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優雅的白鷴在畫中展翅,神秘的英德瞼虎靈動欲出,蒼勁的華南五針松傲然挺立……這不是遙遠的山林秘境,而是正在走進廣東千家萬戶的“青山同脈 萬物共知”科普活動現場。
一場由國家公園與國家植物園聯袂奉獻的自然科普盛宴,正在南粵大地掀起親近自然、了解生態的熱潮,吸引了超18萬以學生群體為主的公眾線下熱情參與。
當前,廣東省林業局以高標準建設國家公園、國家植物園,努力創建“雙園之省”,全面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和植物園體系融合建設,構建“保護-研究-教育”三位一體新模式,為我國生物多樣性治理提供新方案。作為廣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承載平臺,南嶺國家公園候選區和華南國家植物園在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為充分發揮“雙園”協同優勢,推動自然教育資源共享與協同傳播,探索廣東特色的生物多樣性科普課堂,在廣東省國家公園籌建辦公室指導下,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聯合廣州市粵港澳自然教育發展中心、廣東南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舉辦“青山同脈 萬物共知”——國家公園與國家植物園聯合科普活動。
這場科普盛宴精彩紛呈,好看又好玩。50幅精心挑選的動植物科學畫作,如同流動的自然畫廊,巡展于校園、社區、城市公園和各類自然保護地。畫中主角白鷴、黃腹角雉、鱷蜥、英德瞼虎、華南五針松、廣東含笑等“明星物種”既靈動又漂亮,在科學與藝術的巧妙融合下躍然紙上。
與此同時,本次活動專門為中小學生和幼兒園定制開發了10門妙趣橫生的自然課程,并配備了藝術性與實用性兼備的系列教具。38位來自植物學、動物學、生態學、林學、教育學等領域的資深專家組成講師團,通過互動式的課程與生動講解,讓不同年齡段的公眾在親身體驗中,深刻感受到自然的魅力,理解了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的寶貴價值,成功營造了“雙園”引領、全社會共同參與自然生態保護的良好氛圍。
活動成功開展,離不開其創新的“雙園協同、輻射帶動”模式所構建的強大自然教育傳播網絡。這張網絡覆蓋廣泛、參與度高、互動性強。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作為“雙核心”,高效統籌活動策劃、專家協調、課程研發、技術指導和媒體宣傳等關鍵環節,實現了資源的強強整合與專業的精準引領。
這股強勁的科普力量迅速向其他區域傳遞,廣東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潮安鳳凰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東莞銀瓶山森林公園等自然保護地,以及具備自然教育功能的城市公園、科普展館、植物園等,紛紛成為區域協作節點。它們依據自身獨特的生態稟賦和受眾特點,在基層開展個性化、多樣化的活動,讓科普知識真正“落地生根”。
最終,科普的觸角廣泛深入到中小學、幼兒園、社區、公園、科普場館等基層點位,形成覆蓋城鄉、多元主體參與的科普傳播網絡。巡展之外,活動還創新融合了科普課堂、科技文化節、圖書分享會、趣味生態實踐等多元載體,突出了“傳播 互動 體驗”的沉浸式教育特色,既保證了科學內容的權威系統,又賦予了活動靈活落地的生命力,為未來國家公園科普體系建設探索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廣東經驗”。
自今年3月啟動以來,這場以“青山同脈 萬物共知”為主題的大型科普活動,其影響力已遠遠超出廣東本土,覆蓋輻射廣東廣州、深圳、佛山、潮州、韶關、惠州、東莞、清遠、肇慶、梅州,湖南郴州,河南南陽及浙江杭州共13個城市,聯合32家承辦單位成功舉辦61場形式多樣的活動,構建了多元立體的科普教育體系。
其中,以廣州市內23場、廣州市外16場、省外6場作為核心的45場“雙園展”牢牢抓住公眾眼球,并同步開展了12場國家公園科普進校園課程和4場自然體驗活動,知識傳播更加深入人心?;顒蝇F場發放宣傳物料約5000份,累計吸引公眾線下參與超17.7萬人次。
這場聯結青山萬物的科普之旅好評如潮,特別是在展品內容的專業性、觀展體驗的獲得感以及教育價值的實現度三大核心維度上,贏得了一致贊譽?;顒拥挠绊懗晒Α捌迫Α?,吸引《人民日報》、中新網、《廣州日報》等媒體紛紛聚焦報道,總閱讀量突破40萬,實現了線上線下傳播的雙向驅動與共振。
活動在內容設計與傳播路徑上積極探索,成功打造了“廣東林業 校園教育”的融合樣板。16場精心設計的“國家公園科普進校園”課程,精準對接中小學教育體系,結合校園巡展、實踐活動等形式,系統傳遞國家公園與國家植物園的知識體系、保護理念和公眾責任感,在廣東林業與青少年之間架起了一座堅實的溝通橋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活動始終堅持“普惠共享”原則,將自然教育向弱勢群體延伸:團隊走進扶貧村進行授課、組織宣傳物料發放并開展在地化互動體驗,將生態知識送到村民身邊。同時,暖心走進盲人學校,創新多感官無障礙課程體驗,確保視障學生也能感知自然景觀,實現科普教育“零障礙”。這一系列舉措顯著強化了“雙園之省”建設的群眾基礎與社會共識,有效提升了國家公園理念在全省公眾中的普及率。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知水平與參與熱情得到切實激發。
這場深入人心的科普盛宴如同一股涌動的綠色暖流,浸潤著南粵大地,將國家公園與國家植物園守護的珍稀生靈帶到了尋常巷陌、田間地頭。這幅全民參與繪就的壯麗生態畫卷,正生動詮釋著“萬物共知”的真諦,為“綠美廣東”建設鋪就了堅實底色。
編輯:李圣薇
初審:李燕
審核:苑鐵軍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