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屆內蒙古國際荒漠化防治科技創新高峰論壇在阿拉善盟舉行。150余位國內外生態環境保護和荒漠化治理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索荒漠化防治的科技創新之路。論壇召開前夕,與會專家學者分別對庫布齊和烏蘭布和兩大沙漠創新治理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一項項先進的治沙工藝和技術,引得專家們頻頻贊賞,對內蒙古生態治沙的經驗和做法表示高度認可。
6月16日到17日,首屆內蒙古國際荒漠化防治科技創新高峰論壇在阿拉善盟舉行。來自俄羅斯、以色列、蒙古國、日本以及國內的150余位生態環境保護、荒漠化治理領域專家學者齊聚阿拉善,共同探索荒漠化防治科技創新之路,闡述、交流生態荒漠化防治科技創新成果,共商全球性生態環境保護與荒漠化防治大計。
論壇召開前夕,與會的國內外專家學者組成了40人的考察組,實地考察了內蒙古荒漠化防治科技創新工作,并就荒漠化防治成效與科技創新情況進行了交流指導。
考察組一行先后深入庫布齊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腹地,重點考察了蒙草集團草原大數據庫鄉土植物館、種質資源館,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沙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刨茬板廠、東達獺兔研究院標準化示范基地、東達福源泉生態種植基地,恩格貝生態示范區,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庫布齊沙漠生態太陽能光伏治沙發電綜合項目、阿木古龍甘草產業扶貧示范區、那日松沙漠生態修復區,內蒙古白音恩格貝瀕危植物自然保護區,烏蘭布和“沙漠土壤化”生態恢復試驗示范研究基地,阿拉善左旗百萬畝梭梭蓯蓉產業基地等生態治理與科技創新典型。
在庫布其沙漠生態光伏項目區,排列整齊的光伏發電板密密麻麻、一望無際,蔚為壯觀,專家們紛紛拿起相機,拍下這一沙漠里的“太陽谷”。據工作人員介紹,該項目的特點是:板上發電,板間種植,板下養殖,即在太陽能光伏發電發熱的同時,在設備中間套種甘草、中藥材等沙漠經濟植物,并養殖綿羊、灰雁等,進行立體化發展。同時,安排當地貧困戶參與種植、養殖和光伏板清潔等工作,帶領他們增收致富。日本沙漠綠化實踐協會會長田剛釟郎被生態光伏項目的壯觀所震撼,仔細詢問了項目的設計壽命、發電量等細節,認為“這是一項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且對其他荒漠化貧困地區進一步總結光伏發電與治沙改土、改善民生,有重大啟示意義。
夏日的阿木古龍健康產業示范園郁郁蔥蔥,生機盎然。上萬畝甘草正展瓣吐蕊,智能溫室里,黃瓜、西瓜、草莓、蕓豆,各種有機果蔬掛滿枝頭。有關企業工作人員向專家學者介紹了甘草根瘤菌治沙改土的效果,重點介紹了企業自主研發的“甘草平移技術”。原來甘草都是豎著長,1棵能改土0.1平方米,采用平移種植法,甘草可橫著長,滋生根蘗,1棵能改土1平方米,效率擴大了10倍。這引起了蒙古國農牧業科學院教授斯·策仁達希的興趣,他蹲到甘草地里,親自扒開沙土,查看橫著生長的甘草根,忍不住嘖嘖稱奇。
在那日松沙漠生態修復區,專家們了解了生態修復的技術迭代,從最初的水瓶種植法,到水沖種植法、螺旋鉆種植法、節水容器種植法,以及迎風坡造林等。植樹工人現場演示了水沖種植法,以水壓為動力,在沙地沖出深度1米左右的孔洞,將苗條插入孔內,使苗條與沙土層緊密結合,挖坑、栽樹、澆水3個步驟一次性完成,栽種1棵苗木僅需10秒鐘,成活率卻能達90%以上。北京林業大學教授丁國棟觀看了整個過程,連連稱贊:“這確實是個好辦法!”他認為,那日松沙漠生態修復區采用的治沙技術先進,治理效果好,而且依靠沙子發展產業,這個方向是對的。
考察結束時,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依·佐恩對內蒙古科技支撐荒漠化防治取得的成效贊不絕口。他感慨地說:“內蒙古荒漠化治理面積大、技術工藝新、效果好,把民間辦法和現代化手段相結合,方便快捷,接地氣。發展沙漠生態產業,實現脫貧致富,和現實需求相符合。這些都讓我印象深刻,這簡直就是一項藝術!”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