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閆宏光(右二)參加全國兩會?!让晒派ぜ瘓F供圖
中新網北京3月7日電 (記者 張瑋)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森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閆宏光建議,以市場化、標準化、金融化、科技化全面推進林區“固碳增匯”能力建設。
閆宏光稱,目前,中國自愿減排交易機制尚未重啟,強制市場碳匯需求缺乏,自愿抵消機制尚未建立,林草濕地等生態碳匯項目開發標準、監測評價機制等技術工具匱乏,嚴重制約了碳匯產品的價值實現。
“當前林草碳匯能力的鞏固提升主要依靠國家相關生態保護修復等資金投入,缺乏市場化機制的引導,資金投入渠道單一,社會參與不夠,創新活力不足,限制了固碳增匯能力的進一步提升。”閆宏光說。
閆宏光建議,在重啟國家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審定備案程序,釋放強制市場碳匯需求的同時,建立面向碳中和的自愿碳匯交易平臺,強化市場體系作用,以碳匯交易提升碳匯資產價值。
閆宏光認為,當前,林草濕地等碳匯核算標準主要依托CCER方法學體系,有著非常復雜的登記備案和簽發程序,而且CCER體系過于強調包括投資來源、技術改進和人工投入等“額外性”,國家許多重點推進的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不能納入。
為此,他建議快速完善碳匯產品價值核算的技術標準。一方面,完善CCER林業、草原、濕地等碳匯項目方法學體系,在技術上符合基層實際便于操作;另一方面,建立以“碳中和”為目標的碳匯產品核算標準體系。
同時,閆宏光建議增加對生態碳匯能力鞏固提升的金融支持:延長生態項目金融支持年限、探索發行碳匯金融產品、推動碳匯資源證券化。“通過碳匯資產流轉和貨幣化,盤活森林碳匯資源,調動經營主體鞏固提升碳匯能力的積極性。”
閆宏光說,目前,內蒙古大興安嶺確立了“力爭到2030年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6億立方米,完成同期國家森林蓄積增長任務10%”的工作目標,但對于應對氣候變化來說,林區在適應性經營、應對極端災害天氣、林草碳匯監測與預估等方面還存在許多短板。
他建議科技部門重點支持林區主要樹種適應氣候變化和增匯經營技術研究推廣,北方森林應對氣候變化長期科研監測基地建設,極端氣溫、雷電、降水、降雪等環境下森林修復作業技術,以及林業碳匯參與“碳中和”新機制新途徑等,進一步推動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建設成為中國最大的國有林碳匯儲備基地。(完)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