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習近平
讓“中國夢”實現在碧水藍天下
本刊記者 田新程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生態文明重要性日益凸顯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論斷發人深省。
“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且不論肆意破壞環境的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也不說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增強招商引資的吸引力,單從民生角度來看,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人是生產力最核心的要素,環境好了,老百姓的幸福感提升了,才能更好地發展生產力。
近日,本刊記者走進廣東、江西等地,探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統一的成功模式,梳理這些地方的發展成就和歷程,從實踐中印證了總書記的論斷。
論斷一: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聚焦城市:廣東惠州
惠州是一座被綠色浸潤的城市。城中西湖風光無限,東江、西枝江穿城而過,“嶺南第一山”羅浮山、“北回歸線上的綠洲”南昆山依城而立,風光旖旎的大亞灣海岸線綿延52公里,市區附近遍布湖泊、濕地、森林、溫泉等自然資源。
對于大自然的賜予,惠州一直視若珍寶,精心呵護。近年來,惠州共投入40多億元用于森林公園、園林風景、生態景觀林帶、綠道網和街道綠化等生態工程。
“湖在城中、城在園中、湖城相擁、城水共生、城園交融”,這是惠州極力打造的森林城市格局。他們把城鄉綠化和森林建設納入城市及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科學規劃了全市林業生態布局,對建設森林城市起到了重要的導向和保障作用。

為實現城市增綠的目標,惠州實施了“公園戰略”,大力推進城市綜合性公園、專類公園和帶狀公園建設,構建了“山環水綠,綠廊穿梭,環境優美,生態優良”完整的城市森林生態體系。“惠州城市綠化建設現在是一年一個樣、三五年大變樣!城市綠了,生活得更舒坦了。外地朋友來了,帶他們爬爬山,體驗一下宜居惠州。”一位正帶著朋友攀爬市區高榜山的市民自豪地告訴記者。像高榜山這樣的森林公園,惠州目前共建有35個,它們不僅是城市的綠肺,也是市民休閑放松的好去處。 在大規模建設公園的同時,惠州大力推進城市綠地和街道綠美工程,創建了一批“綠色單位”和“綠色社區”,實現了推窗見綠、出門見園的目標,使市民和游人切實感受到身處惠州“離塵不離城,如夢在惠州”。 大亞灣、巽寮灣、東江、西湖、紅花湖、高榜山及羅浮山等,這些重要安全生態資源和特色景區,被總長330公里的3條省立綠道網有機串聯起來。行走在惠州綠道上,游人能夠領略到“海之韻”、“江之美”、“湖之秀”和“山之靈”的主題特色。 “海上森林”也是惠州一道賞心悅目的綠色風景線。擁有海岸線200多公里的惠州,對沿海紅樹林濕地進行了積極有序的恢復種植和保護工作。目前,惠州市完成紅樹林造林面積2595畝,存活2070畝。物種多樣、資源豐富的紅樹林和沿海防護林帶在海岸上形成了一道道樊籬,在蜿蜒曲折的海岸線上,茂密的紅樹林宛如一道綠色長城。 面對惠州清秀可人的城市環境,世界各地知名企業紛紛投來青睞的目光,惠州此前的種種“大手筆”被演繹成了“筑巢引鳳”的佳話。
我國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總投資43億美元的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在沿海10多個城市中最終選擇了落戶惠州,除了市場因素,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諧的發展環境是他們青睞惠州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面對這些給惠州帶來“金山銀山”的企業,惠州并沒有放棄對“青山綠水”的執著追求。對生態保護問題敏感的石化項目,惠州一如既往地給出了“綠色港灣”的要求。在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建設過程中,生態保護要求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 項目建設前,施工單位發現工地一棵樹上有幾只白鷺正在孵蛋,于是鳥類專家被請到現場,這塊區域被劃為“禁區”,直到鳥蛋孵化為雛鳥飛走后,才重新開工。建設中,海底生態調查顯示,附近的珊瑚可能會受到施工影響,于是施工單位投入75萬元為珊瑚“搬家”,將400平方米的珊瑚成功移植到10公里外的海域…… 統計數據顯示,惠州現有外資企業近萬家,其中不乏世界500強企業,投資來源國家和地區30多個。2012年,惠州市外商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424.6億元,155家外資企業實現增資擴產。 眾多的世界級企業選擇惠州并非偶然,而是對惠州綠色發展的認同。
啟示:
從生產力和生態環境的關系來看,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外部生態環境。作為維持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生命支持系統,生態環境為人類提供了生產力三大基本要素中的各種自然要素,如勞動資料中的土地,勞動對象中的礦藏、森林等??梢哉f,生態環境是影響生產力結構、布局和規模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它直接關系到生產力系統的運行和效益。優良的生態環境不僅能夠轉變為經濟優勢,它本身就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重要的公共品,使生活于其中的每個人都受益。
當沙塵暴肆虐、PM2.5爆表、地下水污染等等直逼我們面前時,當我們每個人對生態環境的惡化都有切身體會時,我們應當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論斷二: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聚焦城市:江西鷹潭
江西鷹潭,一座因銅而興的城市,規模以上涉銅企業超過100家,亞洲最大、世界前三強的銅產業基地——江西銅業集團貴溪冶煉廠就坐落在境內的貴溪市。 一個“銅”字給鷹潭的經濟帶來了飛躍式發展。當地人既為此驕傲,也為其付出的環境代價憂慮。 貴冶建廠30多年產生的“三廢”日積月累,周邊農村土地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危及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生命健康。“原來貴冶廠區周圍的老百姓,那日子是真難過。”鷹潭市林業局副局長胡斌說,過去貴溪冶煉廠廠區周圍有其橋、蘇門、龐源三個村,村里常年灰塵大、煙氣重,河里的水都是藍色的。 “十幾年前村里就沒有人種地種菜了,吃的大米蔬菜、喝的水都是從外面買進來的。”村民江輝輪說。 農村土地環境不僅事關農民的權益,也關系著城鄉百姓菜籃子、米袋子、水杯子安全。重金屬污染土地不適宜種植糧食作物,不適宜發展畜牧業,不能生產進入人類食物鏈的產品。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鷹潭污染土地治理刻不容緩。 近年來,江西省采取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是主體、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利益結合體、以科技為支撐科學選育樹種”原則,加強對受污染耕地、荒山、礦山廢棄地的生態治理。鷹潭也向重金屬污染“亮劍”:防止土壤重金屬進入食物鏈,種植適用于觀賞、建材、工業原料的花卉苗木,用于吸收、轉化、降解污染物,逐步移除土壤重金屬,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 胡斌說,雖然不能進行農業生產,但大部分污染土地的肥力較高,適宜種植富集系數較高的苗木花卉品種。 去年,鷹潭市將貴冶周邊2.2萬畝農田、林地全部納入土壤綜合治理規劃,實施以貴冶周邊為核心,輻射面達2萬畝的苗木花卉基地建設。 這是一種生物治理技術手段。據有關專家介紹,對已經被重金屬等污染物污染的土地,利用森林植物的適應、凈化、吸收與轉化能力,使土壤中已有的污染物逐漸向森林植物體內轉移,從而使土壤中重金屬減少。
對污染程度較輕的土壤,只需6-8年一個輪換期就可基本修復,污染程度嚴重的土壤,2-3個輪換期能逐步修復。 為了激勵花卉苗木產業快速發展,鷹潭逐步建立政府獎補、信貸支持、招商引資、群眾自籌相結合的投入機制,縣(市、區)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扶持苗木花卉產業發展。貴溪對在貴冶周邊發展苗木花卉造林的企業或個人進行稻谷補助,農田每年每畝補助250公斤,旱地每年每畝補助150公斤,林地每年每畝補助50公斤。糧食補助按國家糧食收購保護價支付,連續補助10年。 建立“合作社 村民理事會 村民”模式,按照“誰造誰有、合造共有”的造林機制,吸引村組能人和大戶投資苗木花卉產業,全市共成立苗木花卉合作社10余個,引導帶動村民充分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空閑地及被污染土地種植苗木花卉,助推林農增收致富,促進農村產業轉型。 在重金屬污染土地上發展花卉苗木產業,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污染土壤開始得到修復;促進了種植業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找到了關停污染企業的替代產業。目前,鷹潭在貴冶周邊組建苗木花卉生產經營實體26家、建成苗木基地5000多畝,年產落羽杉、香樟、廣玉蘭等苗木花卉2070萬株,僅此一項農民畝均可增收上千元。
啟示:
對已惡化生態環境的治理投入高、見效慢,尤其是某些生態環境是脆弱的、不可逆的,破壞容易、修復難,一旦破壞、再難恢復。一個漫長的時間成本、一個高昂的經濟代價,看似短期內的GDP增長,卻造成長期治理難的經濟負增長惡果,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本質上卻是擠壓人類生存空間、拖動經濟長期負增長的"劊子手","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提法可謂振聾發聵。
鷹潭在受污染土地上發展苗木花卉產業,既改善了土壤,又美化了環境,同時還帶動了農民致富,成功探索出一條生態治理受污染土地的新路子。
論斷三: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
聚焦城市:江西撫州
撫州森林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空氣質量良好,水資源充沛,是江西省重點林區之一,林業用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68.9%,森林覆蓋率64.5%。
在撫州的夢湖公園,沿鳳崗河綿延20公里的綠道成為人們休閑的好去處,吸引著市民紛至沓來。人們或一家三口,或三五成群,個個興高采烈;或觀景,或健身,人人自得其樂,一幅和諧相融的圖景。 可誰曾想,就在幾年前,這里還是撫州有名的低洼地。十多公里的鳳崗河,只要一下大雨,水便漫上岸,兩邊農田全部被淹,水稻只能收一季,鳳崗河所在的高橋鄉成為遠近聞名的貧困鄉。 修湖治水成了撫州市民的夢。隨著生態建設的不斷推進,這個夢沒有停留在撫州人的夢里。撫州市委、市政府按照防洪排澇、資源利用、生態補給、城市景觀綜合效益的要求,對夢湖洼地徹底改造,不但修湖,還建成了公園,修了20公里的綠道。 游客多了,商機也多了。飽受內澇之苦的村民紛紛在家門口辦起了農家樂,支起了燒烤攤。村民張桂英說,如今不用擔心填不飽肚子,收入比以前翻了幾倍,家里蓋起了小洋樓,好日子還在后頭。 致力于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撫州市,經過一系列工程的實施,實現了推窗可見綠、出門可游園,一步一景,山在城中、人在園中,讓人感覺到這座城市的恬靜和宜人。 植被茂盛、四季常青的撫州汝水森林公園,成為城市中的"天然氧吧"。家住附近的劉老先生頗為自豪,他每天早上都會進公園打太極拳,晚上散步,有時碰到退休前的同事,還會坐下聊聊天、拉拉家常。如果有外地的親戚來,他會帶客人到園中游玩,講述幸福感受。劉老先生說,撫州的美不僅美在外表,還美進了老百姓心里。 記者在撫州上山、下水,穿行于山水之間,在飽嘗大自然原生態之美后,還發現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加工……形形色色的綠色產業,成了一個個農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臨川區太陽鎮湖溪村的山場上,64歲的村民饒懷中正忙得不可開交。他說:“這片黃梔子對我來說可是‘金梔子’,靠它我才能發財。” 8年前,饒懷中還是一個靠打工掙錢的農民。在江西天順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打工期間,一直想發財的饒懷中看中了公司紅紅火火的黃梔子產業。他學會了黃梔子種植技術,回村里租了250畝地,帶領老伴和兒子、兒媳開始了創業。 通過幾年的摸索發展,饒懷中的黃梔子致富夢成為現實。去年,饒懷中收獲1.9萬公斤黃梔子,收入70多萬元。如今,饒懷中在撫州市區買了新房,戶口也遷到了城里。 “靠的就是種植黃梔子,讓我們能在家門口致富。當年不搞這個,現在肯定還打工呢。”饒懷中說。 隨著林下經濟前景看好,像饒懷中一樣,撫州許多外出打工的農民紛紛返回家鄉,一頭扎進了“林下掘金”的大潮中。 據統計,撫州有51萬農業人口從事林下經濟,經營面積318萬畝,實現產值37.1億元,從事林下經濟的農民人均純收入7050元,來自林下經濟的收入占到了43%。
啟示:
研究表明,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2萬多次,吸入空氣15~20立方米。如果身處碧水藍天,吸入的是清潔的空氣,自然令人流連;相反,如果環境惡劣、濁氣熏天,不僅不是享受,甚至導致健康受到危害,還有何幸??裳?,這樣的發展又有多少實質意義?
生態是生存之基,環境是發展之本,只有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論斷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聚焦城市:廣東云浮
作為廣東最年輕的城市,云浮經濟相對欠發達,但是在2012年初公布的建設幸福廣東綜合評價報告中,云浮卻在粵東西北地區排名第二。 這看似矛盾的對比,背后卻隱含著這樣的一個事實:近年來,云浮堅持走生態文明之路,著力改善生態環境、人居環境和經濟社會環境,大力改善民生,使民眾對云浮的自豪感、認同感和歸屬感不斷增強,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云浮是中國內地最大的石材加工流通集散地之一,擁有“中國石材基地中心”和“中國石材流通示范基地”稱號。云浮因石材產業而聞名,也曾因石材業所產生的廢料、廢水、廢渣的“三廢”而苦惱。 “生態優良是云浮的一大優勢,只有繼續保持、不斷增創這一優勢,云浮才有可能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保持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才有可能在發展的同時同步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廣東省的決策者發出這樣的聲音,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云浮不走與發達地區同樣的“熟路”,不走粗放發展、低質發展的“套路”,不走以浪費資源、犧牲生態、犧牲老百姓利益為代價的“彎路”,而是走出一條符合云浮實際的科學發展的新路。 優良的生態和人居環境成為建設幸福云浮的重要內容。作為欠發達地區,近年來,云浮致力創建綠色家園,打造宜居之城,致力縮小幸福指數與發到地區之間差距。2012年,成功創建“廣東省園林城市”。 云浮積極實施林業生態重點工程、林業生態文明“萬村綠”工程等七大工程,在全省率先制定“一城三江三線”森林景觀建設規劃并穩步推進,現生態公益林生態功能等級一、二類林分別達到81.2%。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7%,林地綠化率93.94%。2009年,云浮轄下5個縣(市、區)全部創建成為“廣東省林業生態縣”;2010年,云浮成功創建“廣東省林業生態市”。其中,郁南縣、羅定市為“全國綠化模范縣”。 有了綠水青山的好環境,才會有經濟發展的好前景。云浮將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實施森林進城、圍城工程。近3年來建成人民廣場、南山公園等11個公園,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6.53平方米。目前,全市城區綠地率達36.82%、綠化覆蓋率達40.31%,初步形成"城在綠中、綠在城中"的城市綠化新格局,城市生態由單一綠化型向生態綠化型轉變。 與此同時,云浮規劃建設完成5條總長500多公里的生態慢行綠道,將現有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生態農業示范區、特色村莊(社區)以及規劃建設的和諧宜居示范村(社區)連為一體,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綠色生態環境。群眾對此滿意率達96%。據了解,“十二五”期間,云浮計劃建成40個宜居城鎮、800條宜居村莊、60個宜居社區。 一座城市能否吸引和留得住人,除了讓人們居住得舒服、休養生息外,更重要的是讓人們能在此宜業創業。 近年來,隨著交通綜合網絡的逐步成型,云浮的區位優勢日益凸顯。云浮市緊抓新的發展機遇,一方面加快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產業園區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硬環境”,另一方面,加快體制改革提升政府服務水平,創造性地開展“三打兩建”工作,并著力打造“平安云浮”、“信用云浮”,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了良好的“軟環境”,使云浮日益成為廣東一片新的宜業創業熱土。 現在的云浮,從西江新城到中國·云浮國際石材產業城再到羅定雙東環保工業園,處處都是一片熱火朝天、催人奮進的景象。 云浮通過不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近年來,云浮的經濟增長從廣東“第三方陣”進入“第一方陣”,綜合競爭實力得到增強,群眾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顯著提升。
啟示:
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是民心所向。這不僅是由于,克服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瓶頸,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繞不過的一道坎,生態脆弱托不起中國經濟巨輪;更因為,隨著人民群眾總體上溫飽無虞、邁向小康,對幸福的內涵有了新的認識,對與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環境問題越來越關切,期盼更多的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渴望更清新的空氣、更清潔的水源。
短評: 保護生態環境是民心所向 田新程 在霧霾天氣、飲水安全、土壤重金屬含量過高等問題頻發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環境的論斷成為輿論焦點,折射出的正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突出地位,加入“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中,形成“五位一體”的局面,這一偉大戰略,對于經濟、民生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從經濟上看。“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既要為當代發展著想,更要為子孫后代著想”。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戰略下,要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已成社會共識,也帶來很大變化。許多的企業早已擺脫了煙囪林立、污水遍地的傳統生產模式,加上許多高新技術的運用,許多企業早已走上了環保、節約型的新型綠色生產模式,這導致了企業工廠的建立,在考慮區域、政策的同時,對于環境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同時,第三產業中生態旅游的興起,已成為許多地方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而支撐生態旅游最重要的,就是生態要良好。
從民生上看。三十多年快速發展積累下來的環境問題,如今進入了高強度頻發階段,特別容易引發連鎖反應,觸發相關矛盾,影響社會穩定。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建設美麗中國,可謂抓住要害、切中積弊。今天的人民群眾,不是對GDP增速不快不滿,而是對生態環境不好不滿。食物豐足了,但吃得不安全了;城市繁華了,但空氣污染了。面對這些問題又何談幸福?可以說,生態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升,關系到人民群眾幸福感的提高。 對于生態,從環境保護、尊重自然到如今將其當做文明進行建設,體現的是與時俱進。這不僅是對于自然的尊重,更是對人民群眾權利的尊重,同時也將為經濟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正如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所說:“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建設生態文明是歷史賦予的重任。讓“美麗中國夢”實現在碧水藍天下,這是我們共同的理想,也是我們共同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