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中國古建筑的第一大省
山西是現存古建筑最多的一個省。以國保單位為例,山西現有530處國保單位,排名全國第一,占全國總量的10.4%;地市級國保單位數量排名前五中,山西有四個,其中運城位列全國第一。山西的國保單位以古建筑類為主。據統計,現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數量達1848處,古建筑國保單位有420處。全國宋、遼、金及以前木結構古建筑有160座,山西占比75%;元代及以前的木結構古建筑約計440座,山西占比近80%;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筑均位于山西省,如五臺縣南禪寺大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另有五臺縣佛光寺東大殿、平順縣天臺庵、芮城縣廣仁王廟等3座唐代木構建筑。從現存最早的南禪寺開始,幾乎每隔五十年便有相續的古建筑,遍布于全省,形成了脈絡清晰、序列完整、品類眾多、形制齊全的古建筑分布格局。
應縣木塔
山西享有“中國古代建筑的寶庫”“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等眾多美譽。山西之所以能保存如此之多的古建筑,主要得益于山西是中華文明起源、民族融合、佛教興盛之地。晉商的巨額財富和民間捐資的風俗使得這些建筑群落的新建和維護有了資金保障。歷史上大規模的戰亂侵擾較少,民間群眾的自覺保護意識較強,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為破壞。山西地理位置獨特,干燥的氣候條件也有利于古建筑的自然留存。
柳氏民居
山西古建筑是傳統營造技藝和藝術的生動傳承,見證了中國古建筑演變沿革。山西古建筑是地方特色文化的物質載體,記錄著山西五千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后,各級黨委政府對山西文物保護高度重視。特別是“十一五”以來,山西省開展了數次規模較大的古建筑保護工程,基本實現了山西古建筑搶險維修的全覆蓋,古建筑保護工作已全面邁入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并重的歷史新階段。
山西古建筑保護是遵循文物工作規律的重要實踐
山西的文物保護工作永遠在路上。山西古建筑多以木材為主建造,遭受災害的風險程度高。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木結構古建筑除了自身材質隨時間的自然退化外,還面臨著火、水、生物以及地震等各種災害風險,比如去年山西遭遇惡劣極端天氣,全省近1700處不可移動文物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損毀。文物保護的核心內容是文物保護原則。世界上對文物修復保護的原則和理念始終在發展,具有代表性的符合歷史古跡保護與修復實際的有《威尼斯憲章》《奈良真實性宣言》和《巴拉憲章》。我們國家是一個數千年來文明未曾間斷的東方大國,擁有極具代表性的東方建筑,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古建筑保護基本原則,并寫入《中國文物保護法》《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以及《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古建筑木結構維護與加固技術標準》等眾多法規文件之中。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國古建筑保護的最基本原則,“不改變文物原狀”可能是一個最合適的表述。中國林科院木材工業研究所與山西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聯合研究考證,山西古建筑營造木材一直采用“就地取材”的原則。木結構古建筑的選材制度或法則,真正是山西古建筑歷史、文化、藝術以及科學技術高度融合的呈現,是區別于北京官式建筑和其他地區古建筑的獨特標志,在全國古建筑中獨樹一幟??梢哉f,古建筑木材材種及其空間組織就是山西古建筑“文物原狀”中的“木材原狀”。
小張碧云寺
古建筑維修與保護責任重大,保護歷史文物是彰顯與弘揚中華文化的必然要求。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古建筑作為珍貴文物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發展程度和社會生態環境狀況,是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文化指引。保護古建筑就是保存歷史,保存文脈,保存優良傳統。保護山西古建筑,就是保護中國古建筑。保護繼承好文化遺產,是歷史和民族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位于黃河中游峽谷和太行山之間,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又稱“三晉”。山西曾經是一個森林茂密、湖泊廣布、風調雨順的好地方,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儲備,但歷史上資源消耗嚴重。新中國成立后,歷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林業工作,團結帶領全省人民堅持不懈植樹造林,持之以恒改善生態,取得歷史性成就,逐步改變了人們過去對三晉大地“黃色、灰色、黑色”的生態印象,綠色逐步成為美麗山西的底色。2020年山西省森林資源年度清查顯示,全省森林面積已達5542.9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3.57%,超出全國平均水平。不過,森林資源存在生產力低下、質量綜合評價指數不高、森林結構單一等突出問題依然普遍存在。森林資源具有生態、經濟、社會和碳匯等四大功能。山西森林穩增長的同時,如何通過可持續經營,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實現森林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求已擺在面前。
國家儲備林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于2020年7月1日起施行。國家鼓勵發展公益林之外的商品林,明確提出在保障生態安全的前提下,建設速生豐產、珍貴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增加林木儲備,保障木材供給安全。商品林由林業經營者依法自主經營,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采伐方式,嚴格遵循皆伐面積小于更新造林面積的原則,實施伐育同步的可持續經營措施。此外,為貫徹落實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國家林草局建立國家儲備林制度,鼓勵各地大力推進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滿足國家對木材的經濟需求。國家儲備林就是一種商品林,定位是工業原料林、珍稀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在山西全省選擇在自然條件適宜地區,通過人工林集約栽培、現有林改培、撫育及補植補造等措施,建設優質高效多功能的國家儲備林,這與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國家林草局《國家儲備林制度方案》等相關精神是一致的。
國家儲備林
設立專項工程“古建筑保護維修用材林基地”的建議
山西在國家儲備林建設中設立專項工程——“古建筑保護維修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這在全國尚屬首次,將為中國古建筑的保護開創歷史性的突破。應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科學規劃山西儲備林及古建用材林。統一思想認識,做好頂層設計。為盡可能地保護建筑所承載的歷史信息的真實性,按照文保單位級別,統計山西全省古建用材特點,確定古建筑用材材種、徑級以及材質要求。針對山西森林資源分布情況與發展規律,編制山西國家儲備林建設規劃或實施方案,在全省不同地域的儲備林區域布局若干古建用材林基地,并制定相關實施細則。
原木采伐
其次,科學制定古建用材林的經營撫育措施。合理的森林經營是培育森林生態和保障優質木材的關鍵。古建筑保護維修用材林應采用特有的經營模式進行管理。針對木結構古建筑的用材要求,根據不同林齡、樹種和立地條件,采取適宜的經營措施,保持合理的密度,以提高森林的最大生長量,確定木材的可持續生產。對于劃定有古建用材林基地的儲備林區,在經營生產上應給予一定的補助。
大徑級原木
最后,科學建立古建用材集中倉儲和加工基地。森林經營過程中會進行大量的撫育間伐工作,產生的大量木材直接進入倉儲和加工基地,解決了古建維修保護隨時可能急需用材的行業難題。采用先進的倉儲技術實現與氣候相適應的倉儲環境,運用科學的干燥措施降低木材水分的釋放速度,最大程度避免木材缺陷和病害的發生,保障古建用材的品質,為古建保護守好第一道關。
《中國文物報》版面截圖: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