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網
當前位置:關注森林 > 全國林草動態 > 文化活動 > 正文 站內導航
[]

鏡鑒歷史 啟迪世人 《中華大典.林業典.森林資源與生態分典》主編 張連偉

媒體:原創  作者:宣傳辦出版處
專業號:宣傳辦出版處 2015/10/13 9:40:54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不僅維護著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要素。中國的森林,在原始社會時期覆蓋率曾高達64%,而到1949年建國之初全國森林覆蓋率已下降到8.6%。人口增加、農牧業發展、木材消耗及戰爭破壞,是森林資源縮減的主要原因。森林資源的縮減,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許多珍稀物種瀕臨滅絕,在西北、華北等地區造成了土地干旱和荒漠化,在東南、西南等地區造成了水土流失、洪澇水患、石漠化等災害。

專門設立《森林資源與生態分典》,輯錄中國古代森林資源與生態方面的文獻史料是非常必要的?!渡仲Y源與生態分典》下設森林分布、森林植物和森林動物三個總部,總部之下設部,部之下直接設立條目。分典共分兩冊,收集了近500種植物、200多種動物資料以及資料分布情況等約430余萬字,既有對森林、動植物的客觀描述,也有關于它們的歷史典故、詩詞歌賦等。

《中華大典》是立足于現代學科分類體系而編纂的大型類書,如何結合現代學科體系,科學地劃分和編輯條目,關系到《森林資源與生態分典》的順利編纂。我們根據中國古代森林資源與生態史料的特點,在整理古代森林動植物史料的時候,依據傳統動植物分類標準,融入現代生物分類方法,把傳統的動植物分類體系與現代學術規范相結合。例如,我們首先依據傳統動植物的分類體系,將森林動植物分為木類、果類、草類、竹類、菌類、禽類、獸類、蟲類、其他森林動物類等,在此基礎上納入現代生物學的分類方法。如“獸部”主要收錄與山林有關的哺乳動物,條目的排列,大體按照了食肉目、有蹄目、嚙齒目、翼手目、食蟲目、靈長目的順序。當然,古書中存在大量同物異名、同名異物的資料,這給分類整理帶來了很大困難,如古籍中的“桐”,不僅有梧桐科的梧桐、大戟科的油桐、玄參科的泡桐,還把胡楊稱為胡桐。為了便于檢索和資料的相對完整,在編輯時,將它們統一放在了“桐”這一條目下。條目較多的草部,為了方便檢索,也沒有按照現代生物學的分類方法進行排列,而是直接以首字母拼音順序進行了排列。

《森林資源與生態分典》勾勒出中國古代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歷史變遷,如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記錄了宋代北方森林的破壞:“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明清方志中更有大量對森林采伐和破壞的記載,如清同治《鄖陽縣志》:“竹山舊多黃竹,縣以得名。迭經兵燹,無復成林矣。”

森林動植物的消亡和遷移是生態環境變化的重要表征。以大象為例,今河南簡稱“豫”,《說文》解釋為“象之大者”,隱約可見文字草創時期,河南曾有大象存在。隨著歷史的演進,大象不斷南移。南北朝時期,大象還在江淮一帶活動。唐代李延壽的《南史》卷八《梁紀》記載:“淮南有野象數百,壞人室廬。”及至宋代,大象已經退至福建、廣東一帶。元脫脫《宋史》卷二八七《李昌齡傳》記載:“雷、化、新、白、惠、恩等州山林有群象,民能取其牙,官禁不得賣。”而今天我國境內的大象已僅存于西南極少數地區。

在《森林資源與生態分典》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通過對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變遷的觀察,獲得了許多深刻的認識,如北宋鄭獬《虎說》記載安陸這個地方曾經有很多虎,但因人口增加及捕獵,最終消失,論述了動物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南宋魏峴記錄了“昔時巨木高森”的四明山“雖遇暴水湍激,沙土為木根盤固,流下不多,所淤亦少”,后來卻因“木值價高,斧斤相尋”,導致大水來時“既無林木少抑奔湍之勢,又無包纜以固沙土之積……由是舟楫不通,田疇失溉。”這是我國古代最早記載森林可以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文獻。歷史的經驗教訓,值得世人的警醒和借鑒。

閱讀 1204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