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省江門市,有這樣一個家庭:母親是環保產業協會的專業人士,女兒是充滿創意的“00后”,父親是默默支撐的后勤保障者。他們用9年時間,創造了一個令人矚目的“家庭生態共同體”模式,不僅守護了家鄉的白鶴,更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三向賦能的可持續公益范式。
張旭欣家庭以“代際協同 專業互補”模式構建起家庭公益能量場。母親張旭欣依托于環保產業協會平臺,系統地整合了科研機構和社會組織資源;女兒梁曉晴發揮出“Z世代”的原生優勢,搭建起青年環保社群網絡;父親梁榮建立物資循環管理系統,將公益耗損轉化為再生資產。三方形成“政策倡導—青年動員—資源保障”閉環生態,開創家庭單元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創新路徑。
從護鳥到育人
2019年,張旭欣家庭發現白鶴越冬種群后,張旭欣組建了江門首個民間護飛小組,帶領志愿者設置護鳥警示牌、開展“白鶴生存權”生態辯論賽。在張旭欣家庭的聯動下,江門完成了首次全國鶴類同步調查。與此同時,張旭欣所拍攝的白鶴影像數據也入選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展播,護鶴視頻《守護鶴舞南粵》也獲得了“福特汽車環保獎”,推動形成跨省護鳥協作網絡的成就。
民間護飛小組的成功實踐為張旭欣家庭積累了豐富經驗,他們將這些經驗延伸到更廣闊的環保教育領域。在自然教育方面,張旭欣開發“五感沉浸式”生態課程,帶領青少年記錄52種鳥類行為,利用廢棄水瓶設計水質實驗裝置,培養出33名大學生環保講師;女兒梁曉晴創作出《消失的濕地精靈》環保劇本殺吸引了大量年輕人投入環保公益,開發的二十四節氣“芳草課堂”桌游能覆蓋到2000名學生。而丈夫梁榮化身“課程道具師”,協助張旭欣收集廢棄材料,提供給團隊伙伴制作鳥類模型。
從專業的自然教育出發,張旭欣家庭進一步將環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在社區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在社區生活方面,張旭欣家庭協同建立出“資源轉化—技能賦能—價值反哺”社區模型,培育出33名青年骨干,推動了廚余堆肥處理1噸垃圾;梁曉晴發起的“社企攜手益起同行”項目,將海玻璃和咖啡渣轉化為文創產品廣受好評;爸爸梁榮則守護東湖公園無廢示范園,3年內累計維護菜園80次,搭建蔬菜棚架10余個,打造100㎡“城市菜園”樣板,帶動50余戶家庭參與有機種植,形成“垃圾減量—文創開發—收益反哺”的良性循環。
可復制的環保創新模式
在積累了護鳥保護、自然教育和社區實踐的基礎上,張旭欣家庭不斷探索環保公益的創新模式。在創新實踐方面,張旭欣通過挖掘“小鳥天堂”生態文化,開發陳皮古樹觀測、祠堂蝙蝠研究等特色課程;利用自身工作優勢資源組建生態文明共同體生態環境導師智庫,建立起“小小講解員”培養體系,母女聯合研發“聞香識植物”等Z世代課程以及創建起“咖啡渣—文創—堆肥—義賣”價值鏈等多項環保項目,對環保事業起到了推動作用。
經過多年努力,張旭欣家庭的環保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直接服務5.2萬人次,培育環保骨干300余人,其中團隊4名青年骨干入選江門市優秀志愿管理者,1人連續兩年入選國家勵志獎學金。同時,協助鶴山市環境教育基地提升設計生態課程。
首創的“家庭生態共同體”模式,破解了志愿服務可持續性難題:母親提供專業引領,女兒拓展青年群體,父親夯實后勤保障,形成“公益傳播-資源循環-社區自治”完整生態鏈。
當母親在候鳥監測站記錄白鶴振翅,女兒在咖啡渣藝術市集傳播低碳理念,父親在示范園彎腰培土時,他們正以最樸實的行動詮釋“美麗中國”的家庭擔當——用專業精神點亮綠色星火,用兩代人的接力守護綠水青山,生動展現“家家都是行動者,人人爭當建設者”的生態文明中國圖景。
來源 | 光明網
編輯 | 李夏菁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