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走進云南施甸,探秘全國最大兩用核不育系水稻繁育基地
盛夏時節,在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水長鄉的群山間,田壟上的水稻,正隨風泛起綠浪。
“喂!您好徐老師,我家今年沒能種水稻,能不能提前申請明年種植?”
“提前申請好啊,我們一定會盡快回復!”
站在水稻田邊,施甸縣水長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研究員徐光正在接聽農戶的電話。這已經是老徐今天接聽的第三個申請電話。
云南保山施甸,這個曾默默無聞的滇西小城,如今承載著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的“芯片”使命。
時間回溯到2010年,當全國農業科研機構苦尋兩用核不育系水稻繁育新基地時,施甸縣憑借獨特的短日照氣候和年均20.9℃的適溫帶進入視野。經計算機模型測算,施甸縣憑借短日照和低溫的氣候條件脫穎而出,與繁育需求高度契合。施甸縣首年試種純度即達83.34%,讓“高原種倉”的傳奇就此啟幕。
“當年,25畝試驗田收割時,所有科研人員的手都在抖?!毙旃庵两耠y忘2010年那個歷史性時刻——試種畝產564公斤,超出預期40%。隨后,基地面積迅速擴展至400畝,創下畝產743.8公斤的世界紀錄。
徐光介紹,在兩用核不育系水稻繁育基地發展中,科技創新始終貫穿始終。一是采用50米玉米隔離帶與200米矮稈作物隔離帶的立體屏障體系,將異花授粉率控制在0.02%以下。二是采用“三段式溫控法”,使種子發芽率穩定在93%以上。三是與云南省農科院共建專家工作站,將不育系品種選育效率提升到30%。
如今,全縣4560畝兩用核不育系水稻繁育基地,年繁種子954萬公斤,可滿足全國80%兩系雜交稻用種需求。
為提升土地利用率,施甸縣兩用核不育系水稻繁育基地采取“夏季稻 冬季菜”的輪作模式,確保水稻種植戶增收。 “種一季水稻保國家糧倉,種一季蔬菜鼓自家錢袋?!狈N植大戶楊洪明道出其中玄機,通過精確規劃,每畝地年綜合產值突破1萬元。
“每年5月至10月開展水稻繁育,每畝產值4500元,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種植蔬菜,每畝收益6000元?!毙旃庹f,更關鍵的是,蔬菜根系有效改良土壤結構,真正實現生態與效益的良性循環。
在施甸縣兩用核不育系水稻繁育基地核心示范區,有21戶經嚴格篩選的種植能手,最多的種植280畝,最少的也有30多畝。
在楊洪明的田間檔案簿里,記錄著現代農業的精準數據,還有農科專家24小時駐田指導,手機里也有多個技術指導群。這位新型職業農民笑稱自己成了“水稻醫生”,他承包的150畝稻田,年均純收入達67.5萬元。
走進施甸縣兩用核不育系水稻繁育基地種子庫,263個品種的稻種編碼,都對應著萬畝良田的希望。從2017年袁隆平題寫“中國雜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到2022年入選國家種業陣型企業,施甸用14年時間,將育種周期縮短50%,累計繁育的種子,保障了全國9.5億畝水稻種植。
暮色中的水長鄉,是一幅充滿生機與希望的畫卷。田野里忙碌的身影,不僅托舉起“藏糧于技”的國家戰略,還書寫著新時代“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傳奇。
云南日報-云新聞記者:李建國 通訊員:楊林元
施甸融媒體中心供圖
編輯:黃世俊
審核:張曉橙(李建國)
來源:https://www.yndaily.com/html/2025/yunxinwen_0623/135766.html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