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網
當前位置:關注森林 > 地方林草動態 > 云南 > 正文 站內導航
[]

彰武章古臺固沙造林實驗林場:73載科技創新筑北方“生態長城”

媒體:各地林草  作者:內詳
專業號:云龍縣林草局 2025/7/2 11:01:57

彰武章古臺固沙造林實驗林場:73載科技創新筑北方“生態長城”

國家林草局生態建設工程管理中心 2025年06月16日 10:41 北京

在科爾沁沙地東南前哨,有一支連續73載與風沙搏斗、堅持科技育種、創造治沙奇跡的科研隊伍,這就是全國種苗基地試點林場—彰武章古臺固沙造林實驗林場。在這里,幾代務林人面對八百里瀚海,以“綠了章古臺,白了少年頭”的治沙決心,“鎖黃龍,戰風沙”,構建起“種質保護—良種選育—科技轉化—防沙治沙示范”的完整鏈條,取得了顯著成效。

默默奉獻:鑄就“大漠風流”精神

彰武縣素有遼寧省“沙窩子”之稱。20世紀50年代,這里曾經“有風沙遮日,無風一片白”。一年365天,刮風的日子就超過200天。為讓人民更好地生產生活,黨和政府把防沙治沙工作擺到了極為重要的位置。1952年組建了新中國第一支治沙科研團隊(彰武章古臺固沙造林實驗林場前身),歷經幾代治沙人幾十年間的接續奮斗、迎風斗沙,成功營建了國內最早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開創了樟子松引種治沙的先例,攻克了樟子松人工林退化原因與防控科技難題,找到了科學營造、合理經營的生態調控措施,鑄就了令人敬仰的“大漠風流”精神。

如今已建成科研基地2620公頃,成為國家唯一的樟子松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探索出以灌木固沙為主、機械沙障為輔和前擋后拉、順風推進、分批治理的綜合治沙方法,被列為我國三大治沙法之一,填補了中國灌木治沙的空白,樟子松沙荒造林技術獲全國科學大會獎。樟子松作為“三北”工程中的重要樹種,就是從這里走向了華北、西北等地區,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累計實施了國家、省、市院級各類項目600余項,取得科研成果300余項,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十分可觀。

科技驅動:加快推進育種創新

為保障三北地區樟子松引種區的防護林體系穩定與發展,林場依托遼寧省風沙地生態修復與改良利用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和國家林業和草原樟子松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從研究樟子松的速生、抗旱、耐寒和抗病蟲害特性出發,相繼選育推廣了彰武松、沙地赤松、樟子松優系GS1、樟嫁紅、長白松等二代針葉良種,現已建設完成樟子松二代種子園、沙地赤松初級種子園、彰武松子代測定林等針葉良種基地660畝,彰武松子代測定林等針葉良種基地正在推進建設中;建立了“造林—撫育—修復”全周期管護體系,深入探究樟子松群團狀枯死的流行性暴發趨勢,找準病因、精準施策,大幅度降低了樟子松死亡率。彰武松在陜西、內蒙古、黑龍江等省區推廣面積超1萬畝,不僅是北京冬奧會的綠化樹種,也是三北地區造林綠化的明星樹種。更令人矚目的是沙地異砧紅松創新成果——以樟子松為砧木嫁接紅松,破解了紅松難以在干旱沙區存活的難題,嫁接6年即可結果,20年生植株胸徑平均可達15.8厘米,單株材積是樟子松的1.46倍,果籽千粒重達528克,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價值雙贏。通過沙地赤松、沙地榛樹、沙地果樹、沙地異砧紅松等優良樹種引種栽培,林場探索出實現生態修復與滿足沙區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步發展之路。

成果轉化:生態產業蓬勃興起

彰武章古臺固沙造林實驗林場苗圃面積為700畝,年產樟子松為代表的各類苗木約1000萬株。育苗采用的將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轉化為輕基質容器獲國家專利的技術,使育苗基質容器重量減輕30%,配套良種使用后造林成活率穩定在90%以上。創新構建“三級育苗體系”:核心區開展種質創新;示范區推廣容器育苗,年產能達2000萬株;輻射區帶動農戶利用房前屋后培育鄉土苗木,形成“林場 基地 農戶”的產業化格局。組織專家團隊對群眾開展集中培訓,將樟子松等育苗技術無償傳授給當地群眾,群眾生產積極性日益高漲。目前,章古臺鎮3600戶農民幾乎家家育苗,育苗面積超1萬畝,年產各類苗木約20億株,遠銷我國三北地區。樟子松沙地育苗,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苗木培育成了當地致富產業。同時,應用推廣榛樹等經濟林栽培、沙地人工林多功能經營技術與模式等,走出了生態環境改善、地方經濟發展、百姓收入增加的綠富同興之路。

系統治沙:構筑科爾沁沙地綠色防線

為筑牢生態防線,組織實施了“遼西北防沙治沙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等科技重大專項,初步探明了科爾沁沙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機理和系統治理關鍵技術模式,改造了針闊混交的防風固沙林和農田防護林,示范建設了遼寧省第一片(沙地)碳中和林,為遼西北防風治沙固土三年攻堅行動、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等工程提供科技支撐。

今春攻堅戰中,苗圃日均裝杯量突破8萬株,七成苗木直供治沙前線。技術人員研發的16-80厘米大規格控根容器苗,經4-10年培育形成可移動的“森林模塊”,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中實現“即栽即活”。

結語:七十三載耕耘,林場將科技基因深植沙海。從實驗室里的一粒種,到“三北”戰場的一抹綠,這里誕生的每一項技術、每一株苗木,都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站在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的前沿,林場正以“技術創新 系統治理”的科學模式,為全國防沙治沙書寫可復制、可推廣的“遼寧方案”——在這片曾被風沙肆虐的土地上,科技的種子已破土成林,未來的綠色長城正拔節生長。

來源:遼寧省林草局

圖片

閱讀 11

?

留言https://mp.weixin.qq.com/s/yEBiLqjSUv9oEzL-AHg-Tg

閱讀 52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