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網
當前位置:關注森林 > 地方林草動態 > 遼寧 > 正文 站內導航
[]

修復沙地生態、探索科學治沙,遼寧省彰武縣—— 七十年, 種出片片“希望林”(美麗中國)

媒體:人民日報  作者:郝迎燦
專業號:遼寧種苗 2023/6/25 13:47:27

本報記者 郝迎燦

彰武縣疏林草原生態恢復示范區。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彰武縣干部群眾構筑草方格固沙。

以上圖片均為彰武縣委宣傳部提供

  核心閱讀

  遼寧省彰武縣地處科爾沁沙地南部,屬于典型生態脆弱區,新中國成立前后,全縣土地沙化面積占比高達96%。7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彰武人接續奮斗、治沙造林,土地沙化面積由524萬畝降至不足200萬畝,林地面積由18萬畝增長至212萬畝。

  遼寧省彰武縣章古臺林場阿爾鄉護林點,林海深處藏著3間矮房,這是護林員李東魁的“家”。

  一匹老馬,一個水壺,8500多畝樟子松林,每天巡護10多個小時,李東魁一干就是36年……

  綠了章古臺,白了少年頭。如今,李東魁已是滿頭華發,臉上皺紋似刀刻斧鑿。如李東魁一般,在彰武,每一抹綠色背后都有一個奮斗故事。70多年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彰武人創造了沙地變林海的綠色奇跡。

  堅定信心,齊心協力建起防護林

  驅車來到彰武縣西北角,舉目四望,樹木蔥蘢。這里是阿爾鄉鎮北甸子村,村莊三面環沙,形似一支遒勁的樹杈,直插科爾沁沙地。

  早先,可不是這副模樣。“一碗米、半碗沙,走一步、退半步。”72歲的村民陳其華,對當年風沙肆虐的情形記憶猶新,“夜里風勢一大,早上得翻窗出去,清理掉齊膝深的流沙才能打開屋門。”

  “沙進一步,人退一步,啥時候是個頭?”時任村黨支部書記董福財急了,挨家挨戶做工作——種樹,治沙。

  “沙窩窩里栽樹,怕不是豁嘴吹燈白折騰?”一開始,應者寥寥,只有11名黨員站了出來。

  “用水難,套上馬車去拉水,再一桶桶拎上沙丘;挖坑難,一邊挖坑一邊澆水,防止流沙回填;存活難,風沙卷走一棵補種一棵,摸索出一整套沙上種樹好法子……”陳其華就是那11名黨員之一。

  最終,在村西頭風口上,種活了3000畝楊樹苗。后來,這片林被稱作“黨員林”“表率林”,更被大家稱為“希望林”。

  不再觀望,北甸子人向流沙發起挑戰,20多年來,全村累計植樹300多萬株,不僅守住了家園,也無聲織就一段治沙傳奇。

  一個村,折射一個縣。彰武縣地處科爾沁沙地南部,新中國成立前后,全縣土地沙化面積占比高達96%,森林覆蓋率僅為2.9%。

  “向北,科爾沁沙地黃沙漫漫;往南,沈陽等城市組成的遼中南城市群咫尺可望。”遼寧省農科院沙地治理與利用研究所(以下簡稱“沙地所”)所長于國慶說,“面對蒙古高原呼嘯而來的風沙,彰武退無可退。”

  1952年,新中國第一家治沙科研單位——遼西省林業試驗站(沙地所前身)在章古臺鎮成立,彰武打響風沙阻擊戰第一槍。

  “依托沙地所等科研單位的科技支撐,我們堅持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喬灌相結、針闊相融的原則,全面建設防風帶、阻沙帶、固土帶三條林帶,單近10年就累計實施造林43.1萬畝,有效阻擋科爾沁沙地南侵。”彰武縣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一棵樹到一片林,治沙造林七十余載,彰武人交出一份優異答卷——從新中國成立前后到2022年底,土地沙化面積由524萬畝降至不足200萬畝,林地面積由18萬畝增長至21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9%提高到31.47%……

  科學治沙,選種優勢樹種、恢復草原生態

  走進沙地所大院,攀上30多米高的守望塔,耳畔松濤陣陣,腳下逾萬畝樟子松林滿目蒼翠。

  這片松林,來之不易。

  1954年,首任所長劉斌和技術人員種下2000棵油松,但只有兩棵存活下來。

  痛定思痛,他們廣泛搜集資料,最終發現樟子松耐旱耐寒耐瘠薄,適宜在沙地生存??烧磷铀煞植加诖笈d安嶺北部和呼倫貝爾沙地,引種到彰武是否會水土不服?

  “遵循科學方法,選種、育苗、試種,僅用兩年時間,老一輩研究人員硬生生將樟子松‘南移’8個緯度,落戶彰武。”沙地所高級工程師王恩利介紹,而今,樟子松不僅在彰武縣扎牢了根,還成為我國“三北”防護林的主要樹種之一。

  “漫漫黃沙變綠洲的背后,是幾代人投身林業科研一線,用一項項科研成果為遼西北固沙造林及‘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于國慶說。

  以科技手段為支撐,以先進理念為引領,彰武逐步探索出一條科學治沙之路。

  離開沙地所,直奔大德鎮,登上歐李山觀景臺,湛藍的西舊府湖、起伏的德力格爾草原、縱橫交錯的防護林帶盡收眼底。

  “原先這里沙化嚴重,萬畝沙丘哈拉嘎圖年均移動3厘米。”大德鎮鎮長賈宏達介紹,“而現在,它不僅被四周的林、草、湖牢牢鎖住,還成為草原生態恢復示范區。”

  經過幾十年的治理,彰武生態環境逐步好轉,但半流動沙丘、風蝕點問題仍然突出。因此,彰武加速由“一沙之治”向“生態之治”轉變。

  2018年8月,彰武啟動實施百萬畝草原生態恢復工程。“通過落實全面封育等措施,將區域內的森林、湖泊、草原、耕地和沙地等整合連片,目前已初步打造54萬畝疏林草原生態恢復示范區。”賈宏達說。

  據介紹,近5年來,示范區內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的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流動、半流動沙丘得以固定,季節性危害風蝕點大幅減少,植被草層高度更是由5至7厘米提高到30至40厘米。

  綠富同興,探索光伏治沙模式

  行走彰武,綠色果實處處喜人,昔日“沙窩窩”搖身變成“金窩窩”。

  來到后新秋鎮燒鍋村八家屯,登高遠眺。長空之下,400多畝光伏板整齊鋪展。

  利用豐富的光照資源,彰武開始探索光伏治沙模式。“光伏陣列形成平鋪式沙障,有效減少風速,光伏板遮光降溫、減少水分蒸發,板下種糧種菜,實現農光互補。”后新秋鎮副鎮長呂順說,“板上發電、板下修復、板間種植”的綜合治理體系,可以有效緩解沙化地區人與環境間的矛盾。

  51歲的燒鍋村村民白雪飛就是受益者。“家里40多畝地流轉給光伏發電企業,一年一畝租金780元,企業又把土地返包給村集體種糧,我們在這干活,一天工錢150元。”白雪飛說。

  柳河,彰武的母親河,從科爾沁沙地一路蜿蜒穿行,水少、沙多。2019年7月,彰武啟動柳河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工程,通過實施堤防工程,減少沿岸水土流失;實施“稻田濕地”工程,引入鬧德海水庫富余水資源,將旱田改造為水田,實現夏秋季水面覆蓋、春冬季留茬固沙,有效改善耕地沙化問題。

  “原先在沙窩窩里種玉米,種一坡,收一籮;現在旱改水,水稻畝產達到千斤以上,而且還能留住泥沙,地越來越肥。”大冷鎮木頭村村民劉鳳霞說。

  在阿爾鄉鎮阿爾鄉村,村黨支部書記李明明正忙著申請資金,計劃新建一座玉米壓片廠,為村里的肉牛養殖戶提供飼料來源。在她的帶動下,目前全村有200多戶村民通過養牛增收致富,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超過1.8萬元。

  今年34歲的李明明正是李東魁的女兒,2011年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工作,“我父親的夢想是讓家鄉綠起來,而我的夢想,是讓大家日子越過越好。”

 

 

 

閱讀 1085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