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生物多樣性之美,傳承生態文化之光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而生態文化作為其中的重要精神內核,承載著中華文明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密碼。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祖奎玲博士所著的《生物多樣性之美——如畫貢嘎》,為讀者打開一扇深入了解貢嘎生態文化的窗口。
以科研之眼,繪生態長卷。《生物多樣性之美——如畫貢嘎》并非一部簡單的科普圖冊,而是以生態學的視角觀察貢嘎山后寫就的“自然史詩”。書中系統整合了300余幅實地拍攝圖片,涵蓋貢嘎山400余種代表性植物及特有動物,更以海拔梯度為線索,完整呈現了從干熱河谷到永凍荒漠帶的8個植被帶譜——這種垂直高差達6400米的生態奇觀,造就了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更成為研究物種演化的天然實驗室。
科考敘事中的多維啟蒙。區別于傳統科普讀物,該書創新采用“科考筆記”體例。在“海螺溝,夢開始的地方”“沿著大渡河谷尋豆子”等章節中,作者以第一視角還原科考現場:冰川退縮區的植被演替觀測、珍稀物種標本采集的嚴謹流程、紅外相機布設的策略考量……這些細節不僅揭開科研工作的神秘面紗,更通過“知識卡片”板塊,將植物標本采集、DNA條形碼技術等專業方法轉化為青少年可理解的趣味內容。尤其是對本土生態智慧的挖掘,如藏民“神山圣湖”禁忌體系與現代保護區的理念呼應,展現出文化傳統與科學保護的深層共鳴。
視覺與思想的雙重抵達。該書在視覺呈現上兼具科學精確與藝術美感。高清微距鏡頭捕捉的綠絨蒿花瓣露珠、廣角鏡頭下的古冰體遺跡航拍、手繪植被帶譜解析圖——300余幅圖像構建起立體認知框架。而隨筆篇章更顯人文厚度:在“對著雪山呼喊”中,作者記錄偶遇川金絲猴群時的震撼;于“貢嘎深林中的故事”里,反思極小種群植物保護與社會發展的平衡之道。這種“硬核數據 柔軟敘事”的張力,使生態保護理念擺脫說教,化作可觸摸的情感共鳴。
自然教育的破界嘗試。該書的深層價值在于重構公眾與自然的對話方式,通過“原野的力量”“尋花”等章節,作者將自生植物的環境適應性、高山櫟林物質循環模型等專業知識,轉化為激發探索欲的啟蒙素材。書中特別設計的“科考任務卡”——如通過年輪推算樹木年齡、依據翅果結構推測傳播策略——以互動形式引導讀者成為“公民科學家”。這種教育理念的創新,正響應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倡導的“全民參與”精神,讓生態保護從政策文本走向生活實踐。
貢嘎山不再僅是地理坐標,而成為理解生命演化的時空坐標。全書用科研者的理性與詩人的感性證明:生態文化傳承,既需要衛星遙感勾勒宏觀圖景,也離不開顯微鏡下觀察葉脈的專注—這正是當代中國生態文明敘事最動人的表達方式。
附:《生物多樣性之美——如畫貢嘎》作者簡介
?祖奎玲?,女,博士,現任江西農業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森林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她曾在北京大學進行生態學博士后研究,并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得植物學博士學位,同時在北京林業大學完成了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的碩士學位。
祖奎玲目前擔任本科生課程《森林生態學》《自然教育》《土壤學》《水土保持學》的主講教師,同時也負責研究生課程《水土保持植物群落專題》、《園林生態專題》和《水土保持專題》的教學工作。此外,她還兼任《生態學雜志》第一屆青年編輯委員會成員,并為Nature Communications、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和西北植物學報等期刊的審稿人。
祖奎玲的研究方向包括森林生態、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的關系。她主持了多個科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江西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項目,并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
(文/生態零距離,于2025年5月15日)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