金邊,巡林員的腳步聲回蕩在林間小徑。這片歷經風雨的綠色瑰寶,正通過司法與科技的雙翼護航,在文化傳承與生態永續的平衡中,書寫著新時代的松濤傳奇。(王江江)

閱讀 425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