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網
當前位置:關注森林 > 地方林草動態 > 天津 > 正文 站內導航
[]

寧河區守護生物多樣性 鑄就魅力生態之城

媒體:天津政務網  作者:內詳
專業號:天津老家 2025/6/1 18:08:25

今年5月適逢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全球將目光聚焦于“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主題時,地處渤海之濱的寧河區正以七里海濕地為鮮活樣本,展現一座北方城市如何通過系統性生態修復、法治化治理創新與生態價值轉化,實現從“生態赤字”到“全球治理標桿”的蛻變。作為2024年“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寧河的實踐為全球濕地保護提供了可借鑒的“中國方案”。

生態修復“組合拳”從“傷痕濕地”到“物種天堂”

七里海,這片承載著千年歷史的古海岸濕地,曾因過度開發陷入生態困境。如今,當風吹過連綿的蘆葦蕩,東方白鸛成群掠過波光粼粼的水面,麋鹿在淺灘悠然漫步,這幅生機盎然的景象,是寧河區歷時八年、投入超200億元推進濕地保護修復“十大工程”交出的亮眼生態答卷。

時間回溯到2017年,一場關乎七里海濕地命運的生態修復攻堅戰正式打響,七里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十大工程全面開工,通過實施2萬畝植被恢復、1.5萬畝淺灘營造和120公里水系連通工程,七里海濕地的水域面積較之前擴大了50%,負氧離子濃度飆升至每立方厘米10000個,形成了“深水區-淺灘-蘆葦蕩”的立體生態系統。

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讓七里海的物種圖譜發生了顯著變化。以東方白鸛為例,2016年這里還只有零星個體,到2025年種群數量已激增至4000—5000只,占全球種群數量的近50%。目前,七里海濕地記錄到的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已有61種,震旦鴉雀、中華攀雀、文須雀等全球近危物種,在消失十多年后也重新在此“定居”。據統計,在濕地內已發現258種鳥類,每年有近50萬只候鳥在此遷徙過境;野生植物種類增加到162種,占天津濱海地區濕地植物的95%。

在七里海的生態恢復進程中,麋鹿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明星”物種。2011年,10頭麋鹿從北京“遷居”到七里海;2025年,又有58頭來自江蘇大豐保護區的青壯年麋鹿在此安家。如今,七里海的麋鹿種群規模已達到百余頭,重現了“鹿鳴鶴舞”的千年盛景。此外,消失半個世紀的銀魚也回歸到七里海,帶動了整個水生生物群落的復蘇。這些濕地“老居民”的回歸,不僅是生態環境改善的直觀體現,更在維系濕地生態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為了讓這片來之不易的生態“家底”得到更好的守護,寧河區與科研團隊合作,成功構建了“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系統,該系統通過無人機巡檢網、鳥類聲紋監測設備等高科技,實現了對七里海濕地內258種鳥類和162種植物的實時動態追蹤。這種科技賦能的保護模式,不僅讓濕地管理更加精準高效,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更展現了寧河運用智慧守護自然、與萬物和諧共生的決心與能力。

法治與共治“雙輪驅動”構建全鏈條保護體系

在寧河,生物多樣性保護早已突破傳統生態工程的邊界,而是逐步延伸至基層治理創新與政策制度革新,讓守護自然的理念融入城市發展肌理,推動生產生活方式與生態保護需求深度契合。

近年來,寧河區堅持生態立區,區人民法院積極作為,成立了七里海環境資源法庭,開創“刑事處罰 生態賠償”司法新模式,嚴厲懲處了一批非法捕撈、盜獵犯罪分子。同時,以七里海環境資源法庭設立為契機,區人民法院將其打造成 “生態共享法庭”,推動司法護綠融入生態環境治理大格局。這一創新舉措,讓司法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發揮更大效能。

司法利劍出鞘,守護生態底線。而生態保護的理念要真正落地生根,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如今,寧河區人民法院構建起以七里海濕地為核心,薊運河、潮白新河等“五河共治”的環境資源治理新格局,用法律武器嚴厲打擊各類破壞生態環境資源違法犯罪行為,為打造“大水大綠大美”的生態寧河筑起堅實司法屏障。

在此基礎上,基層治理創新持續發力,讓保護理念如春風化雨般深入人心。寧河立足基層農村實際,組建區、鎮、村三級宣講團,構建起立體化宣傳矩陣。每逢 “4?22 世界地球日”“5?22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等重要節點,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宣傳活動,眾多百姓踴躍化身濕地守護的民間先鋒力量。

隨著全民參與生態保護的熱情高漲,政策層面的創新之舉猶如一股強勁東風,為保護工作增添了無限動力。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天津市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寧河區便搶抓政策機遇,在嚴守生態紅線的同時,積極探索生態保護與民生發展協同共進的新路徑,實現兩者動態平衡。

從司法護航到全民參與,再到政策賦能,寧河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構建起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治理體系。這場社會治理變革,正讓這片土地煥發出愈發蓬勃的生態活力。

從“綠肺”到“綠金”生態價值的多維轉化

寧河依托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完整的濕地生態體系,大力發展“生態 科創”、“生態 農業”、“生態 文旅”、“生態 體育”集群,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加速前行。復古水上小火車 “嗚嗚” 鳴笛,載著游客穿梭于隨風搖曳的蘆葦迷宮;不遠處,光伏板在稻田上方泛著銀光,將清潔能源源源不斷輸送至千家萬戶。這看似詩意的畫面,實則是寧河依托生物多樣性資源,探索“生態 ”可持續發展模式的生動注腳。

文旅產業的蓬勃興起,如同一股強勁動力,推動著周邊民宿集群“破繭成蝶”,憑借獨特的設計風格與沉浸式的生態體驗,吸引天南海北的游客慕名而來。村民們因此穩穩端起了“生態碗”,吃上了香甜的“生態飯”,在滿目蔥蘢的生態畫卷中,闊步邁向“生態美”與“百姓富”交相輝映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如今,生物多樣性孕育的生態紅利正持續轉化為發展動能。依托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生物資源的獨特性,寧河低空經濟乘勢而起,無人機從最初的濕地生態監測,逐步拓展至農業測繪、物流配送等領域,構建起“生態監測 — 科技應用 — 產業升級”的創新鏈條。

寧河的創新實踐正從渤海之濱走向世界舞臺。作為全球 “自然城市” 平臺的重要成員,寧河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6)上,以七里海濕地修復為核心,分享了系統性生態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經驗。其 “刑事處罰 生態賠償”的司法創新模式、“生態共享法庭” 的社會治理實踐,以及 “生態 ”產業融合發展路徑,得到與會專家和國際組織的高度認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寧河案例收錄進《全球城市生態治理白皮書》,并將其譽為“發展中國家城市生態治理的標桿樣本”,吸引了包括南非在內的多個國家考察團前來學習交流。

守護一灣濕地,探索共生之路。隨著一系列利好政策的落地實施,這座被譽為“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的北方水鄉,正以濕地為畫筆,在渤海之濱勾勒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畫卷。寧河也用實踐有力證明:生物多樣性保護絕非發展的桎梏,而是撬動高質量發展的 “杠桿”,唯有與自然和諧對話,方能讓每一片濕地、每一個物種,都成為城市永續發展的堅實根基。

來源:寧河區政府

閱讀 85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