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網
當前位置:關注森林 > 地方林草動態 > 西藏 > 正文 站內導航
[]

借鑒東部經驗 攜手振興鄉村——馬關美麗鄉村示范建設再上新臺階

媒體:馬關潮  作者:內詳
專業號:馬關縣林草局 2024/2/26 11:03:05

創新是上海最鮮明的特點,也是這座城市最大的競爭力。馬關在發展理念、規劃設計和項目實施過程中充分學習以上海為代表的東部地區鄉村振興經驗做法,引入以上海建工園林為代表的東部企業和東部經驗,充分借鑒上海、江蘇、浙江等地鄉村建設發展的先進理念,融合馬關特有的自然景觀、生態人文資源、少數民族風情等元素,發揮“1+1>2”的示范引領作用,著力打造了一批以龍樹腳、臘科、大嘎吉等為代表的農旅融合、美麗鄉村示范村項目,成為文山滬滇協作的新樣板。

 

 

01

東部規劃助力農旅融合成效顯著

早在四年前,援滇干部通過充分調研謀劃,即在馬關縣馬白鎮鞍馬湖畔的龍樹腳村制訂了一系列的農旅融合項目規劃。借助龍樹腳村依山傍水的生態環境優勢,充分借鑒了上海蘇州河、黃浦江兩岸的設計理念,堅持規劃引領“先謀后動”,引入上海國企建工園林,在尊重現有村莊布局、地形地貌、山河水系、歷史文化等資源稟賦的基礎上,按照“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標準打造了農旅融合的典型樣板。

串聯湖景,構建景區。項目以龍樹腳村為起點,讓開闊的廣場活動空間與色彩鮮明的七彩村落相交融,呈現自然人文之美,中段以環繞鞍馬湖畔慢行步道和木棧道串聯起濕地、湖景、村落等景觀,通過較少的人工干預發掘山林之趣,南段則種植大量本地綠植,展現自然生態之美。通過歷時四年的打造,成功構建了環湖旅游景區。

改善村容,美化村貌。滬滇項目在龍樹腳村整治環境、改造村貌、修整排污設施、樹立環保理念,美化村容村貌,同時在上海資金賦能下,村內的花海、水池、沙池、休閑長廊、網紅打卡點、步道、水幕燈光等設施陸續建成,昔日小山村環境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農旅融合,和諧發展。在村落周邊引進農業企業添邊農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蜜桃、橘柚種植577.31畝,輻射帶動周邊群眾發展高品質水果種植600余畝。果蔬成熟后,供游客休閑采摘和銷往東部地區,帶動群眾增收。同時在往年基礎上開拓創新,引進馬關駿成阿雅文化旅游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通過運營精品示范民宿、水上風帆等項目資產,助力推出了青少年帆船和露營基地等新的旅游業態,龍樹腳文旅產業得到了東部文旅經驗的專業指導和蓬勃發展。

如今,龍樹腳村農旅發展模式融為一體,全面實現了社會、經濟、環境“三效合一”的目標,真正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小山村蝶變成遠近聞名的網紅村、示范村、樣板村。該項目作為農旅融合、打造山水田園綜合體的典型經驗做法于今年6月17日被央視新聞聯播報道。

02

東部管理推動傳統村落煥發新活力

青瓦土橋,雕花畫獸的柱石,條石臺階、木制欄桿、鏤空花窗,走進大栗樹鄉深山里臘科村的每個角落,處處都是彝族文化留下的歷史痕跡。

為進一步保護臘科彝族傳統村落和彝族文化遺產,援滇干部遵循保護與開發的原則,充分借鑒了東部地區企業在古建筑設計施工等方面的經驗,引進上海園林(集團)有限公司,在臘科開展兩污治理的基礎上,規劃建設了仿古建筑游客接待中心、環村瀑布水景觀、仿古步道等風貌改造提升項目,在傳統村落景觀保護、康養景區打造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高位謀劃,整體提升。曾經,臘科村農房依山而建,雜亂無章,整個村里排水不暢,牲畜人居混雜,污水橫流。為了推進鄉村振興,援滇干部帶領上海建工園林設計團隊多次實地踏勘、摸底走訪、超前謀劃,反復論證評估,最終同當地干部共同研究確立了鄉村振興旅游的發展路子。圍繞人居環境整治、鄉村風貌提升,為臘科古村落保護制定了一系列環保整治和開發保護規劃,踐行了國家要振興鄉村必振興的諾言。

 

打造景觀,優化產業。滬滇項目按照“村里做減法,村外做加法”,保護傳統村落和發展傳統產業并舉的指導思想有序實施。為了做好古村落保護修繕工作,滬滇項目梳理了村內雜亂的豬、牛等傳統養殖產業,推動農戶的養殖圈整體外遷,在村外集中規劃建設生態養殖牧場、火腿加工廠等,打造臘科生態火腿特色產業,為臘科發展增加新業態;在村內,先后實施了拆危舊工程,對具有民族特色的寨子門及四合院等進行修復和美化亮化,村子整體環境明顯提升;建工園林運用BM建模技術將原建筑改造提升為標志性的游客接待中心,民宿四合院、廣場、戲臺等的改建也為鄉村旅游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對村落整體開展改造提升,在原有村落道路基礎上建設了環村步道,并在周邊建設了牌坊、修繕了古橋、祈福廣場、溪流、觀景平臺等景觀建筑,并將村落后山的零散水流統一打造為瀑布疊水景觀,為古村落增添一道亮麗的景觀。

 

以工代賑,培養人才。要吸引外來游客,讓古村落活起來,但更重要的是把原住居民留下來,充分激發原住居民參與村落保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乘著滬滇協作項目的東風,臘科村村民向上的內生動力被徹底點燃,越來越多的人吃起了“振興飯”,在致富路上行穩致遠。結合臘科村鄉村振興建設項目的發展,外出務工的村民逐漸返鄉,項目采用“以工代賑”的建設模式,不少適齡村民參與村落建設,帶動村民務工60余人,滿足了群眾家門口就業的要求,為當地村民增收增加了路徑。

滬滇協作項目的實施還為馬關留下了“帶不走的隊伍”。建工園林的項目管理采取“上海企業+屬地管理團隊+當地施工隊伍”相結合的模式。屬地項目管理團隊大量吸納云南本地人才,吸收管理經驗,強化服務意識。團隊還通過加強同上海本地人才間的交流,不斷開展項目管理專題培訓,將上海施工企業的服務理念、管理模式、企業服務方式等先進理念和方法留在馬關。目前臘科村鄉村建設項目管理團隊培養了5名屬地化員工,同時培養專業技能工人150余人。

03

東部技術推動人居環境有效治理

馬關滬滇項目引進東部先進的污水處理技術,結合東部地區鄉村振興經驗,著力于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痛點難點,提供能夠覆蓋污水收集系統、技術處理手段、長期穩定運行機制的全過程方案,助力人居環境提升和鄉村生態振興。以仁和鎮大嘎吉村為試點,投入滬滇幫扶資金510萬元,運用江蘇雙良集團的污水處理技術,建成集排污管網和污水處理系統為一體的智能化污水處理設施。此外,還配套引入光伏發電技術,配套建設了高效的光伏板和逆變器,提高了設備使用年限及使用效率,降低設備能耗,最大限度降低污水處理設備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經濟費用,在節省支出成本的同時還為村集體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保障了項目的可持續運行。這個項目惠及村民268戶1340人,全年可節約灌溉用水54000噸,光伏發電裝置每年也可為村集體創造收益3.5萬元,打造了一個集美麗鄉村建設和兩污處理的生態振興示范樣板。

2023年的馬關東西部協作項目,將東部先進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理念引入馬關,充分發揮平臺優勢、技術優勢,為高水平打造鄉村振興示范點“把脈”“開方”,推動項目發揮最大成效,充分體現了上海智力幫扶、技術援建的新優勢!

END

 

 

來源:馬關縣東西部協作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編輯:楊耘

責編:王開敏

審核:董高杰

新聞熱線:0876——7133230

 

閱讀 348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