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發[2015]12號)發布,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的大事,我國社會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新階段。2016年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2次會議上進一步強調“森林關系國家生態安全”,并指示“要著力提高森林質量,堅持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堅持數量和質量并重、質量優先”,“要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在2018年5月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又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等六個原則。這些指示和原則為林業發展繪制了一幅宏偉的藍圖,也是指導面向新時代的林業改革發展的最高指南。我們認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核心要素,建設具有高度穩定性、適應性和高活力的森林生態系統,既是修復影響生態文明社會發展的國土空間生態短板的重要內容,又是為社會提供森林相關的物質資源及其服務功能的關鍵活動。本文基于對生態文明基本原則的理解認識,提出為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服務的技術改進建議,希望對持續改進發展我國現代森林經營的理論技術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森林與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關系的思考和定位
習近平主席關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之重要思想指明了新時期林業改革發展的新方向。我們認為“生態文明”的要義就是對所有生命的保護和促進,簡單地說,“生態”就是多個物種和多種生命形式共同生存的狀態,“文明”是指任何物種都有生存發展的意義,要以一個物種的發展不威脅到其他物種的生存為底線!可見生態文明的步伐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就已經開始了,“文明”的要義是人類以善待生命為特征的“同理心”,所謂有機農業模式、無公害農產品開發和環境污染防治等,都是以人類生命的保護為核心,是生態文明社會第一階段的特征。第二階段的生態文明是對人類之外其他動物生命的關注和保護,是“善待其他生命”意識的全面覺醒,喚起了人類對動物生命的“同理心”,導致了當今社會“善待生命”的各種文明行動,比如很多養殖行業改進了粗放的動物經營模式,人們也會注意到自己的消費采購不能助長虐待動物的行為等。而第三階段生態文明社會發展的特征就是對樹木和森林“同理心”的啟蒙和發展,核心是對樹木、森林和陸地生態系統的尊重、保護和合理經營利用。這將是一個更為艱難的階段,因為至今樹木和森林在很多人的認知里就只是一種“物品”或“東西”,而現在需要認識到樹木也是“有感覺有思想的生命體”,森林也是一個由多種生命體構成的社會,也需要有尊重和規范。所以,現階段生態文明社會發展的重點就集中在對樹木、森林和陸地生態系統的尊重、保護和適度利用的方向上,發展與之對應的現代森林經營的理論技術是新時期林業的當務之急。
二、發展多功能林業模式以落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需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對于林業來說就是要盡可能減少對森林生態服務功能“竭澤而漁”的商品林皆伐作業模式的使用面積和頻度,盡快轉變行業政策到發展兼顧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生產功能的多功能兼用林經營方向上,就是要大力推廣有節制的各種兼用林漸伐和擇伐作業模式,實現通過科學經營來調整和優化森林結構和生長過程,使森林質量和服務功能隨著社會發展不斷提高,我國林業在這個方向還有很大的潛力。以生態環境和林業生產都領先于我們的德國為參照,德國是一個國土和森林面積有限而人口分布密集的國家,全國人口密度為225人/km²,森林總面積約為11萬km²,與我國大興安嶺內蒙古部分(約10.5萬km²)基本對應。德國的部分林區一直有近自然森林經營的傳統,自1975年修訂《聯邦森林法》后把多功能森林經營確定為林業的基本國策,近自然經營成為主導模式,森林狀態和林業經濟40多年來伴隨著社會文明的步伐一直在良性發展,到2015年時森林的單位面積平均蓄積量為320 m3/hm2,年生長量為9.6 m3/hm2,森林相關的從業企業超過200萬個,基本實現木材和森林產品供給平衡(出口部分高端用材同時進口部分一般用材),同時為全社會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文化康養服務。我國的人口密度就東部經濟發達的10省區計算遠遠超過德國的情況,達到了400人/km²以上,社會對森林生態環境保護和康養文化支持功能的需求十分迫切。但是目前我國森林的平均單位面積蓄積量為89 m3/hm2,年生長量為4.3 m3/hm2,約有一半的用材依賴進口,林業經濟一直處于低迷狀態,很多地方干旱和洪水災害交替頻發,森林的生態環境支撐功能有待提高,文化康養功能有待開發。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固然多樣,但至今執行的“公益林-商品林”兩類管理模式自然引導了森林經營的“天然林嚴格保護、人工林皆伐作業”的簡單化作業模式,是制約森林質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急需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原則指導下向多功能經營利用方向改進發展。
在多功能近自然經營這個方向上我國已經有了部分成功案例,2018年12月國家林草局發布的《關于全國森林經營樣板基地評估結果的通報》(辦生字【2018】219號文),對執行6年的全國森林經營樣板基地開展以人工純林混交化改造和多種擇伐或漸伐作業法為特征的試點工作做出了總結和積極評價。原國家林業局2016年提出的《全國森林經營規劃(2016-2050年)》已經實現向“公益林、兼用林、商品林”三類林管理和經營的規劃,此后各省區啟動的省級森林經營規劃工作到2018年機構改革之前已經有了實質性落實,基本構建了一個基于國家-省級-縣級三級規劃制度的現代林業治理體系。建議在2019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機構改革工作落定后,這個方向的工作應該堅持;基于獲得的前期經驗,在當前執行的森林法修訂工作中應該明確提出按三類森林分類管理,增加一個“兼用林”管理類型,將會促進兼顧自然保護和物質生產多種形態的擇伐或漸伐森林作業法的實踐應用,成為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林業重大和關鍵的轉變。
三、深化森林生態系統經營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
林業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的主要領域。習近平主席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辯證理論,是生態環境生產力理論的生動、樸實和富含哲理的印證,指出了通過構建良好的生態系統到豐富的經濟資源的多功能林業發展道路。這里的“青山”就是指構成陸地生態系統主體的森林生態系統,“綠水”就是如陸地生態系統“血脈”一般的地表水資源結構體系,生態系統生命力的能量源泉是太陽能,但需要通過以喬木為主體的森林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所以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的第一性能量吸收、積累和轉化者,也是水資源血脈體系的涵養和凈化基地。山“青”就是指森林要保持健康穩定的結構和持續進行“光合作用”的生長活力狀態,水“綠”就是水資源體系得到森林和綠地的涵養和維護,不斷發揮出“血脈體系”的生命震蕩功能,使得陸地生態系統的能量物質交流和轉換得以持續發生和發展。所以,山“青”和水“綠”這兩個基本要素為生態系統中的蟲魚鳥獸的生存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食物源和棲息地,這個生物多樣性狀態又使得陸地生態系統擁有了健康穩定的結構和旺盛生長的生命活力,從而為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取之不竭的物質財富和用之不完的環境支持功能,成為社會的“金山銀山”。
根據“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原理,森林生態的優勢就可以轉變成林業經濟優勢。所以說,綠水青山是真正的“金不換”,我們首先需要懂得使山“青”、讓水“綠”的現代多功能林業的自然治理之道,就有了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的木材和林副產品資源、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實現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變。
四、“生命共同體”原則指導不同經營強度的近自然森林發展
習近平主席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生命共同體”的觀點道出了陸地生態系統需要具有完整的系統要素和內部結構關系來保持其生命力的科學原理;“土的命脈在樹”之說就是對“森林是第一性能量吸收者和物質生產者”之科學原理的簡明論述,也是對“土愛稼穡”之中華傳統智慧的現代詮釋;從“人”到“樹”的命脈關系論述,用最簡明和深刻的語言詮釋了完整而復雜的生態-經濟系統物質-能量轉移的系統過程,揭示了生態文明第三階段的“樹木森林同理心”的科學本質,指示我們要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生態系統建設發展理論指導新時期的生態林業建設工作,指出了近自然林業的科學道路。
“生命共同體”的認識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科學表述。從生態系統角度看,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不同方面,“自然”就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上層系統,是一個有結構和生命力的陸地生態系統,而人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類社會的所有生產和經濟活動必然受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動態規律的限制和約束,認識、尊重和運用這些規律和原則,就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本質。所以,我們要建設的現代林業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多功能近自然林業,就是探尋人力與自然力協同發展的近自然經營道路,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五、深化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的技術體系支撐生態文明社會發展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在金山銀山”等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高層原則的現代林業發展,主要表現在精準的森林質量提升指標體系和多功能森林近自然經營技術方面的持續改革發展。
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要求首先要明確森林質量的科學內涵和核心指標。隨著社會對森林生態環境服務、景觀文化和物質生產等多種功能需求的增加,森林質量的概念和內涵,應該從傳統的森林面積、蓄積量和生長量3個基本指標擴展至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等層面。因此,面積、蓄積量和生長量這3個傳統的森林質量指標依然是提高森林質量的基本指標,但除此之外還應包括森林景觀空間、林分和單木個體等三個層面的擴展指標才能表達。首先是景觀空間層的質量指標需要增加新的內涵,在擴大森林面積和比例的基礎上,增加森林類型豐富度、提高林地的近自然程度、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的比例、對原生植被斑塊的保護程度等,都是景觀空間層精準提高森林質量的關鍵指標。林分層次精細的質量標志包括樹種組成、優勢和關鍵樹種的混交比例、年齡結構、徑級結構、層次結構、枯落物分解速度和土壤發育程度等,它們是森林生態系統活力和穩定性的核心指標。在單株個體層面則包括目標樹(優秀林木)和輔助木的數量和標志、目標直徑、冠高比和干形等新型森林經營的單株林木質量指標,這些指標非?;A和重要,因為只有森林中有了優秀的林木個體,才會有高質量的林分,進而才會有高質量的森林和高價值的陸地生態系統。所以,通過這三個層面拓展新的森林質量指標,是實現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的首要工作。
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的技術體系從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森林類型劃分開始,落實到“多功能、近自然、全周期”這三個森林經營的核心技術模式上。原國家林業局2016年發布的《全國森林經營規劃(2016-2050年)》在培育健康、穩定、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的多功能林業目標下,以森林起源為主線將天然林、人工林兩個大類從有利于采取更加精準的經營技術措施層面進一步做了劃分。按照森林的近自然程度由高到低、經營強度由低到高的秩序,將天然林劃分為原始林、天然過伐林、天然次生林、退化次生林4種森林形態類型,將人工林劃分為近天然人工林、人工混交林、人工闊葉純林、人工針葉純林4種森林形態類型。這種更具針對性的森林形態類型劃分,是推動我國林業建設進入精細化時代的新發展,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生態建設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基本理念和“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的實際行動。
在前期全國森林經營樣板基地的實踐中,針對細化的森林形態類型設計和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的技術體系。限于篇幅,本文僅對這個體系的“多功能、近自然、全周期”這三個核心技術要素做簡要描述。
我們把多功能森林經營定義為:“在林分層次或小班水平上以同時實現森林的生產供給功能、生態調節功能、文化服務功能和基礎支持功能這4類功能中任意2個或2個以上功能為經營目標的森林經營方式”。其精準性的科學價值在于把森林經營管理的目標設置在具體林分或小班的詳細水平上,在這個尺度上認識和利用森林生態系統發育過程中人與自然的協同機制,通過積極的經營來加強森林原有的服務功能,或是在森林功能退化或消失的地方修復或創造出新的森林服務功能。我國林業向多功能森林經營發展的主要標志是2010由賈治邦同志作序出版的《中國多功能林業道路探索》一書,以及國家林業局為落實多功能林業發展而于2016年發布的首個《全國森林經營規劃(2016-2050)》,這些文獻中明確提出了多功能森林經營的指導思想和國家政策,并初步建立了中國特色的多功能森林經營技術體系。
近自然森林經營就是充分利用自然和人工的力量作用于森林生態系統的生長發育過程,形成經營的合力來培育森林的專門技術。我國近自然森林經營的核心內涵可以表述為在建設穩定、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目標下,通過干預物種和個體競爭來加速優勝劣汰選擇、輔助林分自然生長演替過程來加速生態系統發育進程、主動設計和建設不同近自然度的森林類型來保持和提高國土景觀空間的多樣性和穩定性這樣三個層次上“順應自然的經營行為”,表達出人工力量與自然力量協同配合形成合力來經營森林的近自然經營的本質特征。
全周期經營是以樹木和森林的整個生命周期為計劃對象,從造林建群、幼林管護、撫育調整、主伐利用到再次更新的整個培育過程來認識森林不同發育階段特征,并規劃設計各階段經營技術和處理安排的整體經營技術,是一種適應新型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理念的森林作業法設計的核心技術,是由傳統的“森林經營周期”概念結合異齡林特征的森林生態系統經營需求而發展起來的林學概念。全周期經營的重要性在于讓一部分優秀林木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充分生長過程,讓森林生態系統具有完整充盈的發育過程,是體現尊重自然和對樹木和森林之“同理心”的現代林業技術特征。
在“多功能、近自然、全周期”這三個核心技術的支持下,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的改進技術模式將操作對象落實到每個小班、林分和單株林木(比如目標樹),建設的森林都是具有多種成分的、結構與功能對應的混交林,設計的經營利用方法都是有保留性的、從單株木擇伐、林分漸伐到小面積皆伐的作業方法,規劃的經營計劃都是保障一部分優勢林木能夠完成其生命過程的全周期經營計劃。這三方面的變化不僅僅是技術的改進,而是把生態文明社會發展需求的原則和理念嵌入到具體森林經營處理的努力,比如不同近自然程度的混交林模式、不同樹種的目標直徑、不同強度的擇伐作業、對特別目標樹的保護、對天然更新樹木的促進、撫育時保留部分枯立的林木、保護特別的生境和立地等具體措施,之后都有著“尊重、保護與合理利用森林自然”的生態文明社會發展理念的支持。
六、結語
中國是一個林業大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六項原則和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的重要指示,對新時期的林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性的重大意義。在建設具有高度穩定性、適應性和高活力的森林生態系統總目標下,扎實改進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的核心指標,深化“多功能、近自然、全周期”標志的精細化森林經營技術體系,持續建設和擴大國家森林經營樣板示范基地,是持續推進適應我國自然和社會特征的多功能林業發展的重要工作,是落實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原則和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指示的具體行動,是我國通過現代林業改革發展實現從林業大國向林業強國轉變的轉折性步伐。我們相信,持續的學習和理解習主席的這些重要思想和原則,定將激發出新的動力來深化我國現代林業技術體系的改革發展,使林業成為推動生態文明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力量,為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社會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