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島市林業惠民建設見聞
“這里環境好,有山有水有葡萄。”從湖北遠道而來在河北省昌黎縣十里鋪鄉葡萄溝度假的邱女士對記者說,感覺在這里生活很好,她準備住一個月。在葡萄溝,像邱女士一樣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游客每年可達40萬人次,僅旅游一項為當地農民增收500多萬元。
“經濟林生產已經成為秦皇島市大部分農民脫貧、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秦皇島市林業局局長張西敏說,全市2265個行政村中,有1847個村有果樹栽培,發展果品產業。
生態立市
“生態”是秦皇島的生命線,“綠色”是秦皇島最基本的底色。秦皇島市市長張瑞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秦皇島正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生態立市”作為四大發展戰略之首,努力建設河北最干凈城市、京津冀城市群中生態標兵城市、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和國家森林城市,以良好的生態環境,不斷吸引高端人才來秦投資興業,以人才的聚集帶動產業的集聚,推動秦皇島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秦皇島市提出“生態立市”戰略布局,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防治結合、標本兼治,不斷擦亮秦皇島生態品牌。
據悉,秦皇島市《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暫行規定》《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暫行辦法》和《環境保護督察方案》,進一步強化各級黨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門和黨政領導干部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及工作責任,建立環保工作“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河長制”,屬地16條河流的河長全部由市級領導擔任,其中戴河、洋河兩條主要河流的河長分別由市委書記孟祥偉、市長張瑞書親自擔任。
張瑞書說,生態良好是秦皇島的比較優勢,更是秦皇島的王牌和生命線?;谶@一認識,把“生態立市”擺在首要位置。2015年秦皇島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達到269天,比2013年增加60天,PM2.5下降26.2%。
張西敏表示,秦皇島將堅定不移地實施“生態立市”戰略,緊緊圍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目標,按照“城市森林化,道路景觀化,農田林網化,林業產業化”的要求,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大資金投入,爭取到2018年達到或超過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標準并通過驗收。
張西敏說,圍繞讓地更綠,全面推進森林城市建設,今后五年造林綠化190萬至200萬畝,確保“十三五”期間森林覆蓋率達到60%以上。今年將完成造林綠化30萬畝以上。
近年來,秦皇島把生態環境建設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大力統籌推進城鄉綠化,打造宜居城市,綠化城鎮鄉村,努力營造接近自然,適宜人居,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城市綠化格局,以創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為契機,進一步提升全市綠化水平。
張西敏說,以“三北防護林、沿海防護林、退耕還林”等國家重點林業工程為依托,先后實施“3318環城綠化”、“綠色秦皇島建設”、“林業生態村建設”,進一步統籌推進城鄉綠化。2001-2012年,秦皇島市采取財政支持、社會和個人融資投入等方式籌集資金8億元,完成人工造林任務157萬畝、飛播造林42萬畝、封山育林129萬畝,完成四旁植樹6200萬株。全市城鄉綠化水平顯著提升。
2015-2016年,秦皇島市進一步創新林業發展模式,加大造林綠化和生態建設力度,兩年來,投入資金各級財政資金2.3億,帶動社會投入6.9億元,完成造林綠化面積50萬畝,義務植樹1300萬株,為城市森林建設增添了濃抹重彩的一筆。
綠色發展
“從葡萄育苗、種植、加工到因葡萄而發展起來的旅游業,昌黎縣葡萄溝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典型。”張西敏說。
“通過發展旅游,我們的葡萄值錢了!”昌黎縣十里鋪鄉副鄉長、西山場村原書記趙彥林介紹,以前單純種植葡萄時,葡萄的價格很低。西山場村從2000年開始發展鄉村旅游,以葡萄種植發展餐飲、住宿、采摘等旅游業務。后來,周邊的灣里村和條子峪村也納入了葡萄溝景區。目前,葡萄溝每年的葡萄產值在5000萬元,西山場村目前人均收入在2萬元以上,還帶動了周邊村子的發展。據悉,葡萄溝的葡萄苗木遠銷新疆、寧夏、甘肅等地。
昌黎縣昌黎鎮杏樹園村則因花而富。杏樹園村主任郭有勝介紹,全村主導產業以花卉養植為主,養植戶達到了480戶,養植面積560畝,品種達到了百十余種,主要品種有檸檬、梔子、月季、珍珠梅、桂花、八仙、倒掛金鐘、山茶等。年產盆花800余萬盆,年銷售收入3933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86%,花卉產業年增收200萬元。人均花卉收入8000元,占人均收入的70%?;ɑ茕N往祖國的大江南北,最遠銷往陜西、山東、新疆等地,最多銷往京津冀、東北三省、內蒙古等地。
青龍滿族自治縣是全國蘋果、板栗重點產區,所產果品被廣大消費者所青睞。全縣現有果樹總面積71.16萬畝,其中結果面積49.42萬畝。果品年總產量26萬噸,其中蘋果21萬畝,年產量18萬噸;板栗38萬畝,年產量1.5萬噸。青龍縣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形式,統一栽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收益分成。雙山子鎮王杖子村大北岔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農戶山場入股方式,合作社與農戶收益按5:5分成,實現了合作社與農戶雙贏。
山海關區自1985年引進栽植大櫻桃,已有30年的栽培歷史。目前,全區大櫻桃栽培面積已達3萬畝,盛果期結果面積2.5萬畝,產量約2萬噸,產值2億元。2008年大櫻桃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2009年申請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大櫻桃)標準化生產基地,2010年通過國家驗收。區政府自2006年連續出臺發展大櫻桃優惠政策,即凡新種植大櫻桃的農戶每畝補助150元或無償提供大櫻桃苗木,極大調動廣大果農種植大櫻桃的積極性。特別是今年,我們整合各類財政資金,免費發放優質苗木10萬余株。
為確保新栽植的經濟林地不種玉米等高桿作物,對實施林藥間作的,青龍縣財政在造林補助基礎上,每畝再補貼100元。鼓勵縣內滿藥本草等企業與藥農簽訂保護價收購合同,當市場價低于保護價時,企業以保護價收購,政府給予補貼,保障農戶收益。全縣僅采取林藥間作模式種植中藥材近2萬畝,其中雙山子鎮雙山子村樂道中藥材合作社在去年栽植的1200畝核桃板栗園內間作連翹、地丁,打造果藥間作立體種植模式。
張西敏介紹,秦皇島堅持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積極發展核桃、板栗、蘋果、大櫻桃等特色林果產業,建設特色經濟林基地,增加農民收入,壯大區域經濟。到2018年,山區、丘陵造林綠化面積達到42萬畝。農田林網綠化工程。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鄉、村行政區域為單元,開展農田林網建設。到2018年,農田林網綠化面積2萬畝,新增防護面積30萬畝。
勤勞、樸實和富于創新精神的秦皇島人民,正用智慧的雙手,精心編織著一幅幅滿眼綠色、和諧唯美的生態錦繡,讓秦皇島山山疊翠、處處綠蔭,以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為契機,努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生態標兵城市。
張西敏說:“力爭2019年確保到2020年達到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標準。屆時,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6.5%以上,三分之二以上的區、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5%,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51%,林業總產值達到120億元。”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