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04年,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正式啟動。12年來,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有哪些創新舉措值得分享,哪些典型經驗值得借鑒,哪些實踐成果真正惠民,未來又將如何發展?
日前,“森林城市·森林惠民”中央媒體采訪活動正式啟動?;顒訉⒎譃?1路,組織中央新聞單位、新聞網站的記者深入北京、河北、陜西、山東、河南、江蘇、浙江、遼寧、湖北、湖南、江西、廣東等12個?。ㄊ校┑?4個市(區)開展實地采訪,廣泛宣傳各地發展城市森林、建設森林城市的科學理念、創新舉措、實踐成果、典型經驗,充分反映森林城市建設的重要作用、民意訴求、發展趨勢及美好前景。
本報將對“森林城市·森林惠民”活動持續關注。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是推進我國城鄉生態建設的一種實踐創新。近日,《中國綠色時報》記者跟隨國家林業局“森林城市·森林惠民”采訪團來到北京市平谷區以及河北省承德市、秦皇島市,實地探訪這些地區的“創森”經驗、做法和成效。森林城市創建,不僅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森林資源增長,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還在增加群眾生態福祉的同時,增加了百姓收入,促進了綠色發展。
“創森”,高位推動有成效
從北京市區驅車一個多小時就來到了此行第一站平谷區,沿路走來,最大的感受就是樹木越來越多,綠色越來越濃,風景越來越美。“近年來,平谷立足首都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功能定位,堅持生態立區發展理念,營造出了青山環抱、森林環繞的生態景觀。”區園林綠化局工會主席王俊青說。
在平谷,“創森”自上而下推動。“創森”以來,平谷各單位圍繞本部門創建任務謀劃項目,將創建工作與基礎設施建設、林業發展、美好鄉村建設等同步規劃實施。“創森”領導小組積極探索區鄉聯動、部門互動、全民參與共創模式,讓“創森”進農村、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截至2015年年底,平谷區林地面積達到70303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6.37%,林木綠化率達71.26%;全區園林綠地面積1473公頃,綠化覆蓋率為50.87%,人均公園綠地為20.12平方米。
河北省承德市有著很好的自然稟賦,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6.7%,被譽為“華北綠肺”。“創森”,承德積極創新,引導各方力量投入。全市整合涉農資金,鼓勵市場主體投資發展林業,形成政府主導、全社會廣泛參與的投入機制,3年投入資金48億元。此外,承德“創森”還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每年4月10日,是承德全民植樹日。全市每年參加義務植樹人數達270萬人,盡責率超過90%,3年累計植樹2150萬株,為創建森林城市作出巨大貢獻。
秦皇島是一座魅力海濱城市,也是一座生態之城,山青、水碧、城綠、天藍。“生態是秦皇島的生命線,綠色是秦皇島最基本的底色。我們要把她建成京津冀城市群生態標兵城市。”市長張瑞書很自信。“創森”伊始,秦皇島實施了以獎代補政策,市財政以獎代補資金支持全市重點綠化項目,獎勵縣區、鄉鎮發揮造林責任主體作用,同時鼓勵和支持社會、個人采用反租倒包、大戶承包等形式自主發展商品林和果品基地,加快宜林荒山綠化。“生態不是一句口號,要實實在在地行動。”張瑞書說。
“創森”,讓城市更綠更美
“創森”路上,平谷生態成效顯著。汽車穿梭于林蔭大道之間,眼前的景色令人應接不暇;道路兩旁一片濃綠,這是平谷平原綠網建設取得的成效。全區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已達44.64%,林木綠化率達46.89%。“我們道路兩旁的景觀綠化帶,最窄處50米,最寬處達300米。”王俊青說。通過平原造林工程,全區營造出大面積的城市森林,構建起穩定健康的平原森林生態體系。在濱河森林公園,雖然天空飄著雨,但依然有游人在園內游玩。經過兩年多建設,濱河森林公園已成為集自然生態體驗、體育娛樂、文化休閑于一體的生態公園,滿足了市民享受生態的需求。
在承德,燕山山脈峰巒疊嶂、郁郁蔥蔥,美不勝收,山下亦是綠意濃濃,城市被綠色環繞。美景得益于承德的“創森”努力,全市道路綠化總里程已達9435公里。此外,承德還重點實施了礦山復綠工程,僅2014年和2015年,承德就投入治理資金超過2億元,綠化治理面積超過400公頃,礦山企業植樹超過2000萬株。在工作人員帶領下,記者來到一座緊靠居民小區的山體公園,這里原本是一座廢棄礦山,山體殘破,如今公園綠地面積已達2萬平方米,成為附近市民休閑放松的好去處。“老百姓就是喜歡這樣的地方。”承德市林業局巡視員封捷然說。
秦皇島市依托海濱城市優勢,沿海建立了海濱國家森林公園。在公園內游走,四周綠樹遮蔽,湖面微波蕩漾,記者路上偶遇白額雁一家4口悠閑地穿過馬路來到湖中休憩,眼前這一切,讓人如同身處一個遠離喧囂、幽靜安詳的仙境。“這片濕地原來是當地村民泄洪的地方,環境差?,F在成了全市最美的地方之一,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游玩。”市林業局局長張西敏說。秦皇島以她的魅力,吸引的不止是各地的游客,她還是眾多鳥類的棲息之所,在我國現存的1370種鳥類中,這里就有450多種,亦有“觀鳥之都”稱號。
“創森”,助百姓脫貧致富
平谷、承德、秦皇島,3座城市有著各自獨特的魅力,“創森”則讓她們都展現出楚楚動人的一面,而最動人之處莫過于城市在發展,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在通往“森林城市”的路上,3座城市也在努力實現“森林惠民”。
平谷有著“中國桃鄉”的美譽。全區常住人口42萬人,而從事大桃生產的就有3萬戶果農近7萬人,全區10萬多農民主要經濟來源就是果品生產,區委、區政府不僅積極扶持果品產業,還鼓勵農戶發展了餐飲、包裝、加工等相關產業,依托豐富的桃資源,開發出桃木藝術品、桃酒、桃花茶等產品,帶動農戶增收致富。此外,平谷還積極發展以經濟林果為主的都市型現代農業,提升果品產業科技和文化附加值,增強區域核心競爭力,并帶動了全區苗木花卉、林產品加工、林下經濟等林業產業的發展,實現綠崗就業、興林富民。
“承德堅持走生態生財雙贏的綠色致富之路,做到既要保護好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又要讓百姓過上小康生活。”承德市林業局局長王江說。承德林業人的愿景正一步步實現。目前,全市經濟林達到925萬畝,占全市林地總面積的1/4,僅果品產業就覆蓋了7.2萬名貧困群眾。
興隆縣是承德的生態富??h,全縣生態經濟對當地農民收入的貢獻率達到70%。在該縣佛爺來村,滿眼盡是板栗樹。村民李存柱過去種玉米,每年純收入不足2000元。2008年,李存柱跟隨全村改種了板栗。政府每畝補助165元,縣林業局專門組織種植培訓,并派專家為村民提供技術指導,板栗種植很快形成規模。李存柱的生活也很快得到改善,“我的6畝板栗,每畝收入能有4000多元,生活比原來好了。”李存柱笑逐顏開。通過種植板栗,目前佛爺來全村已基本解決貧困問題。
在秦皇島,有個“葡萄溝”遠近聞名,被當地村民稱為自己的“吐魯番”。在葡萄溝所在的昌黎縣西山場村,全村家家戶戶都在栽植葡萄。僅葡萄一項,村民人均年收入就超過2萬元。“現在,旅游不僅增加了村民收入,葡萄價格也高了,村民的房子也都換成了樓房。”西山場村原村支書趙彥林告訴記者。2015年,來葡萄溝旅游的游客突破40萬人次,整個葡萄溝一年綜合收入高達5000萬元。“下一步,我們還將發展葡萄育苗產業,延伸葡萄產業鏈,進一步形成規?;?,提高產品附加值。”昌黎縣林業局局長史福山說。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