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網
當前位置:關注森林 > 全國林草動態 > 地方林草要聞 > 正文 站內導航
[]

張應龍:用堅韌與智慧繪就榆林綠色畫卷

媒體: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果叮咚
專業號:日月峽資訊 2024/12/9 10:06:53

用堅韌與智慧繪就榆林綠色畫卷

——記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防沙治沙標兵張應龍

“狂風能卷起戈壁上的沙土,卻不能拔掉雪山上的一棵草。一個人的志氣像根深深扎在心里,就不會隨風飄搖?!睆垜堖@樣說。

20余年,他扎根一線、堅守毛烏素沙地,以科技創新走出一條循環治沙之路,將茫茫沙海繪為美麗綠洲,先后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被國家相關部委授予“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個人”“全國防沙治沙標兵”“全國綠化勞動模范”等榮譽。

面對榮譽,張應龍卻更加謙卑:綠色只是第一步,未來的路還很長,循環發展的故事還要繼續講下去。

堅守沙地二十年

談起如何“入沙行”,張應龍有些不好意思。在他看來,最初開始治沙只是一個偶然。

2002年,在北京任職的張應龍回陜西神木過年探親,在其目前治沙造林基地所在的村子錦界鎮溝掌村,因“喝高”而答應村黨支部書記出錢治沙。過了幾天,這名黨支部書記給張應龍打電話,問說過的話算不算數,他才反應過來自己“還弄下這么一出事”。

“說過的話就要算話,更何況當時黃沙漫天,風又刮得緊,不知怎么的,要把這保護起來的念頭就在我腦中扎下了根?!睆垜堈f。

于是,他以70年期限承包了毛烏素沙地禿尾河源頭圪丑溝19.2萬畝荒沙,投資100萬元啟動治沙工程。然而,在投資全部花完回鄉查看時,他才發現,治沙基地只推開“一塊沙灘、二里便道”。這時,親友都勸他“回頭”,張應龍卻毅然辭掉工作,帶著又籌到的200多萬元只身進入基地,承包了位于陜西省神木市錦界鎮圪丑溝毛烏素沙地的一塊42.8萬畝的無人荒沙地。

苦難撲面而來。沒路沒電,還要面對駐地被風沙掩埋、林木盡毀的嚴峻情況,最重要的是資金鏈斷裂,張應龍不得不賣掉父親留下的6間門面房來支持他的治沙事業。

“朋友說我治沙治瘋了,我卻覺得很樂觀。因為治沙是造福千秋萬代的事業,我愿意為此將個人得失拋諸一邊。只要路子對了,終究會得到大家的理解與支持,治沙事業也一定能夠成功?!睆垜堈f。

20余年治沙路,從人拉肩扛到修路造林、從個人獨闖到組織公眾治沙、從盲目造林到科學治沙,張應龍栽植樟子松、長柄扁桃人工林38萬畝,使承包區域林草覆蓋度從3%提高到65%。

不毛之地變成了林海茫茫、鳥語花香的世外桃源。

以科技創新走循環治沙之路

張應龍是個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人。在漫長的治沙生涯中,他意識到治沙靠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他轉變思路,從單打獨斗治沙,轉為與科技主體開展合作,走訪大量業內專家學者和治沙英模,志在走出一條科學治沙的新路徑。

一位中國科學院專家告訴他,在沙漠里種樹不能盲目,一定要先把水保住,這樣土壤中的養分才不會流失,成活率才能高。同時,還要種混交林,喬灌木結合。這讓他茅塞頓開。

一邊學習、一邊實踐,張應龍創新治沙理念,提出毛烏素沙地治理的3個階段:防沙治沙-護沙用沙-生態循環利用模式。初期目標達到沙漠穩定,中期目標達到有效保護與產業形成,終極目標實現生態-居民-產業循環利用發展。

遵循這一目標,他創新了混交造林模式、生態經濟林模式、種九留一模式、十年齡樟子松林下綿羊輪牧模式、林業秸稈與林區有機廢棄物回收資源化利用模式、林下食用菌天然生長模式等,為當地林業部門生產提供了有力的技術實踐支撐。

從2005年開始至今,神木市生態協會合作引進土壤環境、水文、微生物、植物、動物昆蟲專家學者200多人,在治沙基地建成了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毛烏素生態試驗站、長柄扁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陜西省省級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單位。以此為平臺,承擔了科技部、國家林草局、國家標準委、陜西省科技廳等部門的項目27個,主持起草國家及地方標準7項、出版專著3部,獲國家專利23項、省級科研成果鑒定3項。

張應龍說:“一個英雄解救不了世界,只有靠社會力量才能真正保護沙漠生態?!?/p>

為此,他注重科普,經常走出基地做科普宣講,向當地老百姓發放科普讀物,接待公益組織代表和學者參觀考察,開展生態文化交流活動。由他牽頭組織的治沙培訓班已舉辦約80期,培訓人員約1萬人次。

沙產業讓老百姓享受生態紅利

通過技術創新,張應龍推出生態經濟林模式、林下養殖模式、林下食用菌天然生產模式等,形成新的林下經濟,在沙地創造價值,讓老百姓享受生態建設紅利。

長柄扁桃是一種非常適宜在沙漠種植的植物。張應龍和多年合作的中國林科院博士選育了幾種長柄扁桃進行雜交,2021年將培育的80粒種子由神舟十三號飛船帶入太空進行育種。普通的種子發芽需8—10天,太空育種4天左右就能發芽。2023年,張應龍把經過太空育種的長柄扁桃栽回毛烏素沙地。

2021年,他們首次在林下成功種植牛肝菌和松茸菌,畝產100—150公斤。為擴大治沙成果,帶動沙區人民致富,張應龍也發展苗木繁育、生態農業,累計幫助周邊村民增收達8000多萬元。

2003年至今,他幫助當地村民成立了合作社,引進樹莓、花楸、釀酒葡萄以及林下鴯鹋、綿羊生態養殖和食用菌種植產業等,組織農民開展以造林務工、林業育苗、林果采摘、林下經濟為產業的經營活動。累計在基地周邊推廣種植長柄扁桃10萬畝、林木苗圃2000多畝、草糧輪作技術示范4000畝,幫助農民實現脫貧增收,村容面貌煥然一新,鄉村振興工作持續穩定,駛入良性生態循環發展軌道。

20多年來,張應龍堅守在毛烏素,與沙共舞,經歷了難以言說的磨難,也遭遇了數不清的挫折。他從沒放棄自己的夢想,用堅韌與智慧繪就了一幅壯麗的綠色畫卷,使毛烏素沙地煥發出蓬勃生機。(果叮咚)

閱讀 960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