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嗎?80多年前,一個名叫顧彼得的俄國人,懷揣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跨越千山萬水來到麗江。他不僅用新式紡車改變了納西族的傳統工藝,還把麗江寫成了《被遺忘的王國》,讓這座古城在世界舞臺上熠熠生輝,成就了一段跨越國界與文化的深厚情緣。今天,讓我們重溫顧彼得與麗江的故事。
漂泊半生,與麗江結緣
1901年,顧彼得出生在俄國。他的母親是一位對中國文化癡迷的女性,在母親的熏陶下,顧彼得從小就對中國心生向往。16歲那年,因俄國十月革命,他和母親被迫背井離鄉,顛沛流離來到中國上海。1924年,母親離世,顧彼得到杭州散心,意外閱讀了《道德經》。這本古老的中國經典,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內心的迷茫,中國傳統文化的種子開始在他心底生根發芽。1941年,命運再次眷顧,顧彼得抓住參加“中國工業合作社”的契機,帶著對中國西南邊陲麗江古城的憧憬,開啟了他與麗江長達9年的深厚情緣。
位于古城獅子山西麓的顧彼得舊居,曾是俄國作家顧彼得在麗期間工作生活的地方。(麗江融媒記者 楊國輝 李揚 攝)
深情融入,贏得信任
初到麗江,顧彼得沒有急于推行合作社計劃,而是細心觀察當地風俗。他頻繁出入酒館,與納西族人把酒言歡,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在辦公地支起醫務室,不分晝夜,免費為百姓診療;走進學校,用生動有趣的方式教孩子們英語;主動登門拜訪有威望的納西族家庭,幫他們解決問題。日復一日,納西族人被他的真誠打動,逐漸接納了這位遠方來客。這份信任,為他后續在麗江開展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顧彼得來到麗江后,主動融入當地百姓生活,贏得當地民眾信任。他經常去當地的酒館了解當地人的風俗和生活習慣。(圖片源自影視資料)
顧彼得來到麗江后,主動融入當地百姓生活,贏得當地民眾信任。他經常去當地的酒館了解當地人的風俗和生活習慣。(圖片源自影視資料)
智慧引領,合作社夢圓
贏得信任后,顧彼得深知麗江毛紡業的潛力巨大,便決定從這里突破。他帶著新式毛紡車模型走街串巷,耐心地向當地工匠示范講解,手把手指導他們紡織。幾個月后,新式紡車在麗江普及,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然而,推廣合作社理念并非易事。他沒有退縮,而是針對不同群體精準施策:先給思想開放的婦女講解合作社的種種好處,讓她們回家說服丈夫;再安排青年學生向家長灌輸新思想。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麗江首個毛紡合作社成功落地。入社的社員們權責明確,干勁十足,徹底改變了當地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
著作揚名,情系麗江
1949年,顧彼得帶著對麗江的眷戀不舍離開。但麗江始終在他心中占據著最柔軟的角落。1955年,他在英國出版《被遺忘的王國》,用細膩的筆觸將麗江的風土人情、自己的奮斗歷程一一呈現。這本書一經問世,便在國際上引發轟動,麗江這座原本鮮為人知的小城,逐漸被世界所熟知。許多外國人懷揣著對麗江的向往,慕名而來。20世紀80年代,麗江尚未全面開放,但《被遺忘的王國》一書已為這座城市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2019年,獲得“共和國友誼勛章”的伊莎白·柯魯克夫婦也因顧彼得的書對麗江產生濃厚興趣,他們不僅實地考察,還通過文章、廣播電臺等宣傳麗江,讓麗江的魅力進一步傳播。
中華人民共和 國“友誼勛章”獲得者伊莎白(Isabel Crook)和丈夫大衛·柯魯克 (David Crook)。(圖片來源于網絡)
1955 年,《被遺忘的王國》在英國出版,書中記錄了顧彼得在麗江生活和工作的點滴。(麗江融媒記者 邱麗亞 攝)
顧彼得在《被遺忘的王國》結尾深情寫道:“麗江很少為外界知道,是幾乎完全被人遺忘的中國西南部古納西王國……我一直夢想到一個被重重大山阻隔了外部世界的美麗地方,并生活在那里,憑著我的設想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在麗江我找到了自己的‘香格里拉’?!边@段文字,是他對麗江深情的告白,也是他旅居歲月最真實的寫照。
顧彼得撰寫《被遺忘的王國》。(圖片源自影視資料)
顧彼得與麗江的故事,是跨越國界與文化的深厚情誼的典范。他用9年的時光,全身心地融入麗江,與納西族人民共生共榮,為這座城市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如今,麗江正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期待你在這里開啟屬于自己的旅居故事,書寫屬于你的麗江記憶。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