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河北廣播電視臺冀時客戶端
冀時客戶端報道 擇其一事,終其一生。47年來,他踏遍千山萬水,克服千難萬險,一支蠟燭、一塊鋼板伴隨著他幾千個不眠之夜,共記錄檔案420余萬字,磨平了11塊鋼板。今天,記者帶您走近一位林業系統中的全國勞動模范。系列報道《行走三北防護林》,今天請看《袁德水:47年堅守見證“三北”綠色巨變》。
是誰用近半個世紀培育出一粒粒良種?用腳步丈量生態夢想。
他叫袁德水,1977年來到承德木蘭林場工作,當時和袁德水同期來林場的幾十名工人,都因條件艱苦另謀出路,而他則選擇了堅守。1979年11月,在零下32度開展野外調查時,他因裸手記錄數據,造成右手食指一生的創傷。
現任河北木蘭龍頭山良繁場國家落葉松良種基地技術顧問袁德水回憶說,當年只有20歲的他,手被凍傷后,晚上回去才感覺到火辣辣的疼,當時,僅是用紗布簡單包扎一下,第二天就繼續工作?,F在凍傷的手指一到陰天就感覺格外的刺癢。
八十年代初,袁德水為了選擇優樹穗條,曾幾次往返于海拔在1600至2780米高的駝梁山、恒山、小五臺山等落葉松的分布區,不管山坡艱險陡峭,也要爬到山頂。據測算,17天時間,袁德水跋山涉水共100多公里??柿?,他就喝口山泉水。餓了,就啃口燒餅。
林木育種是林業科技含量最高的工作,所以,工作中不能有半點紕漏和疏忽。特別是良種基地初建時,袁德水白天上山施工、夜晚整理資料。當時他一個字一個字地刻鋼板、用鋼筆記錄檔案。據統計,袁德水前后共磨平了11塊鋼板。
與農業不同,選育一個林業優良品種是一項周期長的工作,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才能見效。每項技術都有一定的時間性,諸如親本選配、去雄、套袋,授粉、花粉調制、嫁接,外業調查、子代測定等,一年四季幾乎沒有閑暇,特別是雜交育種,在春季可授期只有2--3天,最佳可授期只有3--4小時。因此,袁德水對待這項工作格外的認真、細致。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所以袁德水沒有太多的時間陪伴家人。袁德水愛人張桂英回憶說,1979年到1980年,袁德水兩年只回家了四次。兩個孩子出生,都因春季嫁接和冬季調查沒能回家照顧。
今年是我國啟動三北防護林工程47周年,與袁德水的工齡相同。從木蘭林場選育、生產出的一粒粒優良種子,為陜西、內蒙古等“三北”造林工程累計提供良種3.92萬公斤,可供造林7.8萬公頃,已轉化成為“三北”工程中的一片片林海。
如今,木蘭的良種事業已經后繼有人,65歲的袁德水可以放心地和老伴兒安享晚年。
記者|白雪峰、張世強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