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蘞莓,野有蔓草
媒體:原創 作者:吳建平專業號:吳建平 2025/6/23 16:08:19
烏蘞莓 (Causonis japonica )是葡萄科,烏蘞莓屬植物,草質藤本。小枝圓柱形,有縱棱紋,節間紫紅色。卷須2-3叉分枝,相隔2節間斷與葉對生,接近頂部有節生者。
葉為鳥足狀5小葉(偶為3小葉),中央小葉長橢圓形或橢圓披針形,長2.5-4.5厘米,基部楔形;側生小葉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7厘米,基部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每側有6-15個鋸齒,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側脈5-9對,上面網脈不明顯,下面網脈明顯。
花序腋生,復二歧聚傘花序;花蕾卵圓形,頂端圓形;萼碟形;花瓣4,三角狀卵圓形;雄蕊4,花藥卵圓形,長寬近相等;花盤發達,4淺裂;花柱短,柱頭微擴大。果實近球形,有種子2-4顆?;ㄆ?-8月,果期8-11月。但象山有一種濱海烏蘞莓(自擬名)果頂部乳頭狀(有突出的帽蓋狀物)。
烏蘞莓產于黃河以南及長江以南等地區。生山谷林中或山坡灌叢,海拔300-2500米。但在象山多分布300米以下,城區很多綠化帶上均可以看到烏蘞莓的影子,好像特別喜歡錦繡杜鵑似,纏繞不放。
烏蘞莓是古代植物,也是我國古代祖先較早認識的中藥材,在《詩經》中有記載“葛生蒙楚,蘞蔓于野。予美亡此,誰與獨處?!?/strong>這里的“蘞”指的就是烏蘞莓。
據《本草綱目》記載:“五葉如白斂,故曰烏斂,俗名五爪龍。江東呼為龍尾,亦曰虎葛。曰龍、曰葛,并取蔓形。赤潑與赤葛及拔音相近?!?/strong>烏蘞莓始得名。烏蘞莓的別名有很多,在李時珍之前,陶弘景稱為五葉莓、《唐本草》(保升)稱為蘢草、在(《爾雅·釋草》)稱為拔及蘢葛等。
烏蘞莓,味苦、酸,性寒。入心、肝、胃經。全草入藥,有涼血解毒、利尿消腫之功效。主治熱毒癰腫,疔瘡,丹毒,咽喉腫痛,蛇蟲咬傷,水火燙傷,風濕痹痛,黃疸,瀉痢等。
本文所涉及的藥用,請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遵醫囑使用。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